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主义(英语:Isolationism),又可翻译为独立主义独世主义,是一种封闭本国外交、经济、文化、交通和国防的外交政策,致力于将本国和外国隔绝开来,不同程度的禁止国内外人士拥有自由沟通的权力。它通常在军事经济上表现的较为明显,会直接影响到所在国人民的生活,尤其是精神思想方面。在防务上,孤立主义采取不干涉原则,即除自卫战争外不主动卷入任何外部军事冲突;在经济与文化上,通过立法最大程度限制与国外的贸易文化交流。

中国明清两朝的海禁、日本的锁国朝鲜的经济封闭就是典型的孤立主义案例。

简介

作为一种外交政策,孤立主义一直饱受争议。一个国家是否采取此种政策对该国各方面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今天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依赖于全球经济。尽管也有人指出如果独立于这个经济模式之外可能会有一些潜在的好处,但典型的反例就是工业时代以前的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国家或地区之间能够互通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利大于弊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的发展。大部分学者认为,孤立主义对贸易的封锁将导致人民生活更加贫困(朝鲜)。

不过在另一方面,军事上的不干涉政策总体上是有益的。它既节约了军费,又降低了(主动发起的)战争风险。

一些曾经采取孤立主义的国家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13 sources

自我孤立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13 sources

 日本

1633年起,江户幕府开始颁布锁国令,禁止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只有中国朝鲜荷兰除外。

直到1854年被迫开放国门、1868年江户幕府被推翻后彻底废止为止,日本历经了200余年的孤立状态。这项政策一方面免于日本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日本的落后。最终,经过美国海军将领培里强迫日本开国之后,明治维新使日本彻底摆脱了这项国策,并通过全速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与文化实现了日本的近现代化。

然而经过更为深入的研究,近代日本学者普遍认为江户幕府所实行的对外政策并非实质上的“锁国令”。

朝鲜半岛

 朝鲜国

朝鲜王朝在17世纪被清军打败后自我封闭,到19世纪后被迫重新开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自1948年建国及朝鲜战争以来至今,一直奉行近代至今世界上最严格的锁国政策,朝鲜政府对该国国民的各种行动采取极端严格限制,基本上除了脱北者和被朝鲜政府委派到外国工作人士外,所有朝鲜人一生人之中几乎没有机会离开朝鲜,朝鲜人甚至在国内旅行自由也是不被允许的,因为朝鲜人要从其居住地的道去首都平壤必须得到通行证才可搭乘火车或巴士到平壤旅行/工作/探亲等。而对于外国人进入朝鲜,则必须参加旅行团并会安排导游甚至军人严格监视行动,并给予许多旅游限制。在通讯上,朝鲜人的手机及网路的通讯被禁止或严格管制,网路是不与全球互联网联系的,而自己建立了“光明网”,朝鲜是全球唯一一个互联网黑洞。朝鲜的锁国政策为了是控制其本国国民的思想与交流,近年朝鲜政府管制国民接触外国娱乐资讯亦愈趋严格,例如朝鲜政府严禁国民观看韩国和美国剧集甚至到了2024年夏季金正恩更下令禁止中国和香港的电视剧、电影和娱乐节目在朝鲜播放,违法者极可能会劳改和处决。

朝鲜实施锁国政策,贸易对象仅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苏联与部分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匈牙利东德等),朝鲜得以借由前苏联控制下的经贸同盟“经济互助委员会”所提供的低价之“优惠价格”与朝鲜之邦交国进行贸易。后来因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造成经济互助委员会解散,朝鲜也因此债台高筑,甚至也得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偿还与朝鲜贸易的债权国之间的债务。邻近的中国与韩国虽然有伸出援手以经济和人道援助的方式帮朝鲜解决民生与外债问题,但朝鲜至今仍处于入不敷出的情况。另外,在朝鲜“先军政治”的基本国策中,任何资源的配给都优先给予朝鲜人民军,而民众被分到的剩余资源与粮食十分稀少,故朝鲜坊间经常上演野有饿莩和饥荒的惨况。

