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容(1885年—1905年4月3日),原名绍陶,又名桂文,字蔚丹,生于四川省巴县(今重庆市),曾经在留学日本时改名邹容。是中国近代革命宣传家,《革命军》一书的作者。
生平
1885年在出生四川省巴县的邹绍陶,幼年曾就读于英国伦敦基督教公谊会(又称贵格会)于1892年创立的广益中学,是第一届毕业生。
1902年自费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同文书院,开始参加革命运动。
1903年因与同学张继、陈独秀等人一同剪去清政府留学生监督姚文甫的发辫,事后被迫回国。至上海后,与章太炎、章士钊、张继拜盟为兄弟[1],积极参加拒俄运动与爱国学社的革命活动。是年出版《革命军》和《流血革命》,亟言排满反清,号召人民起来革命,诛杀清帝及满人,建立独立自由的“中华共和国”[2]。
不久,苏报案发,因清政府的要求,邹容与章太炎一同被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通缉。邹容原本可以逃得掉,然而在吴稚晖怂恿爱国学社的人,在邹容家门口丢砖块叫骂“不入狱为无耻”下,与爱国学社不合的邹容愤而投案。[3]
邹容入狱后,章太炎被关一起,在引渡和无期徒刑的风波后。最后被租界判处2年有期徒刑(章太炎3年),监禁期间,罚作苦工。监禁期满,逐出租界。邹容在狱中,因受印度狱卒虐待及愤怒,开始衰弱、生病。最后大病四十天。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二月二十九日(4月3日)深夜病死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监狱[4],年仅二十岁。[5]距离刑期结束还剩七十天,隔天,章太炎抚尸哀动,看见邹容口中有血,两眼微睁。邹容墓位于现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6]
身后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1/1924%E5%B9%B4%E6%B8%85%E6%98%8E%E8%8A%82%E7%AB%A0%E7%82%B3%E9%BA%9F%E5%81%95%E6%9D%8E%E6%A0%B9%E6%BA%90%E3%80%81%E7%AB%A0%E5%A3%AB%E9%92%8A%E7%AD%89%E5%89%8D%E5%BE%80%E5%8D%8E%E6%B3%BE%E7%A5%AD%E5%A5%A0%E9%9D%A9%E5%91%BD%E5%85%88%E7%83%88%E9%82%B9%E5%AE%B9%E3%80%82%E5%90%8C%E5%8E%BB%E7%9A%84%E8%BF%98%E6%9C%89%E4%BA%8E%E5%8F%B3%E4%BB%BB%E3%80%81%E7%94%B0%E6%A1%90%E3%80%81%E5%BC%A0%E7%BB%A7%E3%80%81%E6%9B%BE%E9%81%93%E3%80%81%E5%90%B4%E7%A7%89%E9%92%A7%E3%80%81%E5%90%B4%E5%BA%B6%E5%92%B8%E3%80%81_%E9%BB%84%E6%AC%A1%E4%B9%9D%E3%80%81_%E5%90%B4%E5%89%91%E7%A7%8B%E3%80%81%E4%B8%98%E5%BF%97%E4%BA%91%E3%80%81%E7%AB%A5%E5%AD%90%E9%92%A7%E3%80%81%E7%AB%A5%E6%98%BE%E6%B1%89%E3%80%81%E5%88%98.jpg/640px-thumbnail.jpg)
《革命军》一书风行海内外,畅销一百余万册,是清末革命书刊中流传最广的,对散播革命思想有很大贡献。蒋中正[7]、胡适[8]等在青少年时期都曾阅读过此书并受其感召反清。
1912年3月29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追赠邹容为陆军大将军。
1943年12月,重庆市政府将城内的新生路改名为邹容路,至今仍是重庆市区CBD的重要道路。
1946年6月,重庆市政府在重庆市渝中区公园建立起邹容烈士纪念碑。
评价
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杨瑞松指出,从学术研究和思想文化中的探究角度而言,邹容的著作《革命军》可谓只是出自于一位热血青年的未成熟之作,其中所提到的思想观点大多缺乏原创性,甚至有明显的转借拼贴之斧凿痕迹。邹容在挪用其他思想家的过程中并未照单全收,除了有意地删减若干论点外,其论述的主要用意仍是要明确界定所谓汉族和满洲人的敌我分明界线。他亦指出,对于许多阅读《革命军》的读者而言,该书最大的吸引人之处正是其鲜明的排满言论和仇满意识[9]。关于邹容对于“汉人如何遭受满洲人严重迫害和奴化”的各种革命宣传控诉,日本学者桑原隲蔵曾于辛亥革命刚结束后针对这些指控提出一些观点,在革命党指控满人残暴屠杀,以及严行剃发令的指控上,桑原虽然认为这些指控有夸大的嫌疑,并且缺乏和历史上其他类似事件的比较视角,但他基本上同情汉人针对这些屠杀和压迫事件有强烈的情绪反弹现象。然而在有关“政治权力分配上是全由满人垄断而汉人沦为奴隶”的指控上,他认为和事实大有出入,清统治期间满汉政治势力的分配,远比先前的异族政府(例如元朝)公平得多,特别在同治中兴后,内政外交的大权大半已由汉人官僚所掌控。因此以“主奴”的关系界定满汉之间的政治权力分配情况并不符合事实[9]。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