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鷹科鳶屬下的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黑鸢(学名:Milvus migrans),俗称老鹰、老鸢或鸡屎鹰,粤语称麻鹰(粤拼:maa4 jing1),闽南语作莱叶、猎鸮、鶆鸮(台罗:lāi-hio̍h),客语称鹞婆(yeu-phò),是鹰形目鹰科鸢属下的一种猛禽,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和澳大利亚等地。此鸟种最明显的特征是其棕黑的羽色和些微分岔的尾羽。和多数鹰科猛禽不同的是,黑鸢虽然也会主动打猎,但以食腐为主,且非繁殖季会成群生活。[2]黑鸢的适应力强,除了栖息于水域附近、草原、森林外,还能居住于城市内,实际栖地因分布区域而差异很大。虽然不少地区的族群量有所减少,但黑鸢仍是世界上最常见、最都市化的猛禽之一。目前属无危物种。[1]
黑鸢 | |
---|---|
欧洲黑鸢 M. m. migrans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鸟纲 Aves |
目: | 鹰形目 Accipitriformes |
科: | 鹰科 Accipitridae |
属: | 鸢属 Milvus |
种: | 黑鸢 M. migrans
|
二名法 | |
Milvus migrans (Boddaert, 1783)
| |
黑鸢分布范围。部分非洲族群有时被视为异域形成的独立物种黄嘴鸢
繁殖区 留鸟 非繁殖区 过境
| |
异名 | |
|
黑鸢体长58—69cm;翼展157—162cm;[3]体重900—1160公克;嘴峰25—40毫米;翅435—550毫米;尾270—362毫米;跗跖50—75毫米,属中型猛禽。[4]体色大致棕褐。眼暗褐色,腊膜黄色或棕色,眼先灰色,眼后羽色略暗,嘴基部黄色,上喙黑色。头部、颈部及肩羽较淡,呈现许多白斑。腹面棕褐色,羽毛边缘的颜色较浅,因而形成交错的斑纹。[2]尾羽展开时呈三角形;收拢时略为内凹,类似鱼尾,飞行时常不停扭动; [5]展翅时翅末端成掌状,腹面初级飞羽基部白色,连成翅下两片显眼的白斑,翱翔时翅末些微下垂。[2]脚黄色或灰色,爪黑色。幼鸟身上带有绒毛及白斑,腹面带白色纵纹。每年换羽一次,繁殖期羽色相同。和许多猛禽相同的是,黑鸢雌雄同型,而雌鸟比雄鸟略大。[2]
相较同为鸢属物种的近亲红鸢,除了体色一棕黑、一红褐外,黑鸢体型略小,尾羽分岔较浅。黄嘴鸢的体色则比黑鸢略呈红棕,嘴部黄色,黑鸢则是黑色。[6]
黑鸢鸣声响亮,无论是否为繁殖季皆鸣唱,一般鸣声为悠扬的“fee~ee~ee~yu~”,鸣声颇长而尾音颤抖;警戒声则似“fee-er-er”,短暂急促。[2]
黑鸢的属名“Milvus”指鸢;种小名“migrans”指的是迁徙。黑鸢和红鸢、黄嘴鸢共同构成了鸢属,其中红鸢会和黑鸢杂交,尤其是在人为圈养之下;在佛德角,后来移入的黑鸢和红鸢繁殖,现在佛德角的鸢是红鸢和黑鸢的混种,并被视为是红鸢的亚种(Milvus milvus fasciicauda),[7]甚至亦有将其视为独立物种者(Milvus fasciicauda);[8]黄嘴鸢分布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岛南方,过去认为是黑鸢的一个亚种(M. milvus aegyptius),但分子生物学研究则认为黄嘴鸢应是一个独立物种(M. aegyptius),目前其物种地位尚不明确。
黑鸢被普遍接受的亚种约有五个,但在不同的研究中对黑鸢的亚种数量有许多表述,最多可达十二个。黄嘴鸢有时会被视为是黑鸢的亚种,有时则是独立物种,[8]黄嘴鸢的亚种(M. aegyptius parasitus或M. milvus parasitus)甚至也被DNA研究认为是独立物种;亦有认为黑耳鸢应独立成一种者(M. lineatus),但缺乏有力支持。[9]
