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鄂温克语Ewenkīl俄语Эвенки,旧称:通古斯索伦)是东北亚地区的一个世居民族,主要居住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蒙古也有少量分布。中国鄂温克族人主要信仰萨满教,俄罗斯鄂温克人除少数信仰萨满教外,主要为东正教信徒。鄂温克人讲鄂温克语,属于满-通古斯语系[1]文字。历史上曾使用满文[2]

Quick Facts 鄂温克族Эвенки, 总人口 ...
鄂温克族
Эвенки
总人口
约6万人
分布地区
 俄罗斯37,843人(2012年)
 中国34,617人(2020年)
 蒙古国1,000人(1995年)
 乌克兰48人(2001年)
语言
鄂温克语蒙古语汉语俄语
宗教信仰
俄罗斯境内东正教,中国境内萨满教和藏传佛教
相关族群
鄂伦春族满族赫哲族
Close
鄂温克族以树皮搭建的帐篷

鄂温克世居地区跨越俄罗斯联邦、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三国,其中居住于中蒙二国的族民根据民族语言汉译作“鄂温克族”,而俄罗斯境内的族民则根据俄罗斯语译为“埃文基族”。

族称

鄂温克是族群自称,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也有另一种说法是“下山的人们”或“住在南山坡的人们”,上述各种解释都说明鄂温克人是大山林中的狩猎民族,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一部分鄂温克族走出山林迁居草原和河谷平原地带,有一部分依旧留在山林。“鄂温克”这一称呼,反映了鄂温克族与山林有着密切联系的古老历史和生活。

在俄国旧称通古斯,是雅库特人西伯利亚鞑靼人对他们的称呼,有些人自称奥罗奇

民族分布、人口与语言

民族分布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以下国家:

  1. 中国的鄂温克人分为索伦通古斯敖鲁古雅三部。
  2. 俄罗斯的鄂温克人分为索伦别部(使鹿分布在勒拿河一带),使马鄂温克(分布在赤城一带),索伦本部(分布在精奇里江一带)

人口

中国

Thumb
鄂温克自治旗
More information 省, 州 ...
鄂温克族人口 中国鄂温克族人口所占比例
内蒙古自治区 呼伦贝尔市 鄂温克族自治旗 9,733 31.91%
内蒙古自治区 呼伦贝尔市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5,126 16.8%
内蒙古自治区 呼伦贝尔市 鄂伦春自治旗 3.155 10.34%
内蒙古自治区 呼伦贝尔市 阿荣旗 2,144 7.03%
内蒙古自治区 呼伦贝尔市 陈巴尔虎旗 1,906 6.25%
内蒙古自治区 呼伦贝尔市 札兰屯市 1,201 3.94%
内蒙古自治区 呼伦贝尔市 海拉尔区 971 3.18%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市 讷河市 778 2.55%
黑龙江省 讷河市 嫩江区 678 2.22%
内蒙古自治区 呼伦贝尔市 牙克石市 405 1.33%
内蒙古自治区 呼伦贝尔市 根河市 369 1.21%
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 赛罕区 158 0.52%
内蒙古自治区 呼伦贝尔市 满洲里市 141 0.46%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市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 135 0.44%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地区 加格达奇区 129 0.42%
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 兴城市 128 0.42%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 富裕县 111 0.36%
内蒙古自治区 呼伦贝尔市 额尔古纳市 110 0.36%
内蒙古自治区 呼伦贝尔市 新巴尔虎左旗 103 0.34%
北京市 海淀区 68 0.22%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市 建华区 65 0.21%
黑龙江 齐齐哈尔市 铁锋区 65 0.21%
内蒙古自治区 兴安盟 乌兰浩特市 60 0.20%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市 甘南县 59 0.19%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地区 漠河县 55 0.18%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市 富拉尔基区 54 0.18%
内蒙古自治区 呼伦贝尔市 新巴尔虎右旗 54 0.18%
黑龙江省 大兴安岭行政区 呼玛县 52 0.17%
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 回民区 48 0.16%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市 龙江县 44 0.14%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市 龙沙区 36 0.12%
内蒙古自治区 包头市 青山区 35 0.11%
内蒙古自治区 通辽市 科尔沁区 35 0.11%
内蒙古自治区 兴安盟 扎赉特旗 34 0.11%
黑龙江省 黑河市 五大连池市 32 0.10%
其他 2,228 7.33%
Close

俄罗斯

Thumb
2008年鄂温克族俄罗斯的分布图
More information 行政单位, 鄂温克族人口(根据2002年人口普查) [1] ...
在俄罗斯的鄂温克族
行政单位 鄂温克族人口(根据2002年人口普查) [1]
萨哈 (雅库特) 共和国 18,232
克拉斯诺亚斯克边疆区 4,632
埃文基自治区 (埃文基) 3,802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 4,533
阿穆尔州 1,501
萨哈林州 243
布里亚特共和国 2,334
伊尔库茨克州 1,431
外贝加尔边疆区 1,492
托木斯克州 103
秋明州 109
Close

俄罗斯鄂温克族人口

蒙古

乌克兰

语言

鄂温克人主要使用鄂温克语,属满-通古斯语系,又再分为海拉尔,陈巴尔虎吉敖鲁古雅三种方言。

语言学

鄂温克语有18个辅音和9个元音,皆分长短。基本语序为主语在前,宾语在后。80%以上的词为多音节,表示狩猎,畜牧,地貌,植物的字词丰富(与其生活息息相关)。在沟通时多运用肢体语言加强语气。

