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爪哇岛民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爪哇人(英语:Javanese people,也可写为Javan,或是Javanese;爪哇语:ꦮꦴꦁꦗꦮ,Wong Jawa(以地方话语域表达);ꦠꦶꦪꦁꦗꦮꦶ,Tiyang Jawi(以敬语语域表达))[18]是居住在印尼爪哇岛中部和东部的原住民。[19]爪哇族人口数目约有1亿,是印尼,乃至整个东南亚的最大单一族群。其母语为爪哇语,属于南岛语系中的亚群。
爪哇人 | |
---|---|
总人口 | |
约 9,500万–1亿人 | |
分布地区 | |
印度尼西亚 | 95,217,022人 (2010年)[2] |
马来西亚 | 700,000人 - 1,500,000人[3] |
台湾 | 190,000人–240,000人 (2018年)[4][5] |
香港 | 151,021人 (2016年)[6] |
沙特阿拉伯 | 150,000人 (2014年)[7][8] |
新加坡 | 150,000人 (2018年)[9] |
阿联酋 | 114,000人 (2014年)[10] |
埃及 | 108,000人 |
苏里南 | 102,000人 (2019年)[11] |
约旦 | 48,000人 (2014年)[10] |
斯里兰卡 | 8,500人[12] |
阿曼 | 33,000人 (2014年)[10] |
卡塔尔 | 28,000人 (2014年)[10] |
荷兰 | 21,700人 (爪哇裔苏里南人)[13][14] |
澳门 | 7,000人–16,000人 (2016年)[15] |
新喀里多尼亚 | 4,100人[16] |
语言 | |
宗教信仰 | |
绝大多数 伊斯兰教 (97.2% 逊尼派) 少数 基督教2.56% (1.57% 新教及0.97%天主教)、喀嘉文 (0.15%)、佛教 (0.10%)及其他 (0.01%)[17] | |
相关族群 | |
在爪哇岛中部和东部地区之外的印尼其他省份,以及苏里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埃及、沙特阿拉伯、也门和荷兰等,也有大量爪哇族侨民。大多数爪哇族自认是逊尼派的穆斯林,少数人自认是基督徒和印度教徒。但爪哇文明经历一千多年,在本土既有的喀嘉文(泛灵论)和印度的印度教-佛教文化之间相互作用, 所产生的影响在爪哇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艺术中仍然可见。 爪哇历史遗迹中有世界上最大的庙宇建筑群,如普兰巴南(于中爪哇省,是印尼最大的印度教建筑群,院内最初有240座庙宇[20])和婆罗浮屠(于中爪哇省,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寺群[21][22])。爪哇文化也对传统的海洋东南亚文化产生影响,尤其是在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南部和菲律宾等地。对于在文莱、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现代马来文化,也在许多方面有广泛的影响。爪哇文化也深入影响到马来料理中,如沙嗲、叁巴酱、马来粽、姜黄饭 (也称pulut kuning)和罗惹等。马来族透过与爪哇族接触,而导入格里斯剑、蜡染、甘美朗、绒更舞和哇扬皮影偶戏。爪哇文化也因许多爪哇侨民播迁,而散布到东南亚以外地区,如斯里兰卡、南非和苏里南。爪哇族有庞大的人口,他们是继阿拉伯穆斯林、[23]孟加拉国穆斯林[24]和旁遮普穆斯林[25]之后,为世界上第四大穆斯林族群。