1991年苏联解体,朝鲜失去国际间军事及经济援助;由于朝核问题逐渐浮上台面,联合国实施了针对朝鲜的经济制裁。1990年代后半叶,朝鲜开放了少数观光客的定点观光,而观光客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这些指定地区和城市,分别有首都平壤长白山附近的三池渊、古城开城、朝韩非军事区板门店、中朝最主要过境点新义州罗先海州市沙里院市南浦特别市平城市元山市咸兴市清津市会宁市妙香山七宝山金刚山地区,同时朝鲜方面对外商开放少数地点(如罗津新义州)给外资企业进行少量投资,外资主要来自中国、俄罗斯、韩国等国。韩国已故总统金大中和前任总统文在寅曾对朝鲜实施了“阳光政策”,并进行一连串的会谈与经贸合作,但无法阻止朝鲜持续发展核武且无法驱使朝鲜进行改革开放。

中国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12 sources
明朝及清朝

中国曾实行孤立主义长达四百多年。明朝明成祖明宣宗郑和下西洋(1405-1433)后,实施海禁,并在北方修建明长城,是明朝锁国的象征。到隆庆年间出于财政压力和打击海上倭寇问题等原因,明廷进行小范围解除海禁,于隆庆元年(1567年)开放月港一处港口进行贸易[1][2]

清朝则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为防范明郑势力,正式下令海禁。顺治十八年(1661年)更是下令要求江浙粤等省居民内迁三十到五十里[3]。康熙十七年(1678年),朝廷再次下令内迁。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攻下台湾,次年解除海禁,允许民众出海贸易,并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个口岸为通商口岸。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开启南洋海禁,封禁与南洋往来贸易。雍正元年(1723年)因与罗马教廷间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白热化,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国内传教,并限制贸易。雍正五年(1727年),清廷解除南洋海禁,但严令出洋贸易民众必须三年内回国。到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西洋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

明朝海禁主要是因为海盗侵袭以及防范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反扑[4]。而清朝海禁原因主要有两条[4],一是因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外来商品需求量小,二是害怕人民与外界接触后推翻清廷的统治。

尽管明朝在明末失去了对海上贸易的控制,但海上走私[5]贸易仍持续发展,郑氏集团的规模为此提供了充分证明,更有大量贫苦民众加入走私集团[6]。清代康熙开海后,海上贸易量仍然保持着持续增长,康熙开海后的清代对海上贸易的监管较前代有效得多,相对于未进入官方视野的“走私贸易”,“合法贸易”的比例有所提高,这一时期海上贸易数量亦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无论进出口商船和吨位数量,主要商品数量和种类,主要贸易对像国的贸易量,白银流入量,进出口总值以及海关税收,都体现了海上贸易的增长[7]

中国历史研究院旗下的《历史研究》则将海禁定义为“维护国家安全、防范西方殖民侵略”的“自主限关”政策,而非一般认为的“闭关锁国”[8]

乾隆年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曾经向清朝提出六项要求,当中包括:

  1. 将贸易扩展到舟山宁波天津
  2. 依照俄罗斯人之先例,允许英商在北京设立货栈,以销售货物;
  3. 在舟山附近指定一座小岛供英商居住、存货和停泊船只;
  4. 广州附近指定一小块地供英商居住,并允许其自由来往广州和澳门
  5. 取消或降低广州与澳门之间的关税
  6. 明确订定并公开英商应缴的税额,不另加征收[9]

乾隆帝随之覆书批驳英国使臣的要求,并表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10]。到了嘉庆十四年(1809年),清廷出台《民夷交易章程》[11],而道光十一年(1831年)则下达了《防范夷人章程》和《八条章程》等等。进行广州的外贸进行进一步限制,并严令外商到指定地点居住,不允许私下接触民众。到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并签订《南京条约》之后,清廷海禁正式结束。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11 sources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978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对外交流多与社会主义国家交流,极少与非社会主义国家交流,且其交流多出于官方形式而非民间。1960年代中苏交恶文化大革命以后,锁国政策达到高峰,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十分恶劣,毛泽东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则认为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动孤立和封锁中国。[12]

