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或译存在论存有论等(英语:ontology),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存在存有生成现实等概念。它包括如何将实体分组到基本类别,以及这些实体中哪些存在于最基本的级别的问题。本体论有时被称为存有科学(英语:science of being),属於哲学的主要分支形而上学

事实速览 所属实体, 研究对象 ...
本体论
专业领域、​学科
所属实体形而上学、​哲学 编辑
研究对象现实、​存在、​生成 (哲学)、​存有 编辑
从业者ontologist 编辑
Stack Exchange标签https://philosophy.stackexchange.com/tags/ontology 编辑
关闭

本体论者经常尝试确定类别或最高类别是什么,以及它们如何形成一个类别系统,该系统提供所有实体的包含分类。通常提出的类别包括实体(英语:Substance)、性质、关系(英语:Relations)、事态(英语:State of affairs)和事件。这些类别以基本的本体论概念为特征,如特殊性普遍性抽象性和具体性,或可能性(英语:possibility)和必然性(英语:necessity)。本体依赖(英语:ontological dependence)的概念决定了一个类别的实体是否存在于最基本的层次上。本体内部的分歧通常是关于属于某个类别的实体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们如何与其他实体相关。[1]

当用作可数名词时,术语“本体论”不是指存在科学,而是指存在科学中的理论。本体论根据其理论承诺可以分为各种类型。单范畴本体论(英语:Monocategorical ontologies)认为只有一个基本范畴,而多范畴本体论(英语:polycategorical ontologies)拒绝了这一范畴。分层本体论(英语:Hierarchical ontologies)断言某些实体存在于更基本的层次上,而其他实体则依赖于它们。另一方面,扁平本体论(英语:Flat ontologies)拒绝任何实体享有这种优越地位。

有关哲学特殊主题领域的本体论问题有“是什么?”、“上帝存在吗?”、“世界有个开始吗?”。在自然科学领域,则有“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时空?”、“存在涌现的属性吗?”、“什么是生命?”、“什么是心灵/心智?”等问题。[2] 按照学科的传统结构,这些主题都属于“特殊形而上学”的范畴。一些传统方法侧重于存有的概念及其与个体实体的关系。在自然科学中,“生成”的概念非常重要。[3]

现今,术语“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在分析本体论(德语:Analytische Ontologie)中主要用作同义词。在计算机科学中,基於哲学术语,形式表示系统(德语:formale Repräsentationssysteme)被称为“本体”。

字源

本体论(英语:Ontology)源自希腊语单词ον存有)和λόγος逻各斯,言说、研究、理论)的组合。 拉丁语ontologia一词最早出现在雅各布·洛哈德(Lorhardus)编撰的Ogdoas Scholastica(1606年)。

英语ontology一词第一次出现在牛津英语词典(1664年)。

十七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开始广泛使用本体论一词。

1870年代,日本学者西周将它汉译为理体学。此后又出现了实体学,本体论,本根论,实有论,存有论等中文译名。

概述

本体论与亚里士多德关于“存在之为存在”这个问题紧密相关:即所有实体在最广泛的意义上的共同特性。对这个问题有两种基本回答:其一是巴门尼德的,他认为能够被思想,被说出来的就是存在的。另一个是柏克莱的,他认为“存在即被感知”。

范畴问题与“存在之为存在”密切相关但又不尽相同。通常将范畴视为最高的种类或属。范畴系统提供排他且详尽的实体分类:每个实体都完全属于一个范畴。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此类分类,它们通常包括物质,属性,关系,事务或事件的状态等。范畴之间区分的核心是各种基本的本体论概念,例如,特殊性和普遍性,抽象性和具体性,本体论依赖性,同一性和模态等。这些概念有时被视为范畴本身,用于解释范畴之间的差异,或在描述不同的本体论方面发挥其核心作用。在本体中,关于如何定义不同的范畴缺乏普遍共识。不同的本体论者经常就某个范畴是否完全具有任何成员或某个范畴是否是基本的问题意见不一。

内容

历史

本体论最早可推朔到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曾经定义存在论为“研究物体的存在的科学”。具体地说是研究物体的分类,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一个物体可以被定义为“存在”。比如包括“普遍”的问题和“具体”的问题。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一书正文后附录的“笔者对第二组反驳的答复”最后一部分中对“本体”的定义是:

黑格尔抨击了关于第一因的传统观点,并且批驳了笛卡尔所创立的我思故我在论康德所创立的物自体论等等,他认为这些理论忽视了当人们试图认识现实时,语言等等也在影响人们对于现实的看法,甚至在建构现实 这一事实,因此一种天然自有的知识事实上是不存在的[4]

观念、物体、联系

关于存有可以提出许多问题:“存在是什么?”“什么于存在?”“我是什么?”等,对于本体论来说,最基本的是找出物体是什么、观念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启蒙时代笛卡儿提出的“我思故我在”开启了本体论基本问题的先例,但笛卡儿并没有深入研究,也认为没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后来的神学家们也认为:“究竟是谁可以将这句话普遍应用到一切事物中?当然只有上帝。”

但到了20世纪,当数理哲学、科学哲学和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新发现,将以前许多物质的所谓界限都打破了,人们不再满足于神学家所提出的说法。

实体和环境

在20世纪各个不同时期存在着形而上学的主观主义学派、客观主义学派、相对论学派等不同流派,后现代主义的实体哲学家们力图通过在不同环境下的哲学行动来重新定义上述的各个问题,主要依赖于生物学生态学和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动物自然和人工提供的环境中的认知情况。

命题相对于不同环境的变化,使得存在更难定义。如果人们说:“A是B”,“A必定是B”或“A曾经是B”究竟有什么含义?有的哲学家主张去掉英语中的“是”一词,改用以免造成容易混淆的抽象含义;另一些哲学家力图了解词汇中的深层含义和使用方式;马丁·海德格尔想区分开“存在”和“物体”的意义。

存在

存在主义者认为“存在”或称“此在”是最基本的概念。

通俗地讲,“存在”即是事物固有的属性集合,人们可能用不同的词汇、不同的语句、甚至是不同的语言来描述同一事物,但该事物不会因为人们的不同描述而改变。资讯工程中,经常研究词汇之间的相关性,就是要找出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或者从含有相关词汇的语句中,找出他们共同描述的事物。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