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角龙科的一属恐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短角龙属(学名:Brachyceratops)是角龙科恐龙的一属,是种植食性恐龙,生存于上白垩纪。牠们的化石都是幼年个体的部分身体骨骼,发现于加拿大的艾伯塔省及美国的蒙大拿州。
在1913年8月,查尔斯·怀特尼·吉尔摩尔(Charles Whitney Gilmore)在蒙大拿州提顿县的黑脚印地安保留区发现这些化石,隔年将化石简略描述、命名,模式种是蒙大拿短角龙(B. montanensis)。属名在古希腊文意为“短的有角面孔”;种名则是以蒙大拿州为名[3]。化石发现处属于双麦迪逊组,地质年代约7400万年前,是种稀有的角龙类恐龙[4]。
短角龙的化石是群混杂、关节脱落的不完整化石,来自于五个幼年个体,身长约1.5米[4],可能是同一巢穴的同伴。正模标本(编号USNM 7951)是一个部分头颅骨。副模标本有三个,分别是:一个口鼻部、一个部分身体骨骼与头颅骨、以及一个脚掌化石[5]。在1917年,吉尔摩尔公布一份短角龙的专题论文,并完整重建其身体骨骼[6]。这些化石目前存放在华盛顿的史密森尼博物院[4]。
在1939年,吉尔摩尔在1哩外发现另一头亚成年的大型标本(编号USNM 14765),并编入于短角龙[7]。短角龙有可能是其他已知角龙类的未成年个体,例如生存于相同环境、年代的独角龙[2][4]。在2011年,数个研究发现体形较大的亚成年个体标本有足够差异,目前被视为刺丛龙(Rubeosaurus)的幼年个体。
在这五个标本中,只有一个头颅骨,且是与其身体分离,且为碎片。另外,该头颅骨的眼睛上方有小型的隆起,并不像三角龙般有额角。牠的鼻角厚而且低矮。牠的颈部头盾一般的大,但是其化石标本却不完整,这很难确定那里是否有洞孔。
短角龙属于角龙亚目,角龙亚目恐龙是群植食性恐龙,拥有类似鹦鹉的喙状嘴,生存于白垩纪的北美洲与亚洲。所有的角龙类恐龙在白垩纪末期灭绝。
短角龙属于尖角龙亚科,由于化石只有幼年个体,很难确定牠们在尖角龙亚科的位置。在1997年,Scott Sampson等人重新研究短角龙的化石,提出牠们是其他尖角龙科的幼年个体。但是,许多可分辨角龙类物种的特征,要到成年时才会出现、明显,因此Scott Sampson等人提出短角龙是个疑名[8]。在2007年,Michael J. Ryan等人提出短角龙可能是卵圆戟龙(S. ovatus)的幼年个体;卵圆戟龙目前是独立属,刺丛龙(Rubeosaurus)[1]。在2011年的一份研究,发现短角龙的亚成年标本(编号USNM 14765)具有某些自衍征,而且同样可见于刺丛龙。同份研究也指出,短角龙的正模标本不完整、是个幼年个体,因此缺乏可鉴定特征,因此提出短角龙是个疑名,而且无法归类于刺丛龙的次异名[9]。
如同所有角龙类恐龙,短角龙是植食性恐龙。在白垩纪期间,开花植物的地理范围有限,所以短角龙可能以当时的优势植物为食,例如:蕨类、苏铁、针叶树。牠们可能使用锐利的喙状嘴咬下树叶或针叶。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