1970年代,随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取代中华民国政府联合国的中国席位及代表权,并与美国等一系列的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后,其外交政策逐渐改变。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逐步抛弃锁国政策,从开放外资合作建设工厂,到外国餐饮企业在华开设分店(如麦克唐纳肯德基),以及最终全面开放外国商品进口。时至今日,中国公民可以相对自由地出国旅游,而外国人也可以相对自由的在除西藏自治区以外的中国大陆地区旅游。

在外交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韩战停火后至今一直奉行的外交国策,这些政策在广义上亦属于孤立主义。韩战后,除小规模边境冲突外,中国仅参与过一次大规模的对外干涉战争,即在越南战争期间秘密派遣志愿军援助北越对抗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

favicon
1 sources

 不丹

1999年之前,不丹禁止电视互联网以保护其文化环境身份等。最后,吉格梅·辛格·旺楚克解除了对电视和互联网的禁令,宣布将政权移交给其儿子吉格梅·凯萨尔·纳姆耶尔·旺楚克后,不丹正在转变为民主。[来源请求]

 缅甸

缅甸于二战结束后正式独立,而缅甸军政府长期实施军事化统治。虽然军政府曾在1990年实施国会大选,但军政府当局否认对其不利的选举结果,并长期软禁翁山淑枝,因而遭到西方列强与东南亚国协疏离,不过缅甸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仍十分良好,中国亦被认为是缅甸军政府最大的后盾。

后来缅甸军政府领导人兼独裁者丹瑞于2011年将权力移交给同为军方背景的文人政府总统登盛,为了参与亚细安事务,缅甸开放外交政策,当局发布大规模的特赦令,并逐步抛弃锁国政策,减少反西方宣传与传媒暨网络管制。及后2015年缅甸民主领袖翁山淑枝赢得上、下议院大部分选票,成功走入政府领导国家。翁山素姫积极发展美国及西方国家关系,并开放旅游业、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出境自由,令缅甸南部区域完全脱离锁国状态。

但自2021年缅甸政变之后,敏昂莱重新限制了新闻自由、言论自由等,缅甸南部再度回归锁国状态。

各大民族地方武装都一定程度实行锁国政策,以此抵抗缅甸政府。

民主柬埔寨

1975年红色高棉执政期间,实行极左斯大林-毛泽东主义,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四个“友好国家”,其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非常友好,是当时最亲中的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封闭的国家之一。其与苏联美国越南(1977年之后)和寮国交恶。1978年底,柬越战争爆发,红色高棉政权在1979年1月倒台,其执行的锁国政策也随之终止。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领导人霍查掌权期间,长期奉行极左的斯大林主义路线和强硬的霍查主义路线,当时与西方各国关系极其恶劣,又先后与南斯拉夫苏联乃至中国交恶,而且当时霍查政府也不允许国民拥有私家车和出国旅游,导致阿尔巴尼亚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封闭的国家之一,更有欧洲朝鲜之称(目前该称号已被土库曼斯坦取代)。

1985年4月霍查病逝,他的劳动党接班人拉米兹·阿利雅上台。虽然阿利雅宣称继续维持霍查的路线,但作出了一些调整:建立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改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

1990年,随着东欧民主化浪潮抵达,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政府开始崩溃,阿利雅政府开始寻求与美国和苏联正常化,亦因此相隔40多年重新开放国门让国民出国移民/旅游。最终阿尔巴尼亚在1991年劳动党政府倒台前夕实现了与美苏的邦交正常化,劳动党亦于民主化运动后被解散。阿尔巴尼亚此后摆脱了外交孤立和封闭并转为亲西方和美国,推行40多年的严厉锁国政策就此结束。

民主化以后的阿尔巴尼亚政府开始全面开放旅游业,以及保障自由经济市场、言论自由宗教自由等范畴。尽管在1997年曾经发生1997年阿尔巴尼亚内战,但往后至今阿尔巴尼亚治安和局势已基本上稳定下来。由于阿尔巴尼亚开放旅游业之后多了不少国际旅客来访,加上新政府使原有的阿尔巴尼亚多元文化活动推广,更被旅游杂志孤独星球选为2011年全球最佳旅游国家。

 苏联(1945年-1991年)