  • 基本词汇:语言词汇中比较稳定的核心,是词汇中的主要部分,从内容上来看,主要是事物,行为,性质,常见的包括自然,动植物,人体器官,亲属称谓,行为,数目,指示代词等,虽然读音会受到汉语俄语日语或各兄弟民族语影响,但仍保有自己的稳定性。[7]
  • 方言词:通行在某猎区,不通行于其他地区。
  • 熟语:语言中的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和歇后语,是固定的结构,存在于口语之中。[8]
  • 外来词:与其他民族交往之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语,表现最突出的是俄语式的人名和汉族的姓氏。[8]
  • 专业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系的社会分工,语言也越来越精确,包括现代思想等各领域的词汇都逐渐加入到鄂温克与使用的词汇之中。

文字

鄂温克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牧区通用蒙古文汉文,农区和林区通用以汉文为大宗。在历史上,鄂温克族也曾学习过满文。近代则有部分地区因历史缘故掌握俄语日语[9]

鄂温克族通常以木刻记事,用树根和树枝指向。长期的狩猎之中又创造了树号,就像是汉族留下的指路信号一样,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放置树号标示路线;也会在大树上砍缺口绑上柳条圈标示家的方向,也有部分用木棍指示,跟他们生活在大树林中有很大的关系。[10]

地理环境

鄂温克人主要生活纬度在北纬45度以上,大抵属于温带寒带气候,分布的高度从海平面到1000m左右,仰赖着森林的资源生活。

鄂温克人主要分布的地区在两个国家境内:

依山傍水而居。
分布在泰加林附近地区,和鄂伦春族生存环境有些类似,在森林中驯养驯鹿,猎捕采集为生。

历史沿革

鄂温克是该民族的自称,历史上曾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三者有共同的语言及风俗习惯。而鄂温克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或是“住在山南坡的人”,这足以说明鄂温克的祖先是居住在森林中的狩猎民族。[11]

民族起源

  1. 祖源上来说鄂温克族可能与五至九世纪居住在大兴安岭室韦有关系,尽管绝大部分的土地都在贝加尔湖阿姆河间的西伯利亚广大山林地区。鄂温克族语言是满-通古斯文化语言体系的北部分支,与西伯利亚的鄂温人涅吉达尔人密切相关。到1600年,勒拿河叶尼塞河的鄂温克人成功驯养驯鹿。相比之下,索伦人和哈米尼干外贝加尔山脉的的鄂温克人)已经从蒙古人学习到养马和饲养蒙古犬。 索伦人(中国的鄂温克族的祖先)沿着阿姆河行游牧生活。他们和达斡尔族密切相关。在西部地区,哈米尼干在外贝加尔山脉地区的行驯马的生活。另外在阿姆山谷,一群在西伯利亚说鄂温克语的人被满族人叫做为奥罗奇人
  2. 考古学研究上,早在公元前2000年(青铜器时期),鄂温克人的祖先居住在外贝加尔贝加尔湖沿岸地区。古代贝加尔湖沿岸居民服装上用贝壳所饰的圆环位置与十七~十八世纪鄂温克人胸前的串珠一致,也和萨满法衣上缀饰的贝壳圆环位置相同。
  3. 从人类学来说,在黑龙江上游的石勒喀河畔洞穴中发现了具备鄂温克族体质特征的头盖骨,还有贝加尔湖地区特有的文化装饰,和鄂温克族的传说相符合(老鄂温克人称故乡在勒拿河附近的拉玛河,即是现在的贝加尔湖;另一种说法是在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的山林中。)

传统分布

  1. 鄂温克族的起源是随着混合且复杂过程的结果,也混杂了突厥人蒙古人等古老原住民部落的语言及文化。
  2. 从中国历史上来说,大抵与北魏时的室韦有关,特别是黑龙江中上游的“北室韦”,“钵室韦”“深未怛室韦”及唐代贝加尔湖东北苔原森林区的使鹿民族“鞠”部落有密切的关系。后来有一支向东迁到黑龙江的雅克萨地区。元代称他们是“林木中的百姓”,鄂温克族用驯鹿来负重,穿着滑雪板逐鹿。在明朝中有文献记载,称他们为“北山野人”乘鹿进出森林,或是野人女真东海女真清朝文献则称他们为使鹿的索伦族,编入八旗组织,十八世纪满清政府为了防止帝俄势力南侵,从布特哈地区征调鄂温克人入营并携家带眷迁至呼伦贝尔草原区及塔城伊犁等地,其后裔即是今鄂温克族自治旗中的鄂温克族。

外族接触

17世纪,俄罗斯沙皇国与鄂温克族接触。 担任沙皇政府“边防警卫”的哥萨克人对西伯利亚部落征收毛皮税。 哥萨克人利用了鄂温克氏族的阶层制度,从最高的阶层中扣留人质以确保鄂温克族缴纳税款。 虽然对当地官员有些叛乱以及不满,但普遍意识到需要和俄罗斯人保持和平的族群关系。 与俄罗斯人接触,对毛皮税的不断需求推动了鄂温克人往东一路向萨哈林岛拓展,那里还有一些鄂温克族生活。 在19世纪,一些部落向南和东迁入蒙古满洲

社会、家庭与婚姻

社会

鄂温克族的传统社会由哈拉莫昆尼莫尔等不同层次组成。旗佐制及为清代统治者在哈拉为基础所成立的军政单位。[12]

哈拉

  • 哈拉为同一祖先的后代,即父系氏族
  • 每个哈拉都有自己的名称,而名称都会有意义。
  • 行严格的氏族外婚制,严禁哈拉内婚。
  • 哈拉中会民主推选出哈拉达(氏族长),有权招集各莫昆(家庭)在指定地点开会,决定及商讨关於氏族内的重要事件或是排解内部纠纷,也有权处罚违背氏族规则的族人。没有一定的任期,可以罢免换人。
  • 不同的哈拉有不同的祖先神及图腾标志(嘎勒布勒)。

