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丛龙属学名Rubeosaurus)意为“刺丛的蜥蜴”,是角龙科恐龙的一,生存于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刺丛龙是种中型角龙类恐龙,身长估计约为5米,体重估计约2吨[1]

Quick Facts 科学分类, 模式种 ...
刺丛龙属
化石时期:晚白垩纪, 74.6 Ma
Thumb
刺丛龙的头部重建图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
科: 角龙科 Ceratopsidae
亚科: 尖角龙亚科 Centrosaurinae
族: 尖角龙族 Centrosaurini
属: 刺丛龙属 Rubeosaurus
McDonald & Horner, 2010
模式种
卵圆刺丛龙
Rubeosaurus ovatus

(Gilmore, 1930)
异名

卵圆戟龙 Styracosaurus ovatus
Gilmore, 1930

Close

发现与命名

Thumb
刺丛龙的正模标本顶骨
Thumb
编号MOR 492标本的鼻骨

化石发现于美国蒙大拿州双麦迪逊组(Two Medicine Formation)上层,地质年代约7500万到7400万年前。正模标本(编号USNM 11869)是一个部分顶骨(头盾的主要构成骨头),是由乔治·史登柏格(George F. Sternberg)在1928年发现的。第二个标本(编号MOR 492)则是一个部分头颅骨,包含:部分左前上颌骨、左右鼻骨与鼻角、部分左眶后骨与额角、几乎完整的左顶骨与两个头盾缘骨突,是在1986年被发现[2]

在1930年,查尔斯·怀特尼·吉尔摩尔(Charles W. Gilmore)将这个发现于蒙大拿州的部分顶骨,建立为戟龙的第三个种,卵圆戟龙S. ovatus),化石特征是鼻角基部宽广,接近中央线的一对尖刺往中央线集中,而非远离中央线。牠们头盾两侧分别有两对尖刺,而非三对。与亚伯达戟龙的尖刺相比,卵圆戟龙的尖刺相当短,期中最长的仅有29.5公分[3]。2010年的重新研究认为,卵圆戟龙是个独立的属[4]。同年,杰克·霍纳(John R. Horner)、Andrew T. McDonald将卵圆戟龙建立为独立属,模式种卵圆刺丛龙Rubeosaurus ovatus)。他们也提出刺丛龙是野牛龙的姊妹分类单元[2]

刺丛龙与短角龙

在2007年,Michael J. Ryan等人提出短角龙可能是卵圆戟龙S. ovatus)的幼年个体;卵圆戟龙目前已被建立为个别的刺丛龙属[2][4]。在2011年的一份研究,发现短角龙的亚成年、大型标本(编号USNM 14765)具有某些自衍征,而且同样可见于刺丛龙。同份研究也指出,短角龙的正模标本不完整、是个幼年个体,因此缺乏可鉴定特征,因此提出短角龙是个疑名,而且无法归类于刺丛龙的次异名[5][6],但目前还没有定论。

种系发生学

杰克·霍纳等人命名刺丛龙时,将牠们归类于角龙科尖角龙亚科,是野牛龙的姊妹分类单元[2]

隔年,Andrew T. McDonald研究短角龙的标本时,提出不同看法,他们认为野牛龙、河神龙厚鼻龙形成一个演化支,而刺丛龙并不属于这个演化支[2]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