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同一性(英语:Personal identity)是一个个人时间的推进中的独有的(数字的)同一性[1][2] 关于人格同一性的讨论通常旨在确定在某个时间的一个人和另一个时间的一个人可以说是同一个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存在必要和充分条件

哲学中,人格同一性问题(英语:problem of personal identity)[3]与人们如何能够在一段时间内识别一个人有关,处理诸如“是什么使得一个人在不同时空下被视为同一个人”或“我们人们是怎么样的存在?”等问题。

在当代形而上学中,人格同一性问题被称为人格同一性的历时(英语:diachronic)问题。[a][4] 共时(英语:synchronic)问题涉及在特定时间表征一个人的特征的问题。分析哲学欧陆哲学都探究同一性的本质。当面对关于世界及其本质的不同哲学命题公理前设时,欧陆哲学处理在概念上保持同一性。[5][6]

概论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曾经提出不可识别的同一性(Identity of Indiscernibles)原则,这个原则认为,对于任何东西x和y,如果x和y具有一样的性质,那么x和y就会是同一的;如果x和y是同一的,x与y就会具备一样的性质。

应用于自我观念上,一个人在过去,跟现在,如果具备一样的性质(人格),我们才可以说这个人在过去,跟现在,都是同一个人。但是如果考虑到,随着时间变化,每个人的身心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过去的我,跟现在的我,具备了不同的性质,在这个推论下,过去的我,跟现在的我,不具备同一性,就不能说是同一个人。要如何证明,或是解释,过去的我,跟现在的我,以及未来的我,具备同样的人格,可以被视为是一个连续的实体,这就是人格同一性问题。

注脚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