莫昆

  • 莫昆是同一祖先后代所组成的血缘组织,为哈拉的支系。
  • 莫昆包含若个小家庭,约略10户上下。彼此以村落为单位居住,或在相邻的牧场及猎场。
  • 莫昆有以下特点:
    1. 组织集体的生产劳动。进行合作的狩猎活动,收获平均分配。牧业采群牧,共同行放牧生活。内部互相帮助,有代偿债务和抚养孤儿、老人的义务。
    2. 严格的哈拉、莫昆外婚制
    3. 莫昆达管理和领导。在每户参加的会议上经民主选举产生,由40岁以上、聪明能干的人担任。莫昆达需维护传统习惯,办事公道。
    4. 莫昆的最高权力由老年人参加的莫昆达西楞(莫昆会议)掌握,处理内部的纠纷、不敬不孝、违犯氏族原则和习惯法等问题。对犯错的人,进行劝说教育、打木板或从族谱中除名。杀人等情节严重者,会议可以决定处死;误杀者,经过会议决定,用两头好牛偿还给死者家庭享用。
    5. 每个莫昆有家传的萨满,管理宗教活动。
    6. 莫昆有家谱。改选莫昆达后,老莫昆达要把用黄布包家谱交给新的莫昆达。家谱必须认真对待,妥善保存。
    7. 在牧区,莫昆要开敖包会,由老年人轮流主持。公共开支由大家共同负担,一般每户出1只羊,富户可出3~4只。除研究解决莫昆内部事务外,还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体育娱乐活动。
    8. 莫昆有自己的墓区。

尼莫尔

  1. 尼莫尔是牧区以血缘关系组成的游牧生产单位,是氏族社会留下来的生产组织形式。
  2. 过去,牧区的鄂温克人会经济基本单位是小家庭。但是,有血缘关系的小家庭因为生产上互助合作的需求,组成尼莫尔。
  • 在牧业生产中,同一尼莫尔把各户役畜、车辆等集中,在搬家、拉柴、拉草时共同使用。
  • 在耕种土地时,共同出力,合作耕种,共享收获。
  • 在放牧中互相照看和保护牲畜,在饮食上也彼此不分,缺劳动力的家庭能得到照顾,当家庭有婚丧大事或遇到困难时,同尼莫尔的人们会竭力帮助。

家庭

两性消长

鄂温克族其实是从母权(母系社会)制过渡到父权制(父系社会)。[13]

  1. 从资料出发:母权制后期生产力的进一步增长,是迈向父权制的经济前提。表现在驯鹿饲养业的出现及发展上,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原始狩猎过得驯鹿当作交通工具之后,使男性从事的狩猎经济得到卓越的发展,成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决定了男女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地位的转化。
  2. 过渡的过程:婚姻从对偶婚走向一夫一妻制,从母居过渡到父居,父子继承制的确立,男性掌握了驯鹿群跟猎物成为社会经济的统治者。
  3. 转化表现:抢婚制度的改变,实际上不仅是在女方的同意之下,而且是男女双方约定好共同进行的,只是事后再派人说合缔结正式婚姻。
  4. 转化结果:产生彩礼跟嫁妆制度的产生,男方提供彩礼作为女方失去劳动力的补偿,女方则提供嫁妆带进夫家,而这些资源就成了小家庭的经济基础,是小家庭占有支配的私有财产,从最初的公社制度分离出来,小家庭和父权制家族公社连结,变成公社集体狩猎生产的参加者,也是猎物平均分配的单位。
  5. 财产的归类:生产和生活资源归家族公社集体所有,但私有制的萌芽也导致财产的分化,小家庭没有办法脱离成为独立的经济单位,原始的狩猎生产决定了原始的共同生产,平均分配和氏族民主主义的塑彩,但另一方的驯鹿饲养发展,又决定了社会财产私有制发展的趋势。两种所有权的对立构成了鄂温克族父系社会主要的矛盾。

家庭组成

Thumb
鄂温克族的婴儿床
  1. 鄂温克族家庭以小家庭(父母及其儿女)或大家庭(三代同堂)为主。
  2. 同时家庭也是鄂温克族最基本的社会组织。
  3. 以父系长辈掌握家族的支配权,为父系社会
  4. 家庭中的男女老幼有明确的分工生产,各司其职。
  5. 家庭扶老携幼,尊重老人,关爱后代。

家庭称谓

  • 鄂温克族有自己一套亲属称谓的方式,这跟复原重建他们婚姻型态有很大的关系。
  • 亲族称谓制度是属于类分式型态,对亲族不加描述,不问关系远近,只按年龄分级。[14]
鄂温克亲属称谓表
年龄 性别 称谓
比父亲年龄大 合克
比父亲年龄小 阿基
比父亲年纪大 额我
比父亲年纪小 额基
比我年纪小 男女 闹昆

婚姻

鄂温克族实行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制,旧时多由父母做主,甚至有指腹为婚或摇篮订婚,早婚的状况非常普遍。订婚后需要送聘金(过彩礼),依据各地的有所不同,马,乳牛,羊或是驯鹿都可以是彩礼的一部分。结婚的方式也因为地区而有差异。以下介绍三种结婚的方式:[15]

  1. 敖鲁古雅乡
    1. 在结婚之日,男方的乌力楞要先搬到女方的乌力楞近处,傍晚时点燃篝火,唱歌跳舞。
    2. 隔日女方家中的人到男方的乌力楞中参加婚宴,新娘就正式嫁入夫家了。
  2. 鄂温克自治旗
    1. 结婚前夕男方须将蒙古包搬到女方的蒙古包旁。
    2. 结婚当日新郎带一只羊,三四十斤的酒到女方家。
    3. 女方家长会将新郎换一身新衣服,经济条件好的会给一匹马和全套鞍具。并宰羊,以酒肉招待。
    4. 随后新娘骑马或坐上车,由同姓的已婚妇女数名陪送到夫家。
    5. 在夫家的一番喜庆酒宴后,婚礼结束。
  3. 陈巴尔虎旗
    • 有特别的“逃婚”式自由婚姻习俗。
    1. 男女互恋定情后,由男方家长新建一座蒙古包,旁边搭新撮罗子
    2. 结婚当日,男女约好时间地点,一同骑马逃跑到新撮罗子中。老太太会将姑娘的8根小辫改梳成2根大辫,以示结婚。
    3. 新人共赴男方家,一拜祖先,二拜火神,三拜父母。
    4. 男方须派两人至女方家敬酒献哈达,想办法讨女方父母开心,并唱道:“马的蹄子可以缩短距离,青年男女,可以让不认识的两家变成亲戚。我们手捧白色的哈达,来请求父母的祝福!满杯的酒,还是请你们喝了吧!”
    5. 女方父母喝了酒就表示同意,婚姻达成。

