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漫画有别于风行亚洲其他地区的日本漫画,同时接受了日本漫画和美国漫画的双重感染,而制程则吸取美国漫画工业化的流程,以装配线的方式创作、编剧、人物、效果线、头发、衣服皱折、上色及彩稿等每一环节,各由专人独力负责,分工细密;基本流程由主编统筹剧情,由主笔统筹美术,以约10人团队共同制作。画风则接近美国超级英雄漫画,笔触细腻而精致,以全彩页创作,有时兼融中国水墨画的风格,而最大特色为旁白式的解说。在内容与人物设定上则深受中国武侠文化的影响。
本条目为 香港人口及文化系列之一 |
其他香港系列
|
香港漫画市场残酷,很多看起来不错的作品,只出了一期就在市场中消失,使大家错失了很多本来大有可为的作品。例如《学校雇佣兵》的布局和用心甚有水准,描述香港漫画行业的《漫画仔》,还有以中药知识为故事主轴的警探故事《湿热神探》也一样。市场导向下迫使题材较狭隘,多以武侠为主。大多数作品商业色彩浓厚。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日渐普及,民间独立创作的漫画在网络上出现。
历史
香港漫画在清末期间已有记载,广东南海人何剑士是香港漫画的先驱,因不满朝廷腐败,在上海、广州及香港各大报章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讽刺时局的漫画。后来,广州画家郑磊泉(“赣公”)应香港梁国英药局之邀,来港编绘《人鉴》画册。但郑氏在画册出版前一年(1919年)去世,未能目睹这本被誉为香港第一本漫画集面世。这两位漫画家逝世后,香港漫画界沉寂一时,各报刊的漫画仅靠报社内的电版美术人员支撑大局。直到1934年“工商日报”的《漫画周刊》出现,香港漫画才再次蓬勃起来。
1940年代初期,不少内地漫画家因为抗日战争爆发,局势紧张,因而避难移居香港,如广州的李凡夫、林檎、潘醉生,上海的叶浅予、张正宇、丁聪等,都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漫画大师。他们合租了坚道13A号一层旧式楼宇,成立了著名的“全国漫画作家协会香港分会”。该分会于1939年主办了“现代中国漫画展”,是香港有史以来第一次漫画展。画展以抗战为主题,参展的画家三十多位,全是中国一流漫画家,展期不到四天,观众高达三万多人次。
战后到1950年代中期,部分漫画家先后返回内地,香港漫画活动又再次沉寂了一段时间。港漫呈现方式以连环图为主,一页一图,主题多为民间传说、演义等,主要外销南洋。1950年代《财叔》漫画出现,开启了本地市场销路。直到1959年,由一群漫画家李凡夫、李凌翰、陈子多、区晴、黄蒙田、郑家镇等人合资,出版了《漫画世界》半月刊,才再度掀起香港漫画界的热潮。
1970年代,港漫在单行本的基础上发展出“漫画报”及“漫画杂志”等连载形式,如报刊般定期出版,吸纳了不少有志投身的青年加入,当中的黄玉郎及上官小宝更带起港漫的“功夫热”,成为此后港漫题材的主流,创造港漫20多年的黄金期。
香港漫画市场主要由黑社会武打漫画占据,其中以黄玉郎的《小流氓》及上官小宝的《李小龙》占领导地位。两人的徒弟分别被称为“御林军”(祁文杰、张万有、毛名威等)及“上官家族”(上官小龙、上官小威、上官小强等)。王司马的《牛仔》漫画是当时少数的清新小品。