爪哇族有相当数量的亚群,依据岛上原住民的特征、习俗、传统、方言,甚至是生活方式,可划分为:
爪哇裔苏里南人被承认是爪哇族亚群的一支 - 有不小的爪哇人口在荷属东印度殖民时期,在市场、游乐场和街道上遭到非法绑架,强行运送至南美洲(尤其是苏里南)当作奴隶工人,这些人的后代。[26]
爪哇族与大多数印尼族群(包括位于西爪哇的巽他族)一样,均起源于南岛民族,有学说认为他们源于台湾,在公元前1,500年至1,000年之间经过菲律宾而抵达爪哇岛。[27][28]但根据最近的一项基因研究,爪哇族,连同巽他族和巴厘岛人,以及其他南岛民族及南亚语系人种,以他们的遗传标记做比较,其比例几乎相等。[29]
信仰印度教和佛教的印度次大陆商人和旅行者于5世纪抵达爪哇,爪哇族从这些人得到相当大的影响。[30]印度教、佛教和爪哇族既有的原住民信仰融合,在当地形成一种独特的哲学。[28]
爪哇文化的摇篮通常被指是位于默拉皮火山山坡上的肥沃克都平原和克乌平原,这两处是马打兰王国的中心。[31] 最早的珊阇耶王朝和夏连特拉王国曾在此处兴起。[32]:238–239
公元10世纪,当姆普·辛多克国王(10世纪统治马打兰王国的珊阇耶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公元929年-947年间在位)将王国首都向东移至布兰塔斯河的河谷,爪哇文化和政治中心因此东移。此举很可能是因默拉皮火山喷发和/或来自三佛齐的侵犯所造成。[32]:238–239
爪哇文化的重大传播发生在13世纪后期,由信诃沙里王国国王科塔尼伽拉所领导,他在1284年向巴厘岛和马都拉岛发起几次大型征伐,[33]最重要的是他在1275年前往苏门答腊岛,[32]在击败当地末罗瑜国之后而得以控制马六甲海峡的贸易。
1292年,谏义里国的贾亚卡旺发动叛乱,杀死科塔尼伽拉,信诃沙里的统治地位遭到终止。但贾亚卡旺统治爪哇的时期很短,1293年3月,在元朝和爪哇的战争期间,科塔尼伽拉女婿罗登·韦查耶受到元朝军队协助,而将贾亚卡旺击败。
罗登·韦查耶后来在位于东爪哇的布兰塔斯河三角洲(今日惹班)附近建立满者伯夷王国。 科塔尼伽拉的扩张政策后来由哈亚姆·乌鲁克(满者伯夷王国盛世时的君主)和其大臣加查·马达继续实施。[33]
历来各爪哇王国皆积极参与丝绸之路海上航线的香料贸易。虽然爪哇当地并非主要香料产地,但这些王国能够透过爪哇盛产的稻米来换取,以及囤积香料。[34] 满者伯夷通常被认为是这些王国中最强盛者。它既是农业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把水稻种植和对外贸易结合。[35]王国首都遗址即在今日的多乌兰。
伊斯兰教首先在爪哇北部海岸港口城镇如格里希克、安普·但它(Ampel Denta,今日泗水)、图班、淡目和库都斯奠定基础。伊斯兰教能在爪哇族中广为传播,传统上归功于瓦利松戈(九圣,指在爪哇岛传播伊斯兰教的九位穆斯林)。[36]
在爪哇,由于当时伊斯兰教广为传播而造成重大变化,满者伯夷王国则在经历继承纠纷和内战之后而崩溃。其属国和附庸均脱离其控制而自立。[37] 其中淡目苏丹国成为新的强权,在爪哇北部海岸的城邦中居首要地位。[38] 此外,淡目苏丹国还成为苏门答腊东部占碑和巨港两个港口的霸主。[38]淡目苏丹国在对抗新来殖民强国 - 葡萄牙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淡目苏丹国在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后,曾对他们发动过两次袭击。他们还袭击葡萄牙人和巽他王国的联军,在此过程中建立万丹苏丹国。
