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革命
以非暴力形式推翻專制政權的民間運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颜色革命”通常指2003年从格鲁吉亚“玫瑰革命”开始,在中亚和东欧等国家发生的一系列民主政治改革,这些国家在举行全国选举后,由于选举不透明、选举舞弊或其他政治事件而引起的人民大规模抗议运动,并大多实现了具有意义的政党轮替,并非全都属于政治学上的革命。[1]这是1980年代未90年代初东欧剧变之后民主改革的继续深化。

其他含义
而本条目所谓的“颜色”,是指2000年代以来以颜色或花卉命名的抗议运动,参与者也以该颜色或花卉为标志。此外,亦有其他概念常与本条目所指相似,例如:
历史
中国大陆驻外武官王海运认为,2000-2010年代的颜色革命大多发生在前苏联传统势力范围的东欧和中亚(苏联在1991年解体,东欧剧变则以1989年6月4日在波兰大选中成立首个非共产党政权开始),俄罗斯政府认为此等革命的目的是压缩俄国势力范围,并指责此等革命由美国煽动和资助[8]。2010年代民粹主义兴起,颜色革命特征的抗议活动也开始出现在许多传统上被认为是具备一定民主的国家,例如2021年美国国会大厦遭冲击事件有颜色革命的特征。[9]又如,专制政权被指利用自由国家网络开放的特性,大规模发起煽动言论,例如俄罗斯被指控对美国选举实施操纵等。[10][11]
21世纪以来,有以社群网络串联全世界声援,颜色革命的抗争技巧日趋变化。[12]2000年推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的学生组织Otpor!,其成员成立教育机构非暴力行动与战略应用中心输出革命经验。一些受指导的机构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叙利亚占领的黎巴嫩、马尔代夫和埃及成功革命,令执政政府下台。[13][14]
特质
案例
有部分人认为下列是颜色革命: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2000年的推土机革命:又称黑色革命。
格鲁吉亚2003年的玫瑰革命:格鲁吉亚盛产玫瑰而得名。
乌克兰2004年的栗子花革命:又称橙色革命,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市花是橙色的栗子花。2004年民众抗议第二轮投票选举舞弊,最终选举重新举行,并选出亲欧盟的政府。
伊拉克2005年的紫色革命:伊拉克民众选举时,涂了紫色墨水按手印,故名。
黎巴嫩2005年的雪杉革命:雪杉为黎巴嫩国树。
白俄罗斯2006年的牛仔裤革命。
吉尔吉斯斯坦2005年的郁金香革命: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市花是黄色或柠檬色的迎春花,发生革命的时间正是迎春花开的季节,又称黄色革命或柠檬革命。
哈萨克斯坦的黄色革命:吉尔吉斯黄色革命后,哈萨克反对派效仿并以黄色为标志。[15]
缅甸2007年反军政府运动:又称为番红花革命或袈裟红革命。
摩尔多瓦2009年的葡萄革命。
伊朗2009年的绿色革命:前总理及2009年伊朗总统候选人米尔-侯赛因·穆萨维用绿色作为竞选颜色,因而示威群众大多身穿绿衣或者佩戴绿色得名。
批评
俄罗斯政府认为颜色革命是“专注于制造破坏稳定的美国和欧洲的新战争方法,以其他国家的革命作为一种以低成本和最小伤亡服务于其安全利益的手段”[25]。俄罗斯政府官员,如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和外交部长谢尔盖·拉夫罗夫将颜色革命描述为外部推动的行为[26][27],其明确目标是影响破坏俄罗斯的稳定,代表了一种新的战争形式[28][29]。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曾表示,俄罗斯必须防止颜色革命:“我们看到了所谓颜色革命浪潮导致的悲惨后果。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教训和一个警告。我们应该做一切必要的,以便在俄罗斯不会发生类似的事情”[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5年政策白皮书《中国的军事战略》称,“反华势力从未放弃在我国煽动‘颜色革命’的企图”[31]。曾任统战部及宣传部部长的张西明认为,颜色革命是美国制造他国政权更迭、从而推广他国“美国化”、确保单极霸权无可动摇的重要工具[32]。有中共中央外办领导、直属安全部的智库的研究员表示,“颜色革命”已逐渐成为威胁第三世界国家政权安全的最大动荡源,是西方大国为其利益操纵的,冠以“革命”之名、颠覆他国政权、制造“可控混乱”的政治武器。终将把“国家和民众带向灾难的深渊”[33]。
相关条目
相关作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