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山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山道,中华民国初年新疆省下设的一道。1919年由阿尔泰特别区改设,道尹驻承化寺。其地大致相当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大部(吉木乃县除外,当时阿尔泰山岭东地区虽名义上也属阿山道,但早在1912年就已实际上被外蒙古统治,包括今蒙古国科布多省西部和巴彦乌列盖省部分)。1924年,随全国废道,1929年设阿山行政区,1943年改为阿山专区。1954年改为阿勒泰专区,1970年改称阿勒泰地区。

设置
清光绪三十二年末(1907年初),朝廷将科布多与塔尔巴哈台相争的阿尔泰一带从科布多划出,置阿尔泰办事大臣。阿尔泰成为直属于理藩院的一级行政区。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改阿尔泰办事大臣为阿尔泰办事长官,其辖区通常称为阿尔泰区域或阿尔泰地区。此后几年中,外蒙古与俄国军队多次入侵阿尔泰,并占领多处地方。阿尔泰守军兵力有限,难以抵抗。1918年,新疆督军杨增新与库伦都护使陈毅分别致电北京政府,提请将阿尔泰并入新疆省。1919年6月1日,徐世昌签署大总统令,阿尔泰区域改设阿山道[1][2]:
据外交、内务、财政、陆军、农商各部暨蒙藏院呈会核阿尔泰地方归并新疆省、改区为道一案,拟请实行归并,以裨边治等语,阿尔泰办事长官著即裁撤。所辖区域归并新疆省,改设阿山道尹一缺。所有该长官原管之蒙、哈等事务,均由该道尹循旧接管。余如所议办理。此令。
沿革
初设时,阿山道辖4设治局,不设县。道尹仍驻承化寺。
- 布尔津河设治局(1919年设布尔津县)
- 布伦托海设治局(1921年设布伦托海县,后改名福海县)
- 布尔根设治局(1924年设布尔根县,后中国境内所辖地已并入青河县境,余属外蒙古,今蒙古国科布多省)
- 耳里匮设治局(属外蒙古,今蒙古国巴彦乌列盖省)
蒙古部落游牧之地为阿尔泰乌梁海,简称乌梁海,兼行旗盟制。设三盟,领十旗(新和硕特旗不设盟),由新疆督军管理[3]。
- 乌梁海左翼盟
- 乌梁海左翼旗(属外蒙古,今蒙古国巴彦乌列盖省)
- 乌梁海左翼左旗(属外蒙古,今蒙古国巴彦乌列盖省)
- 乌梁海左翼右旗(属外蒙古,今蒙古国巴彦乌列盖省)
- 乌梁海左翼后旗(今阿勒泰市境内)
- 乌梁海右翼盟
- 乌梁海右翼旗(今福海县境内)
- 乌梁海右翼左旗(今福海县境内)
- 乌梁海右翼右旗(今福海县境内)
- 青塞特奇勒图盟
- 新土尔扈特左旗(今富蕴县境内)
- 新土尔扈特右旗(今青河县境内)
- 新和硕特旗(属外蒙古,今蒙古国科布多省)
1921年,设承化县,布尔津县分设哈巴河县佐。1922年,布尔根设治局分设察罕郭勒县佐。1924年,内务部通令废除道制,阿山道改称阿山行政区。
1930年,设哈巴河县、吉木乃县。1937年,察罕郭勒县佐改为青格里河设治局;布伦托海县分设可可托海设治局。1941年可可托海设治局升为富蕴县,青格里河设治局升为青河县。1942年,布伦托海县改名为福海县。 此后阿山区领七县至今。
- 承化县(1954年改名阿勒泰县,1984年改为阿勒泰市)
- 布尔津县
- 哈巴河县
- 吉木乃县
- 福海县
- 富蕴县
- 青河县
1943年国民革命军进驻新疆,改阿山行政区为阿山专区。1954年改名为阿勒泰专区。
行政长官
注释及征引文献
参考书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