黑鸢几乎遍布于整个旧大陆的温带与热带地区,包括欧洲大陆、地中海沿岸、中亚、西伯利亚南部、东亚(包含日本列岛与台湾)、南亚、中南半岛,在澳洲、新几内亚、华莱士线以东的海洋东南亚也有分布;如果算入黄嘴鸢,更涵盖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除了刚果盆地)、马达加斯加、阿拉伯半岛南端。在英国[10]、夏威夷 [11][12]、新西兰[13]等地曾有迷鸟记录。
黑鸢的栖息地非常多样,视分布地区而有所不同,通常偏好低海拔、半开放式的环境,如草原、沼泽、灌丛,[14]通常避开茂密的林地。[15]觅食地通常靠近水域,或著垃圾场、港口等易捡拾人类废弃物的区域。然而在中亚、澳洲等地,黑鸢甚至可在于干燥的草原和沙漠觅食;在欧洲、东亚则主要生活于水域附近。虽然一般栖息于低海拔地区,但在喜马拉雅山脉,黑鸢被记录到在海拔4000米处觅食。[15]
和许多猛禽不同的是,黑鸢在迁徙时及非繁殖季常成群活动,并会于秋冬黄昏的空中群聚、盘旋,又称“晚点名”,入夜后各自归巢。[2]在台湾,幼鸟离巢后的活动范围约为291平方公里,[16]非繁殖个体较已婚成鸟的活动范围大4至8倍[14],德国的研究发现,繁殖季的亲鸟领域为15平方公里,幼鸟离巢后增加至40平方公里。[17]
在欧洲、中亚和北亚,黑鸢和人类的关系较远,然而在南亚、东亚和非洲,黑鸢相当熟悉城市环境,甚至可以在人类附近飞行。在印度的观察发现,黑鸢亲鸟能认出入侵其巢的人类,并对其进行攻击,[18]当地进一步的研究亦指出较常受到喂食的黑鸢更有可能攻击人类。[19]
黑鸢是机会主义的猛禽,食性非常广泛,同时身为清除者和掠食者。既食用尸体、腐肉和人类废弃物,也会猎捕鱼类、小型鸟类、啮齿类、两栖类、爬虫类甚至蝙蝠,还会食用棕榈果实。[15]黑鸢在白天觅食,常利用上升气流在空中滑翔、盘旋,当找到目标时牠们会收起双腿,快速俯冲而下,使用脚爪捕捉猎物。
在台湾,黑鸢会在农地翻耕时寻找逃窜的动物或其尸体。[16]在澳洲,黑鸢会利用野火猎捕动物、拾取尸体,甚至会捡拾燃烧的树枝再丢下以传播野火。[21][22]黑鸢曾被记录到从海鸥、𫛭、黄头鹭[2]等鸟类口中抢夺食物。印度的黑鸢非常适应城市生活,在某些地方,牠们会俯冲并抢夺人类的食物。[23][24]在德里,黑鸢在城市中繁殖,穆斯林会宗教性地向牠们献上祭品:将肉抛到空中,黑鸢则会俯冲接住肉,但牠们锋利的脚距可能会使附近的人受伤。[19]在日本,黑鸢的食物来源亦相当仰赖人类喂食,并亦有抢夺人类食物的习性。[25]
在台湾的黑鸢求偶期为12月—2月;孵化期2月—4月;育雏期3月—5月,南部分别比北部早一个月。[26]在印度繁殖期则为1月—2月,欧洲为3月—5月后。一般是一夫一妻制,但亦会有婚外性行为。[27]在繁殖期时,黑鸢会抓起塑料袋、树枝等物品,在空中放掉后由其他同伴接住;[2]其他求偶行为亦包含两只黑鸢互相抓住对方的脚爪,在空中水平旋转等,求偶期亦有特殊的鸣声。[28]
黑鸢一般在邻近水域、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树木树冠上或峭壁上筑巢,[29]雌雄共同筑巢,并会重复使用巢位。[30]在香港、日本与印度,黑鸢会在都市的树木或建筑物上筑巢,而欧洲、台湾等地的族群相较则倾向栖息于野外。[25]在台湾,方圆10公里内最多14巢;在日本、西班牙,方圆1公里可达30巢;[29]在新德里市每平方公里则为约15对。[23][31]巢以树枝筑成,内部衬以树叶、纸、布、塑胶材料等人工制品[32][2],偏好白色明亮的材料,[33]西班牙的研究认为,塑胶的反光或许可以用来警告其他黑鸢远离。[34]
