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美国作家(1928—1982)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菲利普·金德里德·迪克(英语:Philip Kindred Dick,1928年12月16日—1982年3月2日),常被简称为PKD,是来自美国的科幻小说作家。迪克一生共编撰了44本小说和大约121篇短篇故事,除了现在仍在发行的38本书外,他还写了一些短篇小说和少数作品出版在廉价杂志上,其中至少有七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6]
菲利普·K·迪克 Philip K. Dick | |
---|---|
出生 | Philip Kindred Dick 1928年12月16日 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
逝世 | 1982年3月2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安娜 | (53岁)
笔名 | Richard Phillips Jack Dowland |
职业 | 小说家,短篇小说作家和散文家 |
国籍 | 美国 |
体裁 | 科幻小说 |
文学运动 | 后现代主义 |
代表作 | 《尤比克》(Ubik)、《银翼杀手》(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高堡奇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心机扫描》(A Scanner Darkly)、《VALIS》、《第二终结者》(Second Variety) |
受影响于 | 马丁·海德格尔,古斯塔夫·福楼拜,范·沃格特,詹姆斯·乔伊斯,[1]巴尔扎克,伊曼努尔·康德,马塞尔·普鲁斯特,卡尔·荣格,萨缪尔·贝克特,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约翰·斯拉德克,纳撒尼尔·韦斯特,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杰克·斯皮克,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
施影响于 | 特里·吉列姆[2]让·鲍德里亚,[3]斯拉沃热·齐泽克,格兰特·莫里森,大卫·柯能堡,理查德·林克莱特,厄休拉·勒吉恩,[4]沃卓斯基姐弟,强纳森·列瑟,詹明信,罗贝托·波拉尼奥,罗德里格·弗列桑,查理·考夫曼[5],El-P,尼尔·斯蒂芬森,村上春树,提姆·鲍尔斯,今敏 |
签名 |
迪克的大多数小说探讨了各类心理学与社会学议题,例如本体论、感知、人性以及人格同一性。大部分小说围绕主人公对于平行宇宙、幻觉、垄断资本主义、药物滥用、权威主义等因素的斗争。[7]
迪克出生于芝加哥,幼年时随父母移居旧金山湾区。1952年,迪克开始动笔写作科幻小说,当时他正值23岁。迪克的一系列早期作品在商业上并未取得较大的成功。[8]直至1962年,迪克发表了架空历史小说《高堡奇人》,此作品使它赢得了包括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在内的一系列赞誉。[9]此后,迪克继续创作了《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1968年)、《尤比克》(1969年)等一系列科幻小说。1974年,迪克发表了《流吧,我的眼泪》,该作品为他赢得了约翰-W-坎贝尔最佳科幻小说纪念奖。[10]
在多年的药物滥用以及1974年遭遇一系列神秘经历之后,迪克的作品更加明确地涉及了神学、形而上学、以及现实的本质,例如《心机扫描》。他关于这些主题的推测性非小说作品的集合于2011年以追思集《菲利普·K·迪克解经》的形式出版。迪克于1982年因中风并发症于加州圣安娜去世。虽然生前受到知名科幻作家史坦尼斯劳·莱姆、罗伯特·海莱因的赞赏,但迪克在去世后才渐渐被人们熟知。迪克被广泛认为是“像弗朗茨·卡夫卡及托马斯·品钦一样拥有丰富想象力的偏执小说大师”。[11]
