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又称脂粉,是一种化妆品,可以涂于嘴唇,如同唇膏,亦可当作腮红粉饼使用,涂擦于面颊,特别是部,颜色多为含有红色成分的暖色调,使脸部红润,增加美观与健康感。使用腮红,可达到改变以及调整脸型的效果。腮红的质地包括液状、膏状以及粉状。

Thumb
现代的胭脂盒粉刷

沿革

中国古代的胭脂又称焉支燕支,燕支一说,说明此物是来自战国燕国,是从中国西北匈奴焉支山(今天甘肃省永昌县山丹县之间)地区所产植物红蓝[1](即红花,菊科红花属,学名Carthamus tinctorius L.)提炼出来的色素[2]。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胭脂是商纣妲己所发明,是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因为是燕国所产得名。纣王看见妲己杏眼桃腮,冰肌玉肤,喜欢得不得了,纣王妲己倍加宠爱,他对妲己更是言听计从,当时妲己发明了一种桃花妆,就是用各种花瓣的汁液凝成脂粉,涂在面颊上,因此,她的容貌永远都是那么光鲜艳丽,不见衰老,这种脂粉被称之为‘燕脂’。另一说法相传为匈奴女性使用。因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将胭脂与阏氏相连产生[3]。古代学者多认可这一说法,现代学者则认为胭脂与阏氏完全没有关系,参见阏氏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为了加强汉朝西域各国的联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回国后,带回了大量的异国文化,包括西域各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风物,胭脂就在此时被引进了中国。

红蓝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在红蓝开花时整朵摘下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还有两种胭脂:一种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制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由此,燕支被写成“姻脂”,“胭脂”,除红蓝外,制作胭脂的材料,还有蜀葵花黑豆皮重绛石榴山花苏方木等等。

汉朝以后,历代诗文中有不少描写,如“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红妆束素腰”等等。唐朝妇女饰红妆的记载就更多了,“青娥红粉妆”;“对君洗红妆”;“射生宫女宿红妆”等等。除了诗文,当时的笔记小说也有例子,如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描述杨贵妃因为涂抹了脂粉的缘故,连汗水都染成了红色。王建宫词》中也有类似的描写,有一个年轻的宫女,在她盥洗完毕之后,洗脸盆中犹如氽了一层红色的泥浆。

另外,唐朝元和年间流行过褐色脂粉配黑色口红。白居易《时世妆》记载:“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圆鬟无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妆。”

在欧洲,古罗马时即有使用腮红胭脂的记载。古罗马的女性,脸敷白粉后再用红赭石制成的胭脂上色[4][5]

现代胭脂一般为人工色素制成,颜色多样。主要成分为:滑石粉碳酸钙碳酸镁高岭土氧化锌二氧化钛硬脂酸锌硬脂酸镁色素、黏合剂如羧甲基纤维素羊毛脂或者矿物油等。

质地

Thumb
涂胭脂的女人

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腮红以粉状居多,以毛刷沾取上色。粉状腮红的优点在于使用简易。液状腮红与膏状腮红以特制的腮红刷或是手指上色,由于质地浓稠所以较为显色,但不易控制用量。

注释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