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酒后驾驶(英语:Driving under the influence,简写为DUI),简称酒驾,是指在酒精、酒类饮品影响下控制并驾驶机动车辆(有时包括脚踏车、有发动机、电动机的交通工具或机械以及骑马),在许多国家被认定是交通违规行为,甚至规定为犯罪。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服用可导致精密操作能力降低的药物或者在药物影响下驾驶,亦是刑事犯罪[1]。
本条目存在以下问题,请协助改善本条目或在讨论页针对议题发表看法。
|
酒驾会影响安全驾驶能力,使得发生致人死伤的事故风险大增,在刑法上被认为是属于“有认识过失”的范畴,即“预见该事会发生,却确信其不会发生而不做防范”的一类[2][3],但由于酒驾经常是基于侥幸心态,常常觉得自己开一段路不会有事,漠视他人生命,而因此发生多起严重死伤事故,而这是原本可以避免的,因此部分观点认为酒驾即杀人。
大部分酒类饮品都含有酒精的成分。酒精可以抑制人体中枢神经的运动。令反应减慢、影响动作协调、视力、专注力、认知能力等,从而导致严重车祸及伤亡。
鉴于酒精对人体有严重影响,驾驶前切勿饮用含有酒精或酒类之饮品。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均视酒后驾驶为严重违法行为,并制订法律条文禁止驾驶者饮用或摄取过多酒精影响驾驶能力;在一些国家,酒驾若造成伤亡则在法律上视同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如美国加州,酒驾致人死可能会被以二级谋杀罪起诉[4],而二级谋杀罪最多可判无期徒刑。
干涉此罪者多数希望“不会被警方当场发现”的赌博心理。他们以为酒后过一段时间才驾车,有信心符合法例要求,或者即使酒后驾驶,没有被警方截停调查酒精测试,事后当局也没有追索权。
一些评论指出,台湾加重酒驾的处罚幅度后,酒驾致死的比例下降,且下降的幅度超过整体交通事故死亡的幅度,这说明加重处罚对减少犯罪,至少对减少酒驾,很可能是有效的[5],也就是说,有证据支持一般人直观上“唯有加重刑责才能减少类似悲剧发生”的直观看法。
为避免酒后驾驶,不少地方要求提供酒精饮料的店家提供代为呼叫德士的服务,也鼓励同行者留下有驾驶执照的一人不饮酒,以便接送原本驾车的饮酒者。另外也可用电话或网络预约代驾服务。
要知道驾驶者是否受着酒类饮品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测试——吹气测试和血液测试。前者较快,但存在伪阳性反应,例如使用漱口水后立刻测试,结果显示酒精含量可以是酒驾标准的3倍多[6];后者则较准确,但由于要套取血液样本,不适合即场做。[7]
泰国2016年4月立法规定酒驾跟交通违规累犯都要到太平间服劳役[23][24],美国加州罚酒驾累犯洗尸体以及18,000美元[25]罚款。台北市议员何志伟参考两国相关刑责,正式于质询中提出“累犯洗大体”的惩罚方案,让酒驾者到殡仪馆服社会劳动役、体验生命教育,让酒驾者了解生命无常,造成双方的不幸,徒增社会成本。实际实作酒驾受罚民众前往殡仪馆协助清洗“大体进出室”,但不会碰触到大体,以尊重大体为原则。[26][27]。台湾首例于2017年3月16日由台东地检署正式安排,十名酒驾累犯的社会劳动人前往台东市殡葬管理所,清洗遗体冰柜、解剖台等周遭设备[28][2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