迪克在去世后影响广泛,他的影响力超越了文学圈,并延伸至好莱坞电影。根据他的作品改编的热门电影包括《银翼杀手》、《少数派报告》、《心机扫描》、《命运规划局》等。
2005年,《时代》杂志将《尤比克》(1969年)评为自1923年以来出版的百部最伟大的英语小说之一。[12]2007年,迪克成为首位被美国图书馆协会系列收入的科幻作家。[13][14][15]
菲利普‧迪克和他的双胞胎妹妹珍‧夏绿蒂‧迪克(Jane Charlotte Dick)于1928年12月16日诞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市,早产了六个星期。他的父母亲为约瑟夫‧爱德加‧迪克(Joseph Edgar Dick)和桃乐丝‧迪克(Dorothy Kindred Dick)。根据各种描述,桃乐丝无法恰当地养育及照顾这对新生儿,以致在他们出生的三个礼拜后珍被电毯严重灼伤。迪克的父亲是美国农业部的调查员,此时刚刚投保了人寿保险。一位保险公司的护士被派遣到他们家,护士一看到营养不良的菲利普和受伤的珍就立刻将这两个婴儿送往医院,但是珍在途中就死亡了。双胞胎妹妹的去世深深地影响迪克的写作、人际关系和人生的观点,造成他作品中一个不断重复的母题“双胞胎幽灵”。
后来他们全家搬往了旧金山湾区,但在菲利普五岁那年父亲被调往内华达州雷诺市;母亲桃乐丝拒绝迁往那儿,导致二人离婚。约瑟夫在菲利普抚养权的争执中未能取胜。桃乐丝决定独自扶养儿子长大,她在华盛顿找到工作,于是与儿子一同迁到那里。菲利普在1936到1938年间就读于约翰‧艾通小学,完成二到四年级的学程。他最低成绩的一科是作文,只得C级,即使有个老师评注他“在说故事上展现兴趣与能力”。1938年6月,桃乐丝和菲利普搬回加州。
迪克进入加州的柏克莱中学,然后短暂地在柏克莱加州大学攻读德语,但在完成任何课程之前就退学了。同期他被诊断患上精神分裂症,这一直困扰着他,并贯穿了他的事业。[16]他当上一个音乐节目的DJ,然后在1952年卖出他的第一篇小说,大约就是从那时开始全职写作。1950年代对迪克来说是一段困苦中求生存的日子,以至于他曾这么说:“我们甚至付不出图书馆借书逾期的罚款。”他回想着1960年代初期在加州的反文化运动并且同情“垮掉派诗人”(beat poets)和共产党。迪克反抗越战成为美国联邦调查局列档监察的对象。
1963年,迪克靠着《高堡奇人》赢得雨果奖。《高堡奇人》在科幻界受到喝采,但是在文学界并不受到赏识,因此他的书只能于廉价科幻出版社发表。就算他在后面几年经常出版小说,仍持续挣扎于经济和心理问题,甚至到了晚年他还是有财务困扰。在1980年的短篇故事选集《The Golden Man》的序言中他写道:
迪克也是一个兴趣广泛的读者,举凡宗教、哲学、玄学、新诺斯替教(Neo-Gnosticism)他都有所涉略,这些元素也常出现在他的故事里。他一生中出版的最后一本小说是The Transmigration of Timothy Archer,许多作品在他去世后才出版。
我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何谓真实?许多我的故事和小说里讨论著精神病患的心态和毒品诱发的状态,借由我能呈现一个多重宇宙的概念,而不是单一的宇宙。音乐和社会学都是我小说中的题材,也是基本的政治倾向,尤其是我曾写下关于法西斯主义与我对它的畏惧。
在他青少年时期,大约是十三岁那时,迪克持续整个礼拜反复的梦到,他梦到他在书店试着从《惊奇杂志》(Astounding Magazine)里找个议题,当他找到这个议题时却总会包含在《帝国永不灭》(The Empire Never Ended)这篇故事里,而这篇文章总会向他透露出这个宇宙的秘密。当这个梦一再重复时,他所阅读寻找的那叠杂志越来越薄,但他从来没有把它整叠看完。最后他变得渴望,探索杂志世界让他狂热(like the Lovecraftian Necronomicon, promising insanity to its readers)。很快地在那之后这些梦就停了,但是这句“The Empire Never Ended”将出现在他之后的作品中。
1974年2月20日,他从一次拔智齿时的麻醉负作用影响下康复过来。他应门接下一份附加的止痛药,并注意到那位送来这包药的女人身上戴着一个吊饰。当她离开后,迪克开始感到奇怪的幻觉,虽然一开始他归咎于止痛药,但持续几周的幻觉让他认为这个可能性越来越小。“我受到一种超自然的理智入侵我的意识,好像是我已经完全发疯了,然后突然之间我又变得头脑清楚。”迪克对Charles Platt说道。