产业与生活

Thumb
俄罗斯拉雪橇的驯鹿

产业

鄂温克族除了传统的生活之外,也积极的探索多种经营的道路,输出产品参与贸易体系,或是发展观光业营生。[16]

牧业经济

畜养牲畜(耐寒动物,经济动物)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中国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鄂温克自治旗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属此种。

狩猎经济

保持传统的狩猎方式和驯鹿饲养业,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西北附近地区。中国的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即属此种。

农猎兼营

从事猎,农,牧及渔业,发展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中国大兴安岭山区的鄂温克族猎大于农,而嫩江平原的鄂温克族则是农大于猎。

驯鹿饲养

鄂温克族是少数饲养驯鹿的民族。驯鹿性情温驯,是耐寒的动物,主要生活在气候严寒的针叶林或针阔混合林地带,以苔藓和石蕊类植物为食。分布在俄罗斯,加拿大等北欧国家。鄂伦春族也曾驯养过驯鹿,但目前只剩鄂温克族的猎民持续在饲养,故敖鲁古雅素有“驯鹿之乡”的美称。鄂温克人除了祭祀或饥荒之外不杀自己驯养的驯鹿,主要是猎野生的驯鹿或养乳牛获取营养。

交换模式

鄂温克猎民如同其他民族也会有商品交换,他们主要是和安达(朋友)交换猎物换取生活必需品,不计代价和使用的费用。[17]

馈赠交换

原始交换的萌芽型态,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交换,有时也会以个人为单位互相交换,以互利和报酬为其原则,但人们并不计较赠与和回赠的商品是否等值,馈赠式的交换不仅透过商品的交流满足生活所需,也无形中增进了友好的关系,同时让对方遇到困难时都有附相帮助的义务。[17]

无言交换

交换双方不直接进行交易,还是背对背的交换模式,这种交易最为人熟知的民族是苦聪人。鄂温克猎民长时间生活在深山老林中,从事迁徙型的狩猎生产,一切生活所需的物品需要仰赖其他民族的输入,最早的贸易交换地点是波克周尔山(彼此相约会相遇的地方),以物易物并有客观的条件限制让双方不用面对面,这种因素最大的是鄂温克族通常是翻山越岭才抵达交易地点,故和他们的安达朋友不会见面,只要把自己多余的商品留在指定地点,对方就会衡量价值取走并留下自己的商品,主要是满足双方的彼此需求而非商业化的大量交易。[18]

流动交换

这种是产生价格的交换模式,不拘束在固定的地点交易,而是在有需求的时候就会发生,在狩猎季的尾声,商人就会直接到鄂温克族的撮罗子(Chum)进行商品的交换,没有用货币而是一样透过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易。在长期的交易模式之下,安达会掌握猎民的狩猎规律和特点,在固定的时间就会去收购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商品,商人们不只是合作关系,在更庞大的利润驱使之下,有些商人也会跟着鄂温克族一起狩猎成为竞争关系。[19]

集市交换

原始交换发展的最高形式,集市交换和流动交换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在交换频繁发生的地点产生经常性的商品交换中心,这会发展成初步的城镇市场。[20]

掠夺交换

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形式,变成是大资本的企业残酷剥削鄂温克的猎民,现代化商品的输入部分丰富了新生活,但也造成经济地位更加的弱化,新式工具的输入也改变了生产方式,无形中也解放了被困在土地上的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力也造成了私有制的出现,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促成了家庭公社的解体,贫富的分化让游牧的他们也部分进入了雇民放牧和驯鹿出租的新经济模式。[21]

生活

Thumb
狩猎的鄂温克族
  • 鄂温克族的饮食习惯依据生活当地的物产条件有不同的特点。[22]
  • 鄂温克人也有饮食的医药知识,野菜的药材、鹿胎、鹿血、鹿茸、鹿鞭等等,都是牠们食用的养生食物之一。[23]
  • 主要的食物有:驯鹿奶、煮肉、烤肉、烧肉、肉干、炖鱼、汤、野菜、杜斯酱、红豆酒、面食等,其中熊掌、鹿尾、悍鼻曾是历代皇帝的御膳之一,属八珍之一。[24]
  1. 牧区:以乳、肉及面为主食。讲究喝奶茶。以食牛肉及羊肉为大宗,马肉、驼肉、狍子肉为小宗。煮法有手把肉及肉汤面等等。
  2. 农区:除传统的肉食和奶食,粮食成为主食。以食用种植稷子、燕麦、荞麦、大麦、小麦及玉米为主,春夏时节也会采集野菜,可生食、腌菜、炖菜等增加保存期限,随着园艺业的发展,也会食用黄瓜、白菜、马铃薯、青椒、茄子等蔬菜。
  3. 林区:以兽肉为主食,除了肝脏跟肾生食,其余都煮熟后食用。比较特别的饮食为烤肉及烤面包。也会在森林中采集野菜当作营养来源,饮驯鹿奶及奶茶。

