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1917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中华民国作家,本名潘希珍,字希珍,小名春英,笔名琦君,浙江永嘉县瞿溪乡人(今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浙江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任教于上海汇中女中、永嘉中学、之江大学等校,并兼任浙江高等法院图书管理员。来台后,曾任高检处纪录股长、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中国文化学院副教授、中央大学、中兴大学教授。[1]
琦君的作品以散文为主,由于琦君的散文大多是描写她自己从年幼到老年的生活,因此相当受欢迎,亦涵括小说、评论、合集、论述、翻译及儿童文学和绘本,其作品曾被翻译成英语、日语、韩语等多国语言。
琦君的散文写作的风格以温柔敦厚见长,多是怀旧文学作品,多次被选入台湾高中、国中国文课本,小说《橘子红了》曾被北京荣信达影视艺术有限公司改编成电视剧,由李少红执导,周迅、黄磊、寇世勋、归亚蕾等人主演。台湾公共电视于2001年在公视频道播出该剧。[1]
生平
- 1917年,琦君出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小名春英,童年在农村度过,上有兄长一位。因亲生父母早逝,因此就过继给伯父,由伯父潘国纲与伯母叶梦兰扶养长大,潘、叶即是琦君文章中所提到的父亲与母亲。伯父本名国纲,民国初年在浙江、福建一带担任师长,本身允文允武,家教也十分严厉,琦君小时候要背诗、背词、背古文,背不出来往往要挨打。一直到晚年,她还记得,有一次,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先生到家里来,孩子不能出去见客,她就躲在门缝里偷看,看着那派威严,恨不得跑出去跟当时还很年轻的蒋先生握手。想到家里规矩那么多,琦君心里有气,想着要把这些都记下来。
- 1921年,开始受教于家庭教师叶巨雄,研读诗经、唐诗、孟子、论语、唐宋古文等中国古典文学数年。
- 1927年,琦君唯一的哥哥在北京因肾脏炎过世。
- 1928年,举家迁居杭州。1930年,考入弘道女中。
- 1935年,发表第一篇散文《我的朋友阿黄》于《浙江青年》杂志。
- 1936年,进入之江大学中文系就读。大学期间,受业于词学大师夏承焘门下,饱读中西文艺作品。“琦君”笔名的由来,是因夏承焘取“希世之珍琦”的“琦”字来称呼她,再加上“君”字的敬称。
-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潘鉴宗与叶梦兰接连因病过世,琦君遂成潘家支柱。
- 1941年,大学毕业,任教于上海汇中女中。1943年,返乡任教于永嘉县中(今温州二中)。
- 1945年,抗战胜利回杭州,任教于之江大学,兼任浙江高院图书管理员。而后转入苏州法院担任机要秘书,开始了往后数十年在司法界与教育界并行的工作。
- 1949年,随国民政府来台,担任高检处四等书记官,之后转任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同年,发表来台后的首篇散文《金盒子》于《中央日报》。
- 1951年,与李唐基结婚,两人育有一子。
- 1954年,出版第一本散文小说合集《琴心》。
- 除了从事司法工作,这几十年间,琦君也在学校兼课,讲授“大一国文”,如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兴大学、淡江英专(今淡江大学)、世界新专(今世新大学)、文化学院(今文化大学)等学校。
- 1963年,得到中国文艺协会颁发的中国文艺奖章散文奖。
- 1969年,自法院退休。
- 1977年,随夫留居美国。1980年,自美返国,任教于中大中文系。1983年,再随夫留居美国。
- 1999年,以《烟愁》入选台湾文学经典三十。
- 2001年,返回浙江永嘉,参加“琦君文学馆”开馆典礼。
- 2004年,与夫婿返台,定居于台北县淡水镇。
- 2006年6月7日凌晨4点45分病逝于台北市和信医院,享寿88岁。
家人
- 生父:潘国康(1886年5月3日-1918年7月7日)
- 生母:卓氏(1892年3月7日-1921年10月23日)
- 养父(伯父):潘国纲 ,字鉴宗(1882年7月20日-1938年7月3日)
- 养母(伯母):叶梦兰(1882年1月31日-1942年1月13日)
- 兄:潘长春(1914年6月16日-1927年3月26日)
- 另还有一位异母的妹妹潘树珍(1933年-),由潘国纲的侧室王雪茵所生 ,她们两人跟琦君一起到台湾
- 夫:李唐基(1921年-2013年12月19日)
- 子:李一楠(1956年-)
作品
- 《溪边琐语》妇友月刊社 1962年