1974年2月和3月,他接收到一连串的幻觉,并总括的称之为2-3-74(为2月/3月1974年的速记法)。他描述一开始是由许多激光光线与几何图形组合成的图像,其间偶尔会瞥见耶稣和古罗马,当影像变得越长越频繁,迪克开始声称他活在双重人格之下,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是多马(Thomas),多马是西元一世纪时受到罗马帝国迫害的基督教门徒。尽管迪克的过去和持续吸食毒品,他接受这些幻觉成为现实,并相信自己曾接触某种上帝的本质。
随着时光流逝,他渐渐变得偏执,臆测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KGB)或美国联邦调查局(FBI)要密谋对他不利,且相信这些人经常对他设下陷阱。根据某种观点,他声称这些人需要为他的房子遭到窃盗负责,且各式各样的文件被偷走了。然而他后来又声明可能是他自己偷了自己的东西,却忘记自己曾做过这么一回事。
迪克推论是否自己可能得了精神分裂症,精神病的议题充斥了他的作品,特别是一篇1964年的小说Martian Time-Slip,就是关于一个出院的精神病患者(ex-schizophrenic)杰克‧波伦(Jack Bohlen)。而这个特色也出现在Clans of the Alphane Moon这部小说中,Clans of the Alphane Moon位于一个来自月球庇护所后裔所殖民的社会的中心。精神疾病的主题一直使迪克感到兴趣,因此他在1965年写了一篇论文命名为:〈精神分裂症与《易经》〉(Sutin, Lawrence. Divine Invasions: A Life of Philip K. Dick. Carroll & Graf, 2005)。
迪克写作时偶尔会用笔名,其中以理查‧菲利普(Richard Philips)和杰克‧道纶(Jack Dowland)最值得一提。
“道纶”这个姓出于作曲家约翰·道纶(John Dowland),而约翰·道纶也常在迪克的作品里出现踪影。书名:《流吧!我的眼泪》(Flow My Tears, The Policeman Said) 就是直接参照道纶最知名的作曲Flow My Tears。一些迪克的短篇小说里的主角也有着道纶这个名字。
迪克的短篇故事:Orpheus with Clay Feet就是以杰克·道纶这个笔名出版的小说。故事里主角渴望成为小说家--杰克·道纶,他想要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在故事里,道纶出版了一篇自己的小说,也定名字为:Orpheus with Clay Feet 并使用Philip K. Dick为笔名。
在VALIS这篇半自传式的小说,主角叫做Horselover Fat。其中Philip或Phil-Hippos是希腊语的Horselover,Dick是德语的Fat。
迪克结过五次婚,并有两女一子,这五次婚姻全都以离婚结束。
迪克曾在1982年2月17日完成一次采访后与他的医师联系,抱怨关于视力下降的问题。医师当时建议迪克去医院接受诊断,但迪克并未听从其建议。第二天,迪克被发现在他加州圣安娜市的家中因中风而昏迷。1982年2月25日,他在医院再次中风并脑死亡。
1982年3月2日,迪克的生命维持器被切断。同日,医院正式宣布迪克因反复发生的中风伴随着心脏衰竭,逝世于美国加州的圣安娜市。
在他死后,他的父亲爱德加将儿子的遗体带到科罗拉多州摩尔根堡(Fort Morgan)。他的双胞胎妹妹当时过世时葬于此,且墓碑上同时刻着他们俩的名字,但迪克的死亡日期还没填上。五十三年后,那个最后的日子已被刻上,而迪克就葬在他妹妹身旁。[21]
迪克的故事通常侧重于对真实的探讨以及对人格同一性的构建。他的故事常常包含超现实的幻想:角色们发现他们每天生活的世界是个幻觉,产生自强大的外间实体、巨大的政治阴谋、或自一个不可靠旁述者的变化。“他的著作都开始于没有一个单独、客观存在的现实这个基本假设。”查尔斯·普拉特写道:“一切都基于主人公的主观感知:脚下的地板很可能会突然移动,主角可能发现自己活在某人的梦中,或进入某种因毒品诱发的状态而感觉比在现实世界还要好,亦或者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宇宙中。”[22]当有人写下也带有富含这种特色的论点及妄想狂的气氛,有时候我们会形容它是“有迪克特色的("Dickian" or "Phildickian")”。