Thumb
鄂温克族的服饰
  • 鄂温克族有自己的传统服饰,依照季节分著长衣及短衣。而现今的鄂温克族妇女还是普遍习惯穿着传统服饰。老年男人喜欢穿着黑色,妇女喜好蓝色或带花的服饰,青壮年偏好青色和草绿色。[25]
    • 帽:鹿皮和狍头皮做外,灰鼠皮和猞猁皮做内,轻便暖活,狩猎时也可伪装迷惑动物。
    • 被:狍皮,中有空心有良好的防寒功能。
    • 靴:分有毛和无毛的悍腿靴。
    • 手套:有分有毛无毛,五指全开或是拇指核四指分开的手套,手臂绣有花纹。
    • 褥:兽皮所制。
  1. 牧区:
    • 胡儒木:羊皮外套的皮上衣,在结婚办喜事的场合作为礼服。
    • 浩布策苏翁:羔羊皮衣,在迎接客人,和亲友相聚及节日所穿的衣服。在边角缝缀各种花纹图案。
    • 钮扣:铜扣,杏木扣,玉扣。
    • 妇女冬夏皆著连身裙,上窄下宽多褶,以青蓝色为主,镶边则用绿色。
  2. 农猎区:
    • 多以狍子皮制作衣服,以方便农耕为主。
  3. 猎区:
    • 传统以兽皮制作衣帽,鞋靴,被襦,近百年来也开始用棉布做衣服。
    • 女子爱穿连衣裙,衣领上有白绿色镶边,对襟,下摆较宽。
    • 老年妇女多穿蓝色及黑色,少女则穿红色及天蓝色,绣有花草图案。
    • 男女均穿坎肩,著兽皮靴子。

Thumb
鄂温克族的帐篷(Chum)

是以传统住屋为主,但接近都市的地区开始有住进砖瓦房的趋势。也会在居处附近驯养驯鹿和猎犬。[26]

  1. 猎区:主要以撮罗子为居。
    • 以3根有杈的木杆立成三角形的架子,再用20根落叶松树杆斜搭成圆锥形,高约3米,底部直径约4米。
    • 夏季外面铺桦树皮,冬季则铺兽皮。外层的铺面称为“铁哈”。
    • 顶部留有通烟孔,门设于向日出之处,中央设有锅架。
    • 逐步有定居生活后,有土木结构的木刻楞和砖瓦房,但进入山林时还是住传统的撮罗子。
  2. 牧区:多数搭建方便携带移动的蒙古包
    • 有类似撮罗子的房屋,外面则是用苇草和毯子遮盖。
    • 也有部分居住于土房和俄罗斯式板房。
  3. 农区:搭建土木结构的房子,内部则有两间及三间的分别。
    • 以两间房来说,西屋为卧室,东屋为厨房。
    • 以西屋为贵,内设有南,西,北共三面,长者住南炕。
    • 开南窗或西窗(避免寒冷的北风灌入),院内正房前左右建有仓房和畜圈,用柳编篱笆围成。

  1. 传统运输工具为滑雪板和驯鹿。在牧区和农区则是以马和马车为交通工具。
  2. 1970年代随着铁公路建设,汽车,摩托车等也开始进入鄂温克族的生活。[22]

丧葬

  • 死后的遗产继承大部分是由幼子继承,女儿没有分得遗产的权利。也会由氏族长分配,主要是看个人打猎技术的好坏去决定所得的遗产多寡,技术好的人少拿或是不拿,所以没有分得遗产的人认为是一种骄傲荣誉的象征。[27]
  • 鄂温克族一般实行土葬,但也有少数的树葬风葬火葬习俗。依照信仰的不同又可以大略分为两种方向:[28]
  1. 萨满教型态:
    Thumb
    鄂温克族萨满的法衣
    • 牧区对老人的丧葬仪式非常重视。
    1. 帮往生者更换寿衣,铺位搭蓝色帐篷,头前方的供桌需摆熟羊肉及乳食品,并装上一袋烟放在旁边。
    2. 停灵期间通知亲人来吊唁,装殓入棺后用牛车送葬,儿子牵牛在前引导。过去请萨满跳神发葬,改信喇嘛教后请喇嘛念经。
    3. 埋葬时用金银箔纸做成日月形状,埋进头顶稍前之处。下葬后第三天要烧金纸,请喇嘛书写亡者姓名,日期和祭者名字在黄纸上,过程中黄纸一同烧掉。
    4. 后将蒙古包向前迁移,在原址亡者铺位上放置石头并洒些稷子,认为这对子孙吉利。
  2. 东正教型态:
    1. 停灵期间,头向西北,脚向西南,身边需立耶稣像。入殓时为亡者更衣戴帽,若亡者为女性则需戴头巾,铺白布。棺内放置打破的烟盒,杯子等日用品和耶稣像。
    2. 送葬时由牧师念经引路。抬出棺材前须先杀两头黑色驯鹿,驯鹿头放置在日落方位,意味驯鹿驼走了亡者。
    3. 送葬途中抬棺者需休息三次,埋葬后在坟前立十字架。送葬者离开坟地前须绕十字架三圈。
    4. 在墓地旁边生烟并同样绕三周,认为这样能保佑以后能继续猎到野兽。

信仰与习俗

信仰

Thumb
古代西伯利亚地区的萨满巫师

鄂温克族的信仰主要分为两大支:萨满教东正教。牧区的鄂温克族除了相信万物有灵,多神崇拜外,同时也信仰喇嘛教。鄂温克族同时也很迷信占卜,吉兆跟凶兆都会影响到他们生活的进行。[29]

鄂温克族对火非常敬重,认为火是主人的神,每户的“火主”若“死”掉,该户就会有绝根的危机。

  • 在牧区,农历的12/23是火神回天的日子,落日后要祭拜火神。当天男女皆要参与,担任主祭的妇女需跪在火前,口中不断祷念呼日耶请求火神宽恕一年中发生的失礼之处,并一起磕头谢罪。祭火后三天禁用铁器,木棍拨火,也不允许掏灰。

