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威德王(韩语:위덕왕/威德王 Wideok-wang;526年—598年12月)是百济第二十七代王,公元554年至598年在位。根据《三国史记》记载,威德王名扶余昌(韩语:부여창/扶餘昌 Buyeo Chang),在《隋书》和《日本书纪》中以余昌之名登场。《三国遗事·王历》则称他名叫扶余高或扶余明。
威德王是圣王的元子。在位期间,向日本传输经论,大量派遣学者以及律师、禅师、比丘尼、咒禁师等僧侣集团,并派遣制造佛像的技术者和建造寺刹的木工。[1]此后,又派遣金属工艺师和造瓦技术者渡海赴日本。583年,在敏达天皇的邀请下,威德王派遣高僧日罗赴日本。[2]584年,赠送给日本弥勒石像一尊。[3]588年,威德王向日本赠送佛舍利以及僧侣六名,并派遣𬬻盘博士将德白昧淳、瓦博士麻奈文奴、阳贵文、昔麻帝弥等四人,以及画工一人,为日本提供了建设寺刹的必要技术者,向日本传播百济的工艺美术。[4]
圣王在位期间,扶余昌就以太子身份参与国政。当时百济与新罗同盟共伐高句丽,共同夺取了汉江流域。但新罗却背信弃义地攻取了百济所夺取的地域。对此扶余昌不顾群臣反对,对新罗持强硬政策,使圣王下定攻打新罗的决心。554年,百济联合大伽倻和倭国(日本)一起讨伐新罗,扶余昌以自身为先锋,攻打管山城。对此圣王深感忧虑,便以慰劳为名率军亲自前往管山城。途中遭到新罗伏兵的趁夜袭击,圣王被俘杀害。扶余昌遭到新罗军队的包围,在倭军将领鞍桥君的救援下逃出生天。对此扶余昌深怀罪责感,想要出家,但遭到群臣的强力劝阻,最终才确定要继承王位。[5]扶余昌为圣王服了三年丧,以表达自己对父王之死的忏悔,之后在557年正式继承王位,是为威德王。
圣王的战死使百济陷入了不安,身为太子的扶余昌肩负着家运,此时高句丽又趁机入侵。就在圣王阵亡的三个月后,高句丽的阳原王在新罗的游说下,派遣军队攻击百济的都城熊津,被百济击退。
威德王在位期间,向原同盟国伽倻派遣密使,摸索在被新罗抢夺的伽倻地域再建伽倻的方法。561年阴历七月,百济发起对新罗的攻击,伽倻收到百济的厚利驱使而内附百济,并向新罗发起佯攻。然而百济受到新罗的反击,死伤千余人败退。新罗军队趁着余威攻击伽倻。伽倻支援百济给予新罗入侵百济以口实,翌年新罗派遣异斯夫、斯多含入侵伽倻,迅速控制了伽倻全境。此后,威德王又于577年侵略新罗西部边界地带,也被新罗击败。
在战争威胁解除之后,威德王实行孤立高句丽的外交战略。威德王在位期间,与南北朝各朝廷都有友好往来的记录。据《三国史记》记载,威德王于577年、584年、586年三次向南朝陈朝贡;577年、578年向北周朝贡;572年向北齐朝贡。北齐后主于570年册封威德王为“使持节、侍中、车骑大将军、带方郡公、百济王”;次年又授予他“使持节、都督东青州诸军事、东青州刺史”的称号。隋朝建立后,威德王于581年遣使进贡,隋文帝封之为“上开府、仪同三司、带方郡公”。589年隋朝灭陈期间,有一只隋军战船飘至耽牟罗国。该船归国时途经百济,威德王以礼待之,并遣使庆贺隋朝灭陈。隋文帝下诏表示嘉奖,并说百济路途遥远,不必年年前来朝贡。
598年,威德王听说隋朝进攻高句丽,便派遣长史王辨那赴隋,表示愿意为隋军提供通行的道路。隋朝被高句丽击败,随后高句丽的婴阳王卑辞向隋朝求和,隋文帝便同意与高句丽和解,厚赐了百济的使者并拒绝了威德王的请求。婴阳王得知此事后大为光火,派兵入侵百济报复,大肆劫掠而归。就在百济处于如此困境之中时,威德王于同年阴历十二月病逝。其坟墓位于扶余陵山里古坟群之中(在今大韩民国忠清南道扶余郡)。
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威德王之子阿佐太子曾于597年来到日本,为圣德太子绘制了日本历史上第一幅肖像画《唐本御影》。而远赴日本的百济琳圣太子(余义照),按传统史料的说法是圣王的第三子,但琳圣生于577年,圣王却于554年就去世,现代学者多认为是误记,琳圣实为威德王第三子。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