苏联采取措施将其与第一世界隔离,包括文化上的隔离。使用所谓的铁幕,他们试图保持自己和卫星国的卫星状态在自己的干预力量,没有中断干预或来自其他国家的干预。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开始逐步抛弃锁国政策。随着东欧民主化浪潮席卷东欧国家,各国政府纷纷作出民主改革和开放政策或原共产政权被人民推翻(如1989年罗马尼亚革命)。而苏联本身也于1991年正式解体,加上原本由苏联加持的苏联加盟共和国亦已逐一脱离苏联独立,标示铁幕的概念已经完全消失。

 瑞士

自1515年马里尼亚诺战役以来,瑞士一直保持中立的外交关系。瑞士没有参加任何一次的世界大战,它在2002年加入联合国,在加入时只留下梵蒂冈城作为最后得到广泛承认的非联合国会员国。瑞士不是欧盟欧洲经济区的成员国,瑞士人仍然反对瑞士成为欧盟成员国。但瑞士在2008年加入了申根公约

2014年2月,瑞士全民投票,限制移民和重新引入来自欧盟的外国人的配额。

 英国

光荣孤立是19世纪晚期英国追求的外交政策,由本杰明·迪斯雷利罗伯特·盖斯科因-塞西尔(索尔兹伯里侯爵)担当首相时所主导。此名词其实是由某一位访问英国的加拿大国会议员所提出,赞扬英国积极不干预欧洲大陆事务。

在各个时代,英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就是保持欧洲大陆均势,不容任何力量破坏这和谐局面。

而第二个目标就是保护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自治领,皆因自由贸易对帝国发展极为重要。通过殖民地的海路,尤其是连接英国与印度苏伊士运河,也不可缺少。

光荣孤立之策,可见于英国拒绝加入永久性联盟或是与其他强国定下盟约之举。在另一方面,她又重视自己在海外的殖民地保护国与附属地。同时,在没有英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殖民者借成立势力范围附属国而建立了非正式帝国。其实,殖民地并不一定是国家主动建立的,而这情况在其他帝国中也有出现。

德国统一后,俾斯麦借用同盟制度牵制法国,防止后者报仇。他先后成立了三帝同盟德奥同盟与在1882年与奥地利意大利缔结的三国同盟

德国在工业军事上迅速崛起,令英国忧心。在德国海军上将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倡导下,德国大力扩张海军,更令英政府大感头疼。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割让辽东半岛。但三国干涉,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事件中,德国与法国和俄国共同干预中日关系,英国却对此事无能为力,令英国舆论质疑光荣孤立是否仍应继续。而在东方,日本也因此事有感委屈,认为只有与一欧洲强国结盟,才能确立她作为世界强国的地位。

最后,两国终于在1902年结成英日同盟,正式结束英国的光荣孤立。英国与欧陆国家关系正常化,此可见于1904年的英法挚诚协定与1907年的英俄同盟。结果,1907年后,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鼎足而立,大大增加战争爆发的机会,是一战最后发生的重要因素。

其实,索尔兹伯里从未用光荣孤立去形容他的外交政策,甚至曾经反对使用这种词汇。这是因为英国当时仍然与欧陆国家有经贸往来,双方关系千丝万缕,所以英国从未自甘孤立。索氏也认为,如果英国冒险切断与欧洲事务的联系,将会十分危险,故此孤立绝对不光荣。

2016年6月23日英国举行脱欧公投,结果显示52%选民支持脱离欧盟,很多人都形容英国决定脱离欧盟的举动是“光荣孤立”的复辟。

 美国

美国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形成于建国初期,并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力主推行的对外政策,所奉行的是由国父华盛顿所确立的孤立主义原则。他说:“在扩大我们的贸易关系时,美国应该尽量少同外国发生政治上的牵连。”[13]

十九世纪初,美国出现“门罗主义”,美国将会以战争阻止欧洲列强干预拉丁美洲,同时对欧洲列强之间的战争保持中立,也是孤立主义的一种表现,但也为美国至此介入拉丁美洲国家的内政。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保持中立,同时向交战双方出售武器,1917年参加协约国阵营,由于欧洲在一战中遭受了巨大伤亡,美国政府在1920年代开始重新奉行孤立主义,决心不再参与任何在欧洲发生的军事冲突。当时的孤立主义导致严格的关税制度,这被认为是后来大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

