黄疸(英语:jaundice,icterus)又作黄胆,是指因为体内胆红素过高,而导致皮肤及巩膜发黄或发绿的症状[3][6],一般会伴随瘙痒[2]、粪便苍白及尿液颜色偏深的情形[4]。新生儿黄疸是出生后三天内出现的黄疸,大部分会自然痊愈,不会造成问题[3][6]。不过若新生儿的胆红素非常高或黄疸持续时间太长,可能会出现称为核黄疸(kernicterus)的脑部损伤[7][8],即胆红素脑病[9](bilirubin encephalopathy)。
黄疸的成因众多,有些不严重,有些则可能致命[10],正常人体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会在 1.0 mg/dL(17 µmol/L),一般黄疸患者的胆红素浓度则超过2–3 mg/dL(34-51 µmol/L)[11][4]。高胆红素可分为两种:非结合性(unconjugated)胆红素过高及结合性(conjugated)胆红素过高[10],若是结合性胆红素过高,会在尿液中检验出胆红素[12]。
虽然有一些黄疸以外的原因会造成皮肤发黄,包括食用大量含胡萝卜素的食物而造成的胡萝卜素沉着,或是使用像利福平之类的药物[4],但不会造成血中胆红素过高。
非结合性胆红素过高可能是因为溶血性贫血、血肿、像吉尔波特症候群之类的基因问题、长时间没有进食、新生儿黄疸或是甲状腺疾病[4][10]。结合性胆红素过高可能是因为肝硬化或是肝炎、感染、药物或是胆管堵塞[4]。在发达国家,黄疸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药物或是胆管堵塞,而在发展中国家较常见的原因是因为病毒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或是疟疾等传染病[4],胆管堵塞也可能是因为胆石症、癌症及胰腺炎[4]。进行像超声波之类的医学影像检查可以检查是否有胆管堵塞的情形[12]。
黄疸的治疗与病因有关[5]。若是有胆管堵塞,一般需进行手术,否则会进行药物治疗[5]。药物治疗包括治疗造成黄疸的传染病,也可能会停用造成黄疸的药物[5]。对于新生儿则视年龄及早产程度的不同而定,若胆红素浓度超过4–21 mg/dL(68-360 µmol/L),会进行光照治疗或是换血[11]。发痒的症状可以透过胆囊引流或用熊去氧胆酸来改善[2]。黄疸的英文jaundice源自法文jaunisse,意思是“黄病”[13]。
胆红素的代谢
当血液中的红血球死亡,红血球中血红蛋白的血红素会于肝脏的库佛氏细胞(Kupffer cells)及脾脏被转化为胆红素。胆红素经肝脏处理后,随胆汁分泌至十二指肠,最后透过消化系统,与粪便一同排出体外。
成因
黄疸症可根据上述的血红素代谢过程分为三类:
- 肝前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当大量红血球被分解时出现的黄疸病症。
- 肝源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当肝脏无法正常处理胆红素时出现的黄疸病症。
- 肝后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当肝脏无法正常排除胆红素时出现的黄疸病症。
- 肝内阻塞
- 肝外阻塞
诊断
- 尿液检验会发现直接型胆红素呈阳性
- 抽血:GOT、GPT升高,总胆红素超过3 mg/dl,碱性磷酸酶(ALP)明显上升
- 腹部超声波、电脑断层、核磁共振
- 逆行性胆胰摄影术(ERCP)
- 经皮穿肝胆胰摄影术(PTC)
治疗
新生婴孩的黄疸症
可能原因: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