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体诗,又称汉诗旧诗古诗,指的是使用汉字汉语来创作的诗歌总称,是中国汉族最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亦是中国诗词歌赋中“诗”的那一部分。

Quick Facts 繁体字, 简化字 ...
旧体诗
Thumb
繁体字
简化字
字面意思poetry
古诗
繁体字 古詩
简化字 古诗
字面意思ancient poetry
近体诗
繁体字 近體詩
简化字 近体诗
字面意思modern poetry
Close

在中文语境中,“”一词既可以被用于泛指所有语言中的所有诗歌,也可以被用作特指一系列特定形式的传统诗歌。这种诗歌起初以儒家的《诗经》中所收集的上古汉语诗词作品为蓝本,其中既包括了贵族诗歌(如《小雅》和《大雅》),也包括了据信更多地源自乡村的民歌作品(《国风》)。这些诗以古汉语写成,每行多由四字构成。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中文里的诗歌都可称为“诗”(如源自楚国的“”和汉代的“”)[1][2][3]

别称

  • 文言诗:因为基本以文言创作,所以又可称“文言诗”,直至今日,现代人创作的旧体诗也会偏向使用文言式的语句。
  • 汉诗:因为是基于中国汉族汉字汉语来创作的,而非用中国其他民族的语言,所以又可称“汉诗”。另外,在除了中国以外的所有汉字文化圈,包括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地,均无“旧体诗”一词,直接以“汉诗”代表旧体诗。这些汉诗成为汉字文化圈中的古代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
  • 古诗:因为大多由古代人创作,所以可用“古诗”代替旧体诗。另外,中国人口语中所说“古诗”的一词在大多数时候歧义较多,可指旧体诗,也可指中国古代创造的全部诗歌,还可指旧体诗的一个叫“古体诗”的分类。

历史与分类

中国的旧体诗分为诗经诗、乐府诗、古体诗、近体诗这四大类,由时间正序所排出。在中国大陆,对“中国旧体诗的分类”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体裁”。

旧体诗的分类

  1. 诗经诗:流行时期是西周春秋时代,约公元前900年~400年,可再下分为“”,另有不成文的分类法“赋、比、兴”。特点是广收中国的民间创作,但未成严格体系,结构不统一且定义混乱。
  2. 乐府诗:流行时期是西汉魏晋南北朝,约公元前200年~500年,可再下分为“曲、辞、歌、行”。特点是可配合音乐唱歌,以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为主,文学价值忽高忽低。前期的乐府诗以旋律为主、歌词为辅,曲子的旋律才是欣赏的主体;后期的乐府诗由于古代乐谱的失传,导致诗词的重要性高过乐曲本身,但也导致写词的手法越来越进步。
  3. 古体诗:流行时期是远古时代到清朝,约公元20世纪之前。特点是不需要对仗、格律、配乐,形式轻松自由,类似白话诗,只不过用文言式的用词写作。
  4. 近体诗:流行时期是唐朝清朝,约公元8世纪~20世纪,可再下分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特点是有着极为严格的格律,即一切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式,巧妙活用“汉字的象形文字”和“汉语的一字一音”的结构,文学价值普遍较高。近体诗不仅在中国古代受到热烈追捧,成为文人官员的必修技能,也流行于所有汉字文化圈国家的统治阶级。在除中国外的使用汉字的国家里,“汉诗”基本指的就是“近体诗”。在19世纪民族主义白话文运动兴起后,近体诗迅速衰弱。

诗经诗

中国最早的诗歌是上古时期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诗经》创作于先秦时期,之后成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也有诗经体的说法。《诗经》的作者基本都已不可考,按照配乐的内容被分为三种类型,其常见的创作手法又有赋、比、兴三种。《诗经》的代表作是国风一类。

乐府诗

乐府诗盛行于汉朝,无论西汉东汉均有,再历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时仍然有相当大的发展。乐府的特点是配乐,所以现在留存下来乐府诗其实都是原来的歌词,其体例更多是根据乐曲的需要。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三国时期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较著名的乐府诗有《木兰辞》、《孔雀东南飞》、《陌上桑》、《上邪》等。直到唐朝以后,仍然有相当多的诗人以乐府曲名创作,如李白的《关山月》、王昌龄的《塞上曲》等。

但是随着乐曲古谱的逐渐散失,古乐府逐渐失去了影响力,不过以歌配词的做法仍然广泛流传,成为了之后的。由于乐府的影响力,后代也有将词称为乐府的情况,比如苏轼的著名词集就称为《东坡乐府》。

古体诗

古体诗原指唐朝以前不配乐的诗,与近体诗相对,加上乐府诗三者成为狭义上的中国古诗中的三大类别。近体诗成形以后,仍然有相当多的诗人喜欢使用古体创作,这些诗作也被称为古体诗或古风,与遵守格律的近体诗相区别。