在迪克的小说中,错列宇宙(Alternate universes)和拟像复制(simulacrum)是常见的情节发展工具;住在虚拟世界的是普通的、工作的人们,而不是银河的精英份子。“在迪克的书中没有英雄”,厄休拉·勒吉恩写道,“但有着许多英雄事迹。这令人想起狄更斯的话:真正重要的是那些诚实、坚定、仁慈及有耐心的平凡人们。”[23]
其中一部长篇小说《高堡奇人》,建造出一种新的科幻作品类型——架空历史(alternative history),也因此获得1963年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流吧!我的眼泪》(Flow My Tears, The Policeman Said)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位举世闻名的人,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中醒过来,在这个外观完全相同的世界里他不再是个名人,甚至没有任何人认识他。这篇小说赢得1975年约翰·坎贝尔纪念奖(John W. Campbell Memorial Award)最佳长篇小说。在这些故事中,迪克将他所喜爱的人们放进虚构的世界,一个被他质疑其构想和制度的世界。“我甚至质疑这个宇宙,我想知道是否它是真实的,我想知道是否我们都是真实的!”迪克写道。
《关键报告》(The Minority Report)(1956)
小说主要描述一个能够预测犯罪并在罪犯犯罪以前逮捕他们的未来世界。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
《高堡奇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1962)
发生在一个架空的美国世界,不同点在于这个世界里二次大战胜利的是轴心国(Axis powers)。这部小说被认为是定义出一种新的文学类型“架空历史”,而且是迪克小说中唯一赢得雨果奖的作品。除了《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和《尤比克》之外,它是值得推荐给菲利普迪克迷的入门书之一。[24]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1968)
这篇小说是关于一个追捕机器人(android)逃亡者的赏金猎人,经历了道德上的转捩点。这个灵感影响了1982年的一部著名电影:《银翼杀手》(Blade Runner)。它合并和加强了迪克的一个重要的质问:“什么是真实的?”和“什么是虚假的?”,是人模人样的机器人冒牌货还是真正的人们?我们应该将他们看作机械还是人类?这位赏金猎人必须在这两难之中达成妥协。
《流吧!我的眼泪》(1974)是关于一个身处于一个未来警察国家的电视明星,当他一天早上醒来,发现他居然竟变成一个无名小卒,甚至失去事关生存的身份证明。虽然此部作品并不认为是他最好的小说之一,却是在他沈寂多年之后首次出版的小说;而他沈寂的这段时间,也是他声望开始成长的时期,并得到约翰·坎伯纪念奖的最佳科幻小说奖,也是迪克小说中唯一皆被提名雨果奖和星云奖的作品。
《心机扫描》(1977)是一部从警方侦察案件角度描写的科幻小说,故事描述一位侦查毒品犯罪的卧底探员,为了坚守其卧底身份而吸食大量致命毒品。《心机扫描》已经被改编为电影,由理查·林克莱特执导,并于2006年七月七日上映。这是菲力普迪克近期的畅销小说。
《神圣秘密》(1980)也许是迪克最具有后现代与自传性风格的小说,细述了他自身与一个圣灵的假设奇遇。此部作品也被认为是学术上最具计划性的作品,并且也被美国知名作曲家陶德·马秋佛改编为歌剧。[26]它于philipkdickfans.com[27]被票选为迪克最佳小说。
迪克晚期的作品,尤其像《神圣秘密》三部曲,皆着重自传性内容。神圣秘密(瓦利斯,VALIS)<巨大自动化活性智慧系统>的缩写,迪克以此作为他其中一部小说的标题(并在他的至少三本小说中延续了这个主题)并接着建立了一套理论——瓦利斯是实际存在的产生器也是与外星球联系的工具。