黑鸢一窝产蛋1—5枚,以二枚为多,蛋白色或淡青蓝色,带有不规则红褐色斑点,长55mm,宽43mm。[2]孵化期30—34日,主要由雌鸟孵卵,为晚熟型鸟类,[35]孵化后由雄鸟觅食,雌鸟喂养幼雏,亲鸟并会驱逐接近其巢位者。[18]在城市环境的繁殖成功率似乎较低。[36]孵化42—50日后离巢,此后幼鸟仍依赖父母生活一段期间,长短受到是否有迁徙性影响,[16]在台湾为38—72日,在西班牙为15—36日,能独立捕猎后,幼鸟方离开亲鸟的领域。[18]此后黑鸢每年换羽一次,3岁后可以开始繁殖,世代长度约为9年,[1]寿命部分在西班牙有28岁的记录。[37]
在欧洲、中亚及西伯利亚繁殖的黑鸢会迁徙;在东亚、南亚、非洲及澳洲的族群则为留鸟。分布于欧洲的指名亚种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过冬;中亚的族群过冬于波斯湾和南亚;分布于西伯利亚者过冬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1]台湾猛禽研究会认为台湾有部分过冬个体。[38]黑鸢于7月至10月南迁,2月至5月北返。[36],黑鸢在白天利用上升气流迁徙,通常成群行动,穿越水域时更是如此。[39]
国际鸟盟统计,欧洲的黑鸢数量约为37万—50万只,以此推估全世界黑鸢的数量约为400万—570万只。[1]即使身为世界上最普遍的猛禽之一,黑鸢仍然面临着栖地破坏[30]、农药[40]及重金属[41][42]随食物链累积造成的毒害、猎捕、路杀(因其捡食尸体的习性)、撞击窗户致死、触电[43]等等的危机。黑鸢在南亚的数量庞大,欧洲则较少,在东欧、南欧的数量有所下滑,在中欧持平或略为成长,在德里和伊斯坦布尔下滑。[36]香港定居的黑鸢约有600只,在冬季渡冬期间更是会来到1000只以上,是黑鸢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44]由于尽管有迹象显示其族群数量略有下降,但目前其族群并未受到威胁,国际鸟盟在IUCN的名录中将黑鸢列为无危物种,[1]但在欧洲属于易危物种,台湾2005年时亦曾属濒危物种,[45]其后虽然数量有所增加,2016年出版的台湾鸟类红皮书名录仍因其族群稀少列为易危鸟种。[46]
黑鸢曾经是台湾常见的猛禽。1860年代时黑鸢在台湾的平原“随处可见”,[20]在日治时期亦十分普遍,但到了1980年代时已变得相当稀少,1992年沈振中调查时已不到两百只,主要栖地仅存北海岸和屏东平原。[27]亦发现黑鸢因为食用鸟类及鼠类,间接累积农药加保扶或灭鼠药而中毒的情况,[40][16][47]尤其因为南部黑鸢经常在农地环境觅食,又更为常见,[16]2010年代后,黑鸢的数量开始回升;2017年,农业委员会禁用高浓度加保扶。台湾猛禽研究会的调查指出,黑鸢的数量在2013年至2023年间已从272只上升到808只,[38]但族群仍以北部和南部较常见。[40]台湾黑鸢相关的保育行动亦拍摄成纪录片《老鹰想飞》。
黑鸢是台湾基隆市的市鸟。由于市场的各种内脏腐肉最后经常排放到基隆港水域,黑鸢经常在当地上方盘旋觅食,使基隆成为台湾少数能经常看到黑鸢的地区。[30]然而1990年代,当地外木山海岸的开发使黑鸢的栖息地流失,尔后仅在基隆觅食,并未定居。[27]2012年的一份调查指出,大多数基隆市民虽然对黑鸢的生态不了解,但仍认同黑鸢是当地重要的生态资产。[30]2014年,因为基隆港的水质改善计划可能会影响到黑鸢在当地的食物来源,[30]开始实验人工喂食黑鸢,然而未见黑鸢利用喂食池,停止喂食后数量亦未见下降。[48]不过在嘉义县曾文水库,仍结合生态观光进行喂食,但也引起争议。[48]
日本的研究发现黑鸢身体内的汞70%位于羽毛,研究者并推测换羽具有代谢的功能。[41]分析台湾黑鸢羽毛中的汞等重金属浓度后发现有随年代上升的趋势,[49]西班牙的研究也在居住于垃圾焚化厂附近的黑鸢身上发现镉,并且认为可能影响免疫系统。[50]1950年代,黑鸢曾因为农药中毒在以色列灭绝,但后来又重新定居该地。[15]
黑鸢受到以下法律及条约保护: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