近体诗

近体诗是南北朝时期出现、至唐朝而成熟的诗体,其特点是讲究格律,即规范诗作包括字数、平仄、用韵、对仗的四方面因素。近体诗只允许五种类型,即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

中国以外的汉诗

中国以外的汉字文化圈地区,如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琉球,中国旧体诗被普遍称作汉诗。这些地区在各自历史上深受汉文化影响,除了以汉文写作汉诗外,其本民族语言的韵文格律、内容、风格上也受到汉文韵文影响。

日本

日本,从奈良时代开始,文人因为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开始创作汉诗。751年,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出版。之后在平安时代达到全盛期,《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等敕传汉诗集持续出现,风行之盛被人称作“国风黑暗期”(日语:国風暗黒時代)。其后镰仓时代室町时代日本的汉诗得到持续的发展,譬如一休宗纯的《狂云集》中收录了一休的很多汉诗。江户时代汉诗的发展达到高峰。明治维新时期的受过教育的日本人几乎人人都会作汉诗。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汉诗的影响开始衰落,迅速衰落则为昭和时期。不过今日初中程度以上的古文教育仍然包含汉诗、汉文的背诵、解释、以及创作等。为华人国家之外汉诗文化最为发达的国家。

日本汉诗和日本本土和歌俳句最明显的区别是汉诗一首有四句(绝句)或八句(律诗),每句通常五言或七言,而和歌、俳句则有五、七、五或五、七、五、七、七等多种长短句,更像汉语的

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统一新罗时期开始受唐代影响引进汉诗,新罗人崔致远到唐朝留学,学习包括汉诗在内的中国文学,其作品集《桂苑笔耕集》收录了不少汉诗作品,被韩国人尊为“韩国汉诗之父”。

高丽朝时期,汉诗在高丽逐渐普及。高丽诗人如崔冲(985年-1068年)、李奎报(1169年-1241年,号白云居士)、郑道传(?-1398年)等都有大量汉诗流传下来。朝鲜王朝时期汉诗仍有继续发展。至今汉诗在朝鲜半岛仍受到一些人的重视和传承,一些机构亦有举办汉诗写作比赛。

高丽朝时期,随着汉诗的普及,文人还把古老的朝鲜语民歌用汉字纪录下来,形成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后人称之为“别曲体”,又称为“景几体歌”(韩语:경기체가(景幾體歌)),大体上采用了334的格式。譬如著名的朝鲜民谣《阿里郎》,或电视连续剧《大长今》的古风片头曲《呼唤》。

高丽朝末期开始,具有朝鲜语特点的“时调”得以发展,并在朝鲜王朝时期达到顶峰。时调是朝鲜的俚语民歌,但由于是汉诗诗人整理记录,而且汉诗诗人创作了很多时调,时调在发展中自然地融入了汉诗的因素。

朝鲜口语与汉文之间巨大的差异可以从这里得知。明万历年间,朝鲜诗人申钦朝鲜语신흠(韩语:신흠,1566年-1628年)在《放翁诗余序》中说:“中国之歌,备风雅而登载籍;我国所谓歌者,只足以为宾筵之娱,用之风雅籍则否焉,盖语音殊也──中华之音,以言为文;我国之音,待译乃文故。我东非才彦之乏,而如乐府新声无传焉,可慨而亦可谓野矣!”

越南

越南历史上曾有三段时期受中国统治,称为北属时期。越南第一次北属时期作为中国的一个郡县交趾)时,汉字即作为官方文字。968年时丁部领建立丁朝,越南正式独立,但官方文告和科举考试仍通用汉文,一般著作也以汉文撰写。是以作为汉文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汉诗在越南也得到发展。陈朝末年,著名的汉诗作家有陈艺宗胡季犛等人。后黎朝时,尤其是黎圣宗(名灏、思诚)时,汉诗达巅峰状态。

随着汉诗在越南发展,而越南语又与汉语一样有声调变化,陈朝文人阮诠越南语Hàn Thuyên就把汉诗的格律应用于创作越南语诗歌,把越南语中的六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形成一种新的诗体。由于阮诠的事迹类近韩愈,被陈仁宗赐姓韩,故又称韩诠,其所创诗体遂被称为韩律越南语Hàn luật。韩律以字喃写作,亦分五言、七言,格律严谨。

琉球

琉球三山时代后期,明朝闽人三十六姓至琉球,居于久米村,亦传入汉文汉诗。至尚巴志统一冲绳本岛,建立琉球国第一尚氏王朝,明朝移民后裔在政治和文化上一直有重大影响力,一直延续至第二尚氏王朝。然而因为尚宁王在位期间琉球被日本萨摩藩入侵,以至这段时间之前的汉诗亡佚。后来不少汉诗诗人程顺则蔡温等皆是久米村人,而随着琉球本土士族的教育程度提高,本土士族皆会写作汉诗,较著名的有毛有庆等。

参见

参考文献

研究书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