1980年代是港产漫画的黄金年代,黄玉郎一统香港漫画书的出版。为了增加生产量,玉郎漫画将漫画分工成装配线式的流水作业,每个步骤均由不同的专人处理。分工作业,故事、主角、背景、衣饰均由不同助理负责,以管理漫画质素,并减少脱稿,方便培养读者定期购买的习惯。当时销量最高的《中华英雄》每期可达20万册的惊人纪录,而紧随其后的《龙虎门》、《醉拳》及《如来神掌》等每期亦有7-8万册的销量。1986年8月12日玉郎机构上市。1988年冯志明与刘定坚一同创立自由人出版。1989年马荣成脱离玉郎机构,创立天下出版。其他竞争对手涌现,行业十分蓬勃,港漫的发展到达巅峰。1985年,港漫读者群达50万人,是香港年轻人的主要娱乐之一。香港漫画平地一声雷,与知名的美国及日本漫画齐名,是世界其中一个最大漫画出口地,与电视剧、流行曲同样是大众主要娱乐。
其后,黄玉郎因涉嫌讹骗公款,于1991年被判入狱四年。1990年代中期,随着《小朋友画报》及《儿童乐园》相继停刊,香港漫画弥漫着一片色情与暴力。1992年4月牛佬的《古惑仔》创刊。1993年黄玉郎出狱,将剩余的“玉郎机构”股份全部售予星岛集团的胡仙,玉郎机构随即更名“文化传信”。当时香港漫画业三分天下,由“天下”、“自由人”和“文化传信”领导市场。黄玉郎动用手上的资金,成立“玉皇朝”,号召四散的“御林军”子弟兵重归旗下,不久后便重夺漫画市场的领导地位。黄玉郎除继续传统武打路线的畅销漫画外,另推出内容挑逗敏感的《情双周》,深受青少年读者欢迎。“自由人”的刘定坚照办煮碗,推出《情侣周刊》,内容连漫画也加插裸露场面,内页专栏的真人裸照更与一般色情书刊无异,很快在市场冒起。刘定坚把握机会,相继推出《情人知己》、《情侣特刊》等同类作品,令市场上有大量“情”字头漫画。过火的内容很快引发社会的关切与压力,《情侣周刊》首先停刊,而《情双周》亦大幅收敛,不久更名《情周刊》后亦停刊。在1995年香港政府为针对“《情侣周刊》事件”进行了“1995年第73号第8条增补修订”,所有“不雅”刊物须以胶袋包裹,封面及封底皆至少用20%面积印上警告字句[1]。2000年以黄玉郎为首的香港漫画联会成立,并向政府争取将现行的三级制改四级制[2],期间更闹出色情漫画《金瓶梅》随书送赠色情物品[3],建议最终不获接纳。
1993年《星期天周刊》创刋,随周刊附送儿童杂志《黄巴士》,由谢立文撰写及麦家碧绘画的《麦唛》成功获得大小读者的欢迎。
近年来,香港漫画也开始引起日本人注意,例如李志清带有中国水彩画风格的漫画(如《射雕英雄传》及《三国志》等)及利志达变化莫测的特殊画风(如《刺秦》〔1993〕及《飞人九》〔1996〕等)便很受日人赏识,他们的作品更获邀在日本出版。
衰落
随着互联网于90年代末兴起,给社会人士多了很多的选择[5]。他们很容昜从网络中欣赏到外国漫画,不再留恋本土的,加上一些的网上游戏于当期发展,还不需要再以金钱换取资讯,不少人从此放弃观看香港漫画这项艺术。此外,内地一些网站非法上载漫画内容,而内地政府方面却不加以监管,以致香港读者不再购买漫画,对香港漫画业的销路造成重创。然而,有盗版网站就反驳称如果一本漫画是好看的话,网上只是个宣传平台,并不是个致命伤。[6]
香港漫画家王国兴指出,香港漫画的选材非常狭隘,大多以技击、“武侠”为主题,如《龙虎门》、《风云》、《中华英雄》、《李小龙》等,这样的主题在漫画界持续了几十年,读者难免认为香港漫画题材狭窄、沉闷、单一。[7]从而选择观看题材较多元外国漫画。
香港法例对漫画及电影的规管,存在着一个公平成疑的双重标准。
在香港,电影受香港法例第392章《电影检查条例》规管;包括漫画在内的部分非电影媒介,则受香港法例第390章 《淫亵及不雅物品管制条例》规管。两者有一个明显分别,就是前者设有IIA级“儿童不宜”及IIB级“青少年及儿童不宜”此灰色地带级别,“(青少年及)儿童不宜”仅劝喻性质,实质无限制,任何年龄人士也可观看。但后者则无同类级别,只有:
第一类“非淫亵亦非不雅”,无限制亦无劝喻。类同《电影检查条例》中的 I级“适合任何年龄人士观看”。
第二类“不雅”,禁止派发、传阅、出售、出租、交给或出借予未满18岁的人士,或将该等物品向该等人士出示、播放或放映。严格程度类同《电影检查条例》中的III级“只准18岁或以上人士观看”。
第三类“淫亵”,禁止向任何人士发布。
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双重标准:同样内容,若在电影出现,根据《电影检查条例》,可能被评为IIB级“青少年及儿童不宜”,任何年龄人士也可观看;但在漫画或影碟等非电影媒介出现,根据《淫亵及不雅物品管制条例》,却可能被评为第二类“不雅”,禁止未满18岁人士观看。
1994年发生“《情侣周刊》事件”后,政府加强对包括漫画在内的刊物规管,规定被评为第二类“不雅”的漫画,须以胶袋包裹,封面及封底皆最少用20%面积印上警告字句。此举使到正当主流漫画也遭受牵连。不少漫画也被禁止出版或罚款。引致大大缩减了香港漫画业的自由,及令漫画封面留下个丑陋的烙印[8] ,更使漫画行业与淫亵物品审裁处关系恶化。
1995年,黄玉郎提议政府推行“漫画三级制”(或称“漫画四级制”,视乎是否把第三类“淫亵”计算在内),即参考《电影检查条例》,修订《淫亵及不雅物品管制条例》的级别,增设“(青少年及)儿童不宜”此等仅劝喻性质,实质无限制的灰色地带级别,以打破对漫画的“第一类“非淫亵亦非不雅”/第二类“不雅””、“准许/禁止未满18岁人士观看”的非黑即白一刀切二分法,但不获接纳。2000年,以黄玉郎为首的香港漫画联会成立,再提出同样建议,当审核《淫亵及不雅物品条例》时,适逢第一届立法会解散前夕,相比起大量的政治议题,这个议题显得相当次要。结果在这个“2000年第48号第44条修订”中,有关“不雅及淫亵物品管制”丝毫未有改动,此事之后至今一直不了了之,再无下文。
1980年代,香港市面虽然已有日本漫画中文版,但多是非正式授权,而是多间盗版商各自出版,质素参差、期数混乱版本不一。约1992至93年起,香港几间大型漫画出版社,正式购买日本漫画的香港中文版版权,在港有系统地出版日本漫画中文版,累积数十年的巨量日本漫画作品,一下子正式引进香港市场,仍然正常发展的香港本地漫画,难以招架。
1990年代,政府常推出一些不雅刊物宣传片,加上新闻上常传出社会人士非议,指很多漫画含有暴力、色情等资讯,会影响青少年的心智,呼吁青少年的家长监管子女不要购买那些漫画。引致不少青少年家长在这一片的风气下误以为所有的漫画皆是不雅刊物,而禁止子女购买。无形中也对香港漫画业造成冲击。
分类
香港早期的漫画大部分是报章刊登的单格漫画,内容包括民生、政治或社会风气等问题。逐渐单格漫画发展成四格漫画,所表达的意思变得更详细,再发展到连载式四格漫画。
- 政治漫画
香港的政治漫画以严以敬在《快报》及《天天日报》刊载广为人知,于2000年“次文化堂”所推出的《老懵董》为同类成书创先河。
香港自1945年和平后,为迎合一般小市民的趣味而出版连续漫画(或称为漫画书、连环图、公仔书),主要利用小报上受欢迎的专栏的旧电版拼合成8页,出版单行本,售价一毫。
香港的漫画书除本地市场外,主要出口到东南亚,1960年因排华而遭禁运,骤然失去庞大的市场,漫画书业陷于困境。由许冠文主编的《财叔》改以本地市场为主导,采用横度32开本,以一页多格的创新手法,每本一角的低廉售价,非常畅销。
- 薄装漫画书
香港漫画书有今天的成就要从香港漫画家黄玉郎经典作品《小流氓》/《龙虎门》说起,创刊于1970年,当时社会不景气,黑社会横行,黄玉郎创作出对抗黑势力的街头英雄王小虎,《小流氓》成为当时最畅销的漫画书。黄玉郎借机自组公司,将原本32开本的漫画书加大到16开本,由黑白变为彩色,为减低《小流氓》的暴力色彩,更名为《龙虎门》。