- 《烟愁》光启社 1963年,书评书目出版社 1975年,尔雅出版社 1981年
- 《琦君小品》三民书局1966年,新版 2004年
- 《红纱灯》三民书局 1969年,新版 2002年
- 《三更有梦书当枕》尔雅出版社 1975年
- 《桂花雨》尔雅出版社 1976年
- 《细雨灯花落》尔雅出版社 1977年,新版 2005年
- 《读书与生活》东大图书公司 1978年,三民书局 1986年
- 《千里怀人月在峰》尔雅出版社 1978年
- 《与我同车》九歌出版社 1979年,新版 2006年
- 《留予他年说梦痕》洪范书店 1980年
- 《母心似天空》尔雅出版社 1981年
- 《灯景旧情怀》洪范书店 1983年
- 《水是故乡甜》九歌出版社 1983年,新版 2006年;简体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 《此处有仙桃》九歌出版社 1985年,新版 2006年
- 《玻璃笔》九歌出版社 1986年,新版 2006年
- 《我爱动物》洪范书店 1988年
- 《青灯有味似儿时》九歌出版社 1988年,新版 2004年;简体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 《泪珠与珍珠》九歌出版社 1989年,新版 2006年
- 《母心‧佛心》九歌出版社 1990年,新版 2004年;简体字版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 《一袭青衫万缕情》(我的中学生活回忆)尔雅出版社 1991年
- 《妈妈银行》九歌出版社 1991年,新版 2005年
- 《万水千山师友情》九歌出版社 1995年,新版 2006年
- 《母亲的书》洪范书店 1996年
- 《永是有情人》九歌出版社 1998年,新版 2005年
- 《卖牛记》绘者:田原 台湾省教育厅 1966年,2006年 三民书局将旧版的《卖牛记》与《老鞋匠的狗》合一,成新版的《卖牛记》
- 《老鞋匠和狗》绘者:田原 台湾省教育厅 1969年
- 《琦君说童年》纯文学出版社 1981年,三民书局 2006年
- 《琦君寄小读者》纯文学出版社 1985年,健行出版社 1996年,2004年 原书更名为《鞋子告状—琦君寄小读者》九歌出版社
- 《桂花雨》绘者:黄淑英 格林文化出版社 2002年
- 《玳瑁发夹》绘者:黄淑英 格林文化出版社 2004年
- 《词人之舟》纯文学出版社 1981年,尔雅出版社 1996年
- 《琦君读书》九歌出版社 1987年,新版 2006年
- 《傻鹅皮杜妮》国语日报 1965年
- 《凉风山庄》纯文学出版社 1988年
- 《比伯的手风琴》汉艺色研出版社 1989年
- 《李波的心声》汉艺色研出版社 1989年
- 《爱吃糖的菲利》(顽童菲利三部曲)九歌出版社 1992年,新版 2008年
- 《好一个馊主义》远流出版社 1992年
- 《小侦探菲利》(顽童菲利三部曲)九歌出版社 1995年,新版 2008年
- 《菲利的幸运符咒》(顽童菲利三部曲)九歌出版社 1997年,新版 2009年
共有54件作品
得奖
荣誉
评价
- 夏志清曾说:“琦君的散文和李后主、李清照的词属于同一传统,但她的成就、她的境界都比二李高。我真为中国当代文学感到骄傲。我想,琦君有好多篇散文,是应该传世的。”(这是1974年尔雅出版社出版书目时夏来信之评价,而在当年该社就为其出版《烟愁》。)夏志清以为,《一对金手镯》、《髻》这些文章,早该取代朱自清的《匆匆》、《背影》成为中学教材,甚至列入诺贝尔文学奖毫不逊色。琦君谦虚地说:“我这个是土作品。”夏说:“土有土的好处。”琦君的作品,在现今包括中国在内的华文界甚具影响力。
- 张秀亚曾说:“在琦君的文章中,有一种清新俊逸之气,一股高雅的气韵,一种难言的神韵,这赋予她文字无限的魅力,文章的气韵,原是得自天机,发自灵府”可以看见为琦君的创作特色在于她文字自然流畅、不多加粉饰、雕琢。[3]
- 郑明娳曾指出:“潘琦君的散文,无论写人、写事、写物,都在平常无奇中含蕴至理,在清淡朴实中见出秀美;她的散文,不是浓妆艳抹的豪华贵妇,也不是粗服乱头的村俚美女,而是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其散文集中,写得最出色的是怀旧散文,其次是生活感想,前者如《留予他年说梦痕》、《烟愁》、《红纱灯》;后者如《琦君小品》、《三更有梦书当枕》。而其文字特色在于不雕琢、不粉饰,自然流畅,文笔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不刻意造作而有一种美感。[4]
琦君文学馆、琦君研究中心
相关资料
- 《琦君的世界》隐地编 尔雅出版社 1980年
- 《琦君的文学世界》章方松 三民书局 2004年
- 《剪不断的母子情─论琦君的亲情书写》黄渭珈 中国语文月刊 2005年
- 《永远的童话:琦君传》宇文正 三民书局 2005年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