姑且不论迪克不知为何原因会有曾与神灵沟通的感觉,他始终无法完全使每一件事情合理化;因此在他的余生中,他致力去理解身边曾发生的所有事情,而且怀疑自己本身的神智与对现实世界感知是否正确。迪克将他所有可以想到的想法写成了8000页,名为Exegesis的百万字日志。
迪克疯狂地花了许多不眠不休的夜晚撰写这本日志,无疑地对他的身心状态造成了影响。在此部日志中一直循环的主轴是迪克假设历史早在创世纪时就已经停止,因此‘罗马帝国从未灭亡’。他视罗马为最顶尖的唯物主义者,在1900多年前压迫诺斯替教徒之后,将地球上的人口以致全球资源视作奴隶和所有物。迪克相信VALIS(巨大自动化活性智慧系统)曾与他联系并使他人无法劝诱对李查·M·尼克森(迪克相信他是当代帝王的化身)的弹劾。
迪克一生中曾被授与以下殊荣:
迪克已有许多的作品被改编为电影,但只有少数零散地以原著为基础,并被用来当作好莱坞动作冒险电影的灵感起点,然而原著中所呈现的角色特质已经被好莱坞动作英雄的角色性格所取代。
其中最受崇敬的改编电影即是由雷利·史考特导演所执导《银翼杀手》,乃改编自1968年迪克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作者对于此电影感到忧心,并且拒绝再把此电影写成电影小说,更在制作过程中批评导演雷利史考特和电影本身。当他有机会看到以特效做出来的2019年的洛杉矶景况时,他惊喜于此景象与他想像中吻合的吻合度。随着电影的拍摄,迪克和导演史考特有过关于此电影主旨以及角色坦诚且热忱的讨论,虽然他们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迪克依然支持此电影的制作。不幸的是,迪克于此部电影播映的四个月前因心脏病过世。
相较于上部电影,由史蒂芬·史匹柏所执导的改编电影《关键报告》则较忠实地以动作冒险的电影模式表达一些迪克的作品主题,虽然其中还是改写了许多原著的重点。同样的,《魔鬼总动员》(1990)则改编于迪克的短篇小说〈We Can Remember It for You Wholesale〉,使用了与原著相同的精神,但是使原本的剧情更加流畅、合理化。故事中包含了菲利普迪克式的元素,也就是常对如何区分到底是幻想还是现实而感到感到困惑、迷惘,还有一连串怪诞离奇的故事情节,好比机器能带人类回到过去,而且故事的主人翁甚至怀疑自己的真正身份。接着另一部一样改编于迪克另一部于1953发行的同名小说〈Impostor〉所发行的电影《强殖入侵》也在2002年上映,此部电影运用了迪克最常见的两大主题:使患者减低分辨现实与幻觉能力的精神疾病和高压政府对主角的迫害。
吴宇森执导的2003年电影《记忆裂痕》,则对同名的迪克短篇小说做了大幅改编,因而票房惨败且受到强烈的批评。
《异形终结》(1995)则是根据迪克短篇小说《第二终结者》(Second Variety)改编,然而故事的场景却从原著的地球战后废墟转移到一般遥远星球的科幻场景。《第二终结者》可能影响电影《异形终结者》(1984)以及系列作品。
法语电影《Barjo》(“Confessions d’un Barjo”)则是改编自迪克的非科幻故事《Confessions of a Crap Artist》。
动画电影《心机扫描》(改编自迪克同名小说)于2006年七月上映,由基努·李维、薇诺娜·瑞德、小劳勃·道尼和伍迪·哈里逊饰演。这部电影采用rotoscope特殊处理方式,采取真人演出,之后再用动画效果叠上去,营造出一种类似油画效果的质感,有别于传统二与三D两类动画。
迪克的小说〈钻石王老五〉(The Golden Man)被改编成电影《惊魂下一秒》。影片由尼古拉斯·凯奇、朱莉安·摩尔和杰西卡·贝尔主演,2007年上映。故事以一个能够预见未来的男人对不确定的未来作出的选择为主线,揭示出人类爱心应宽泛,不可狭窄的主题。
1974年,迪克曾亲自写过改编自《尤比克》电影剧本,但是此部电影至今未被拍摄。2008年5月,法国电影制作公司Celluloid Dreams已获得《尤比克》的电影改编权。
迪克的作品中至少有一部被改编成正统的舞台形式,就是《流吧!我的眼泪》,并在1988年由纽约式的先锋派公司Mabou Mines首先展演,随后也被广为演出。
另一个被改编成的舞剧则是由陶德·马秋佛所做词作曲的歌剧《VALIS》,这部歌剧于1987年12月1日以法文在巴黎庞毕度艺术中心首演。随后也被改编为英文,并且于1988年被录制成CD发行。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