神祇

  1. 吉雅奇神:牲畜之神。牲畜是吉雅其所赐予的,同时也是运气之神。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或六月牲畜生物膘情好的时候要祭神,用阿木苏(稷子米或大米奶粥)供奉神灵。献祭后的食用顺序为本氏族未出嫁的姑娘先吃,然后大家共同分配。
  2. 白那查神:山神,形象为大树上绘制的长须老人。一切山林野兽都为白那查饲养的,狩猎到的野兽为其所恩赐。遇到绘有白那查图像的树必须用兽肉献祭,在用餐饮酒前要先敬白那查以求能猎到更多的野兽。
  3. 玛鲁:乌力楞(家族公社)的神,跟鄂温克族的祖先有关。玛鲁是装着12项物件和神灵的圆形皮口袋,人们把装有神灵偶像的皮口袋称为玛鲁。猎人打到鹿的时候需要祭玛鲁。
  4. 舍利神:最厉害的神祇,族人用薄铁仿长蛇的形状,雄蛇有三个角,雌蛇则有两个角,掌管人们的健康。
  5. 阿隆神:落叶松桦树上的弯曲型的木条,可以保护驯鹿,条子挂在驯鹿上可以驱赶疫病,但只能挂在驮玛鲁神的鹿脖子上。
  6. 熊神:由一个公熊崽皮和一个母熊崽皮构成,也是保护驯鹿的神祇,有了熊神就可以不怕狼群的骚扰。
  7. 乌麦神:保护婴儿的神,是白桦树或落叶松制成的小雀。在萨满教中乌麦代表的是灵魂,生病就是乌麦离开了,为了找回灵魂和健康要请萨满在晚上跳神,并准备一黑一白两只驯鹿供仪式使用。[30]

自然崇拜

Thumb
鄂温克族的神灵树

因为鄂温克族长期在山林中讨生活,在自然力量对人们威胁面前族人显得软弱,所以会把自然现象神话和崇拜。[31]

  1. 天体崇拜:日月星辰崇拜,反映在萨满的法衣上面,是早期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太阳神用圆环铁片代表,月亮神则是月牙形铁片,还有一公一母的雷神纹路。地下也有另外一个世界被称为鬼。风神崇拜和求雨止雨的各项仪式都代表鄂温克人对自然的敬畏。
  2. 水崇拜:鄂温克族除了冬季在山林中打猎时肉之外,夏天也要到河中打鱼,所以水也是衣食之源。必须在河边供神,和制作神鼓。
  3. 山石崇拜:野兽为山神所养育,故每遇高山峻岭或悬崖绝壁都会认为是山神隐居之处,必须加以献祭。

图腾崇拜

鄂温克的猎民将熊当作是他们的图腾,熊是鄂温克人的祖先。最初猎民杀熊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安全,但现在在利益驱使之下也打破过去不敢猎熊的禁忌,但在猎熊,吃肉,葬熊的过程中都还保有禁忌和崇拜的习俗,绝不说自己杀死熊而是改称熊睡着了,进食中会模仿乌鸦的叫声,告诉熊是乌鸦吃了熊肉而非人类,最后也会风葬熊的尸体。[32]

萨满崇拜

萨满教是在万物有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魂和祖先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使神的人格化导致神的人形化。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萨满,萨满几乎渗透了每个鄂温克人的生活之中,大小事或是祈祷之事都要透过萨满跟上天沟通。[33]

东正教

因为沙俄的东征和传教士往东边迈进寻找传教地点,鄂温克族也有部分接受了东正教的洗礼,婴儿受浸洗礼,到教堂礼拜,婚丧仪式中也渐渐有了东正教的影子,很多人会在撮罗子(Chum)中摆耶稣像,但大部分的猎民只接受东正教的仪式并没有接受他们的教义。[34]

习俗

节日

鄂温克族各支都有其不同的传统节日。[35]

  1. 瑟宾节:为鄂温克族的传统节日,意思为“吉祥如意,欢乐祥和”。在中国的族人曾经因为频繁迁徙和聚居分散一度失传,在1994年6月18日重新恢复。节日在每年的国历6/18,歌舞称为“彩虹”。
  2. 米阔鲁:是陈巴尔虎旗通古斯鄂温克的丰收节,在农历的5/22举办。青年们会逐户把马烙印,除去龋齿,剪耳朵,剪鬃尾及帮羊去势,老人们送晚辈母羔羊,祝福他们今后羊群兴旺。
  3. 斯特罗依查:是敖鲁古雅猎民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国历6/10举行。互相交换最好的猎品,举行宴会活动及歌舞表演。同时也是给予青年男女机会互相认识,促成结婚订婚。
  4. 敖包会:亦即祭敖包。鄂温克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敖包,牧区也有旗及苏木的敖包。传统上的祭敖包包括祭祀山神,河神,目的是要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主要还会举行赛马,摔角和射箭等娱乐活动。在中国的鄂温克族自治旗在农历五月选择吉日举行。

礼节

鄂温克族讲求礼节,恪守长幼有序的规矩。猎人和牧民勤劳,勇敢,纯朴,爽直且诚实。[35]

  1. 晚辈遇到长辈要敬烟,侧身屈膝攻守作揖表示问安。若在马上也必须立刻下马施礼。
  2. 平辈间和睦相处,关心并爱护年幼者,互相帮助,对困难者施与照顾。
  3. 设立在森林及草原的仓库储有食品,衣物及工具等,只要有需要的人(断粮或是缺衣)都可以任意去取。
  4. “外来的人不会背着自己的房子,你出去同样也不能背走你的家,如果不招待外来的客人,你出门也无人照顾。”
  5. 热情招待客人(家中来客人为喜事),在牧区最通常的待客礼节是敬奶茶,而猎区则是以鹿的胸肉和鹿奶敬客