- 儿童图书
1950年代内地大量人口移入香港,使儿童人口骤增,“星岛日报”及“华侨日报”开设儿童园地版,而上海书局及文光书局也编印了一些儿童文化丛书。1953年由罗冠樵主编的《儿童乐园》半月刋成为香港第一本彩色综合性儿童画报,一直出版到1995年1月第1006期才停刋。而《小朋友画报》于1959年创刋,封面由漫画家陈子多绘画,于1981年并入新雅文化,到1987年更名为《变形豆—小朋友画报》月刋,于1992年才告停刋。
- 少女漫画
香港的少女漫画家有1950、1960年代的关山美、李惠珍、谢玲玲,1970年代的金东方,1980年代末的陈也,1990年代的麦家碧、雪晴及刘莉莉。
李惠珍于1966年创作的《13点》合共出了178期。《13点》的主角经常穿着新款时装,为读者提供了流行讯息,配合当时的社会及经济环,使到《13点》成为1960年代的流行产品。
另外,于1995年8月创刊的Comic Fans,近年也有几位香港的少女漫画家的作品。如OS兔仔猫、千草等。
- 漫画日报
1970年代由黄玉郎出版的《金报》及《生报》较为人熟悉。
自1990年代尾开始,同人漫画出版模式迅速膨胀,吸引了大量的创作者及读者。所谓“同人”(どうじん),原指一群志同道合、有共同兴趣之人,但现今已有个人创作的作者,因此“同人志”已泛指这些群体或个人所自主创作、自资出版的书籍,同人志并不一定为漫画,可以是文字、视像或音像。在香港,同人志主要可分为原创(original doujinshi)及改编(parody doujinshi,二次创作)两类。除漫画外,同人文化还有其他产物,如音乐、歌词、小说、MV、CG、游戏等,还有大热的Cosplay,同人文化在香港作为动漫文化的分支,可以说是一个“次文化中的次文化”[9]。同人文化最早在艺穗节的“艺墟”中出现,逐渐扩展到香港书展及香港动漫节,成为其中吸引点之一。
相对于玉皇朝工厂流水作业式所生产的漫画,香港仍有小部分漫画家凭个人之力绘制漫画,被称为独立漫画。独立漫画涉猎的题材甚广,政治、儿童、生活文化,不一而足,画风亦相当多元化。1980年代香港第一代独立漫画家联合编制了一本名为《退地》的合集,作者包括荣念曾、黄志辉、李念慈、欧阳应霁等。2006年欧阳应霁再联合小克、杨学德、智海及人形公仔艺术家Eric So合作推出另一本名为《香港春卷》的合集。
- 绘本
台湾漫画家几米自1998年开始绘本创作,以精美细腻的图画,配上新诗一样的文字,描绘出都市人的感慨、幻想与梦,大受欢迎,类似的创作在香港相继出现,绘本多以独立漫画形式推出市场。
从漫画到其他媒介
《细路祥》改编自袁步云的同名漫画,拍摄于1950年,由李小龙主演。《老夫子》是港产漫画中被搬上银幕(真人电影加动画电影)次数最多的一本,早于1960年代已拍成三套粤语黑白片,由高鲁泉及矮冬瓜扮演老夫子及大蕃薯。其后于1970年代再拍两套彩色电影,分别由梁天及新加坡演员黄沙扮演老夫子。《财叔》由新艺城改编拍成《财叔之横扫千军》。而《龙虎门》、《风云》、《中华英雄》及《百分百感觉》亦曾被改编搬上大银幕。由郑伊健主演的《古惑仔》一共拍了六集,而由其中配角带出的电影亦有四套之多。
1980年代初由胡树儒投资拍摄了三套《老夫子》卡通。其后由中国星开拍由3D动画加真人演出的《老夫子2001》。而自由人出版成立“自由人电脑动画集团”制作香港首部商业三维电脑动画,也是首部港产动画OVA《超神Z》。其后《麦兜故事》和《麦兜菠萝油王子》先后上画及获奖无数[10],但由真人配合动画的《春田花花同学会》则未能再上一层楼。