193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逐渐倾向于同盟国,并在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完全放弃了这项国策。战后,美国扮演着世界警察的角色,外交上奉行干涉主义政策,并对非民主国家以各种手段输出民主主义,俗称“民主外送”。

在唐纳德·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其奉行的“美国优先”为主旨的特朗普主义被外界视为孤立主义的新演变。

favicon
1 sources

被他国孤立

 古巴

1959年菲德尔·卡斯特罗推翻了亲美的巴蒂斯塔政权后,建立了既不从属于原宗主国西班牙,也不听命于美国的独立政权,1961年美国中央情报局派出1500名雇佣兵入侵猪湾,企图推翻卡斯特罗的独立政权,遭到失败。此举造成古巴投向苏联阵营,建立社会主义政权。而美国下令禁止进口古巴的甘蔗,曾对古巴外贸造成冲击。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卡斯特罗默许苏联在古巴建立中程弹道导弹阵地,引起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震怒,并下令派军团团包围古巴海域;而运载导弹原料的苏联运输船队为了避免核战爆发,主动掉头驶离古巴沿海,并在肯尼迪与赫鲁晓夫之间的热线电话中解决了这场即将演变成世界大战的纷争。

此后由于古巴受到美国的威胁,加上盟友中华人民共和国、苏联鞭长莫及,国际糖价走低等原因(糖业为古巴重要产业),古巴的对外贸易长期低迷;但从1995年改革后,古巴逐步加强与其它国家,尤其是欧洲和拉美国家的联系,旅游观光业得以重振,逐渐成为古巴第一大产业。外国公司也逐步可在古巴部分领域进行投资。后因卡斯特罗病重,改由其弟劳尔·卡斯特罗接班,并逐步开放原物料与网络的限制。

 南非

早年由荷兰移民后裔的波耳人(即阿非利卡人)统治南非的时代,南非当局实施了种族隔离政策。此举涉及种族歧视及打压人权,因而引起其他国家的强烈不满,并对南非当局实施经济制裁武器禁运。自1964年起,国际奥委会对南非实行禁止参加奥运会的处罚。

1990年,纳尔逊·曼德拉国家总统弗雷德里克·威廉·德克勒克释放后,国际社会逐步解除对南非的经济制裁与武器禁运。1992年,国际奥委会解除对南非的禁赛处罚。1994年,曼德拉当选为南非首位黑人总统,意味着南非种族隔离政策正式终结。随后,其他国家也恢复了与南非间的往来,并对南非的一连串制裁措施解禁。

 以色列

1948年犹太人建立以色列以后,由于驱赶了巴勒斯坦的穆斯林而遭到周围阿拉伯国家敌视,先后爆发了1967年的六日战争、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等大小战役;后来阿拉伯产油国家为了报复向来偏袒以色列的欧美列强,就联手发动了石油禁运并爆发石油危机。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除美国以外的国家不得不对以色列实施武器禁运。

1993年,以色列总理拉宾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袖阿拉法特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主持下,于大卫营展开和解会晤,暂时缓解了以阿间的紧张情势;后来以色列又面临了哈玛斯真主党复兴党伊斯兰恐怖主义敌对势力的武力威胁。伊朗叙利亚沙特阿拉伯亦未消除对以色列的敌对关系,并至今拒绝承认以色列。而以色列在内塔尼亚胡上任后,开始对外进行强硬的外交政策。

 伊朗

1979年霍梅尼发动伊朗伊斯兰革命罢黜亲美的巴勒维王朝,并入侵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挟持人质后,使美国与伊朗断交,在此同时伊朗转而跟前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了密切的政、经、军、外交关系;而伊朗的主要宗教是什叶派,跟其他阿拉伯国家所信仰的逊尼派有意识形态的冲突,因而遭到同为伊斯兰国家的逊尼派国家所排挤,无法在中东立足以确立中东强权的地位;近年来发生了伊朗核问题,造成向来与伊朗立场相左的以色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紧张。

苏俄(1917年-1922年)、 苏联(1922年-1991年)

1917年布尔什维克革命过后[来源请求]西方国家[谁?]苏联采取敌视政策[来源请求]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