禁忌

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禁忌习俗,有些消失,但有些仍深深影响鄂温克人的生活。[36]

  1. 婚姻禁忌:严禁氏族内通婚,转房限制。
  2. 行猎禁忌:因为野兽有先知的本领所以不告诉人打猎的地点,为了怕猎场重叠,会先碰头开会沟通彼此的打猎方向。
  3. 传染病:禁止割断猎物的关节,禁止切断内脏;不可让病人看到生肉。
  4. 打铁禁忌:打铁季节,打铁必须一气呵成,完成之后才熄火;女性不可接近。

季节历法

鄂温克人依照对自然气候的观察将一年分六季。[37]

  1. 诺勒吉(2~3月):打鹿胎的季节。
  2. 农念(4~5月):开始狩猎的季节。
  3. 允喀(6~7月):狩鹿的季节。
  4. 保罗(8~9月):猎取鹿鞭,晾鹿肉的季节。
  5. 西格勒(10~11月):河水开始封冻,落雪不大,是狩猎的黄金季节。
  6. 土格(12~1月):天气严寒,积雪深厚,狩猎活动停止。

民间知识

鄂温克族有自己对生活习惯的名词。[38]

  1. 距离:“努勒给”是迁移的距离也是距离单位,远处迁移叫“高热努勒给”大概10km左右;近处迁徙叫“达嘎罕努勒给”大概5km左右。表示距离很远会说五六个努勒给。
  2. 重量:以一背为单位称为“依尼”,一背大概是32kg。
  3. 量词:仅有从1~100,再上去的用笼统的很多来代替。
  4. 量词:通常以一碗或一袋为单位,碗称“超毛恩”,袋叫“鼓力克安”。
  5. 方向:东方叫日出的方向,西方叫日落的方向,南方叫中午太阳的方向,北方叫太阳到不了的方向。

文学与艺术

文学

Thumb
清代鄂温克族名将海兰察

鄂温克文学绚丽多彩,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笑话等。内容丰富,从开天辟地到人类起源,民族起源讲到历史人物海兰察,地方风物,包括迁徙历史,古代生活和自然景象都有朴素的描绘与解释。

  1. 当代著名文学家:乌热尔图(主要作品是《一个猎人恳求》)
  2. 鄂温克文学代表作:《创世萨满》、《尼桑萨满》、《维纳河的传说》、《海兰察的传说》、《大兴安岭的故事》、《白桦树的故事》

民歌

鄂温克民歌突出的特色是歌与诗,舞浑然一体。许多著名的猎人和牧民同时又身兼了著名的歌手。 民歌的曲调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生活的气息,特色是即兴生情,即兴填词。

“银白色的雅鲁河,泛起了鱼鳞般的银波。如镜子一样明净的辉河,闪著金黄色的光芒。提起这条河啊,是我们鄂温克人的家乡……”

舞蹈

舞蹈和歌声结合,不分男女老幼都能翩翩起舞。 民间最著名的舞为多由妇女集体表演的奴给勒,舞步独特,刚健有力,节奏性强,以“跟靠步”和“踱步”为特色;也有粗犷剧烈的艾达哈喜楞舞(公猪搏斗舞)和阿罕伯舞[39] 其他还有天鹅舞跳虎猎人舞篝火舞等等,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表现民族能歌善舞的特点。

雕刻

雕刻分为骨刻,木刻和桦树皮刻三种。 骨刻和木刻都使用铁制刻刀。 常见的图纹有云卷纹,菱形纹,水波纹及花鸟纹。 植物纹和兽纹是他们最常使用的图案。

骨制品有筷子,衣扣等等。使用驯鹿所用的鞍子上面多刻有云卷纹。 木刻多用于神像,刀柄,烟锅和白桦木制的驯鹿鞍具及背夹上。 桦树皮制品有盆,碗,盒,桶,箱等生活必需品上,本身即是非常古朴的艺术品,再雕上各种花纹更显美观。 古玛兰是鄂温克族役使驯鹿的鞍垫,做工精细,是上乘的图案艺术。[40]

绘画

岩画:在大兴安岭娘娘河流域保拉坎的岩石上发现三幅彩色的驯鹿岩画,是用赭石刻出,内容绘出了山神和驯鹿的祭典,反映出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除了对熊的崇拜,还有对野生动物的追逐,还有萨满宗教的内容。驯鹿岩画还分布在贝加尔湖周围和其东部到黑龙江下游的伯力地区,在某个岩画的洞口还有鄂温克族的传说,猎民口中只有好人才可以通过岩口,不论胖瘦的好人都可以通过,但再瘦的坏人是无法经过的,也变成验证好坏人的标准。[41]

皮毛画:是在驯鹿鞍垫的基础下发展的,是柳芭姑娘的发明和创作。

工艺品

Thumb
用驯鹿皮做成的背包

鄂温克族的工艺美术独具风格,具浓厚的森林狩猎风格。[42]

  1. 棒克:桦树皮制的烟盒。
  2. 得克道克:桦树皮制的放针线容器。
  3. 托拉苏克:桦树皮制的圆形容器统称。
  4. 佳乌:桦树皮制的船。
  5. 古玛兰:役使驯鹿的鞍垫,用皮线,骨针缝制兽皮而成。
  6. 伊克维亚:装粮食的皮口袋。
  7. 金给:撮罗子中的木制小饭桌。
  8. 帕日格:木条制的背架。
  9. 靠老宝:树林中的仓库,任何都有资格去拿取里面的资源,拿取资源是断粮人的权利,补充资源是主人的义务。
  10. 兽胃:运用大型动物胃做成的炊具。
  11. 橡皮桶:可做成水桶或是煮食的容器。