由漫画改编的著名电子游戏有《风云Online》、《古惑仔Online》、《神兵玄奇》等。
漫画带来无限商机,衍生的商品林林总总,常见的有小说(如风云小说)、海报、兵器及各类型的精品(如文具、砌图等)。
著名作品列表
- 《大官》(1934年)
- 《细路祥》(1947年)
- 《财叔》(1958年)
- 《老夫子》(1964年-今)
- 《13点》(1966年)
- 《牛仔》(1970-1980年)
- 《龙虎门》(1970-2000年)
- 《李小龙》(1970-2009年)
- 《寿星仔》(1974-1990年代)
- 《中华英雄》(1980-1995年)
- 《醉拳》(1981-2000年)
- 《如来神掌》(1982年)
- 《怪异集》(1983-1995年)
- 《玉郎漫画》(1984-1992年)
- 《少林奇兵》(1984-1986年)
- 《铁将纵横》(1986-2016年)
- 《鬼书皇/我若为皇》(1986年)
- 《麦唛》(1988-2010年代)
- 《刀剑笑》(1988-2000年)
- 《侠骨神鉴》(1989-1991年)
- 《风云》(1989-2015年)
- 《狄克恋曲》(1990年代)
- 《爱的故事》(1990年代)
- 《超神Z》(1991年)
- 《黑豹列传》(1991-2012年)
- 《街头霸王》(1991-1993年)
- 《古惑仔》(1992-2020年)
- 《龙神》(1992-1999年)
- 《百分百感觉》(1992-2007年)
- 《天子传奇》(1993-2012年)
- 《海虎》(1994-1997年)
- 《漫画仔》(1995年)
- 《孙子攻略》(1995-2006年)
- 《霸刀》(1995-2011年)
- 《龙虎5世》(1995-2022年)
- 《神兵玄奇》(1998-2013年)
- 《打妖王》(1999年)
- 《新著龙虎门》(2000年-今)
- 《老懵董》(2000年)
- 《绝世无双》(2000-2003年)
- 《火凤燎原》(2001年-?)
- 《八仙道》(2001年)
- 《午餐肉漫画》(2006年)
- 《杀道行者》(2007-2010年)
- 《少林寺第八铜人》(2009-2010年)
- 《九龙城寨》(2010年)
- 《山海逆战》(2016年-今)
- 《厨娘小桥》(2017年-今)
- 《绝代双骄》
- 《四大名捕》
- 《赤柱饭堂》
- 《温瑞安群侠传》
- 《海洋疯狂》
- 《封神纪》
- 《野格炸弹》
- 《小流文》
- 《至GOAL无敌》
- 《超生人王》(2021年)
香港著名漫画家
(漫画家后的为其代表作)
|
|
|
|
制作机构
香港漫画家及香港漫画作品排名
香港动漫资讯杂志-《Ani-Wave》于2015年初,邀请了国内大数据公司“亿言堂”,进行了一次网上调查,从facebook、高登讨论区、香港讨论区等20个网站中,分析读者的讨论内客,总结出人气最高的“十大香港漫画家”和“十大香港漫画作品”。[11]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 从《漫画春秋》说起
- 梁国英、郑磊泉与《人鉴》
- 梁国英的第一桶金
- 重印《人鉴》的经过
- 香港漫画发展简史
- 一代漫画宗师:黄玉郎
- 日本漫画对香港漫画界及流行文化的影响
- 《路漫漫》香港独立漫画25年,智海、欧阳应霁 编著,三联书店,ISBN 978-7-108-02686-6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