现况

政治

  1. 1958年成立鄂温克族自治旗,被授与自治的权利。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是聚居区,有鄂温克族人口22808人,占鄂温克族总人口数约86.8%。
  2. 民族干部队伍逐渐壮大,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政协会议等都有鄂温克族代表。[15]
  •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 鄂温克自治旗
      • 阿荣旗查巴奇鄂温克民族乡
      • 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
      • 得力其尔鄂温克民族乡
    • 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
      • 巴彦鄂温克自治乡
      • 杜拉尔鄂温克民族乡
      • 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
      • 扎兰屯市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
      • 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族苏木
      • 黑龙江省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民族乡

产业

工业

长久以来,鄂温克族沿袭传统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直到鄂温克族自治旗等等机构成立,才逐渐走上以牧为主,农业,半农半猎,驯鹿饲养,地方工业及乡镇企业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道路,行程特色鲜明的经济发展类型。[15]

  • 改革开放前,鄂温克族自治旗中几乎没有现代工业,开放后有地方工业及乡镇企业的发展,成立煤矿,毛纺织,印刷等工业企业。
  • 2003年,中国最后一个狩猎部落走出山林,搬到根河市敖乡新村定居,成为中国唯一,亚洲最大的驯鹿饲养基地,打造驯鹿之乡的独特品牌。
  •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27.4亿,各级产业协调发展。
  • 努力发展驯鹿饲养业及鹿产品加工业,设立加工厂及酒厂,结合资源优势,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目标。
  • 积极发展以森林观光,探险,模拟狩猎,民俗表演和鹿拉雪橇等富含民族文化的特色旅游业。

畜牧业

畜牧业是牧区鄂温克族的传统产业之一,生活在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人以牧业为主导,因势利导,国家提供贷款扶持和免征牲畜税等鼓励政策推对畜牧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政府推广牧业生产责任制,将畜群折价承包到户,进而提高鄂温克人的饲养积极性。[15]

  • 2005年,鄂温克族自治旗全旗牲畜总数突破百万,比起1949年的66000头成长了16倍。
  • 1984年,鄂温克族自治旗年产奶量为15600吨,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鲜奶过万吨的旗县;2005年,鲜奶产量为创纪录的150000吨。
  • 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帮助鄂温克人饲养驯鹿,2003年鄂温克列民乡实施整体生态移民,根河市政府改善生产生活基础条件,扶持饲养业,加大对驯鹿生存状态的监控,替猎民选择地衣丰厚的牧点,并出资购买饲料,展开公驯鹿的改良选拔,种群的繁殖率和存活率不断提高。

农业

鄂温克族的农业生活也随着世代进步而有了改变,农经升级,不变的是仍是族人从事的传统产业之一,黑龙江省讷河市的兴旺鄂温克民族乡,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的杜拉尔等多个鄂温克民族乡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15]

  • 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农业经济发展较快,耕地面积扩大,技术及机械化提高,粮食产量增加。
  • 以种植玉米大豆为主,再辅以甜菜马铃薯葵花等经济作物。
  • 农用汽车,拖拉机,插秧机,收耕机等现代机械化农具进入,对生产有显著提升。

文化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政府建立了许多机构去保存传统文化,以鄂温克旗为中心,陆续建立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乌兰牧骑新华书店,电影放映公司,影剧院,电影队及乡文化站,族群的文化生活有了新的发展阶段。[15]

  1. 文化馆是文化交流平台,每年举办美术,书法,摄影,音乐及文学等相关的培训班,培养具有艺术天赋的文艺骨干和作家。
  2. 图书馆建于1978年,1990年藏书量达26000余册,报刊360多种。为方便读者借阅,在牧区建立16个图书流通站,让牧民也能享受到读书的乐趣。
  3. 新华书店根据牧区特典,采取流动售书,解决购书困难等问题,年发行几十万册图书。
  4. 博物馆目前有5间,鄂温克博物馆1家(旗级),苏木级博物馆4家。鄂温克博物馆建于1998年,是中国第一个专门展示鄂温克族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俗等集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5. 乌兰牧骑经常深入牧区,为个群众创作表演《快乐的鄂温克青年》,《鄂温克婚礼》等舞蹈及歌曲。
  6. 文化宣传部门积极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和文化下乡,承办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三少”民族联谊会暨纪念索伦部驻防呼伦贝尔周年学术演讨会和敖包相会民歌大赛。
  7. 国家组织专家整理传统文学作品,先后出版《鄂温克族民歌》,《鄂温克民间故事选》,《鄂温克民俗及文化艺术展览资料选编》等。

教育

  1. 传统的鄂温克族没有正规的学校教育,所学的大多是家族或氏族的文化传承,况且在游牧的生活中很难接受学校教育,基本上是呈现文盲的落后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鄂温克族群众聚集处办学,渐渐提高教育水准,摆脱不识字的状态。[15]
  2. 1958年,鄂温克族自治旗拥有小学6所,在校学生956人,其中有290人为鄂温克族,所占比例约为30.3%;教师则有38人,其中5人为鄂温克族,约占比例为13.1%。
  3. 2005年,鄂温克族自治旗拥有小学20所,普通中学16所,职业中学2所,在校生18648人,教职人员2071人
  4. 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鄂温克族6岁以上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53年;平均每万人大学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准近一倍,不少学生成了教授,工程师,艺术家,作家等。

医疗卫生

  1. 传统的鄂温克族生活较缺乏医疗资源也缺乏公共卫生的观念,所以在建构现代医疗体系是费了很大的心思。[15]
  2. 在被解放前鄂温克族常受疾病所苦,中共建政后设立医卫机构还有蒙医卫生所,治疗性病,结核病克山病,使疾病传播受到控制。
  3. 鄂温克族自治旗拥有76个各类卫生机构(2005年资料),病床697张,职工1081人,卫生技术人员876人,平均约163人可以分配到一名卫生技术人员,建成覆盖自治旗的防疫网。
  4.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鄂温克族因为健康素质提高,预期寿命达到66.63岁,比起上个世纪已经增长了非常多。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