淡目苏丹国之后有巴让苏丹国,最后则为马打兰苏丹国。权力中心从沿海的淡目转移到布罗拉的巴让,后来进一步再向内陆,而转移到在日惹附近的哥打格德的马塔兰地区。马打兰苏丹国在1613年至1645年之间,受阿贡苏丹的统治,达到权力和影响力的顶峰。
1619年,荷兰人在巴达维亚城(今日雅加达)建立贸易总部。爪哇慢慢落入荷兰东印度公司(VOC)手中,该公司最终控制海洋东南亚的大部分。除荷兰人的干涉外,马打兰苏丹国内部斗争和继承战争让国家分裂为梭罗苏丹国和日惹苏丹国。在两个新的芒库尼迦蓝公国和帕库阿拉曼公国出现后,爪哇更形分裂。而当时的权力实际上是掌握在荷兰人手中,但拥有宫廷名号的国王,在梭罗和日惹,及其周边地区,仍具有所谓权力中心的威望。
荷兰对印尼的统治曾在19世纪初被英国短暂取代。虽然时间不长,但由斯坦福·莱佛士领导的政府曾有一些作为,包括重新发掘婆罗浮屠寺庙群遗迹。其间爪哇族与荷兰统治者的冲突有1825年至1830年由蒂博尼哥罗所发动的爪哇战争。最终荷兰人胜利,蒂博尼哥罗被放逐到马达加斯加,于1855年在当地过世。
当印尼于1945年8月17日宣布独立时,爪哇最后的几个王朝,如日惹苏丹国、梭罗苏丹国和芒库尼迦蓝公国也宣布加入共和国。
日惹苏丹国和帕库阿拉曼公国后来合并,成为今日的日惹特区。苏丹变为日惹总督,帕库阿拉曼公国大公变为副总督;两人都直属印尼总统。日惹特区系在印尼独立战争结束时创建,正式成立于1950年8月3日。梭罗苏丹国后来并入中爪哇省。
爪哇文化有悠久历史,也在印尼蓬勃发展。这个文化逐步吸收来自不同文化的元素和影响,包括本土对祖先和自然精神的崇敬、印度教和佛教的法理、伊斯兰教价值观,以及在较小程度上,也包含基督教、西方哲学和现代观念。[39][40]但爪哇文化,尤其是在爪哇文化中心的日惹和梭罗两地的高度细腻宫廷文化 ,有其特殊之处,例如对优雅和精致的痴迷(爪哇语:alus)、微妙、礼貌、礼仪、转弯抹角、克制情绪和对自身社会地位的意识。[41]爪哇文化高度重视和谐和社会秩序,厌恶直接冲突和意见分歧。这些爪哇价值观经常透过例如爪哇舞蹈、甘美朗、哇扬皮影偶戏和蜡染,以印尼民族文化的表现而推广。它还通过遵守爪哇传统(爪哇语:adat)仪式,例如社区宴饮、爪哇历元旦、爪哇婚礼和头胎七月喜,而达到强化的效果。
然而爪哇北部和东爪哇的pesisiran(海岸) 文化则展现出略有不同的特性。这儿的爪哇族对新的和外国的思想较为开放,平等对待他人,对社会地位的意识淡薄。其中一些北部定居点,例如泗水的淡目、库都斯、图班、格里希克县和安普·但它,已更加明显地伊斯兰化。因为这些港口城镇在传统上是伊斯兰教最早在爪哇站稳脚跟之处。
传统上爪哇文化集中在中爪哇省、日惹特区和东爪哇省。由于人口迁移,后来也可在世界其他地方,例如苏里南(人口中约有15%具有爪哇血统)、[42]更广泛的印尼群岛地区、[43]南非、[44]马来西亚、新加坡、荷兰等国找到。各种爪哇文化,例如甘美朗、传统舞蹈[45]和哇扬皮影偶戏等也随着移民传播到新的定居地。[46]爪哇族向西迁移,在西爪哇沿海创造的文化,和居住在西爪哇内陆的巽他族文化并不相同。
爪哇语是南岛语系的一支,与印尼其他语言密切相关,但又有所区别。[47]由于爪哇当地很早就受到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影响,爪哇语中有大量,几乎随处可见的梵语借词,爪哇文学中更是如此。[48]
大多数爪哇族都会双语,能说流利的印尼语和爪哇语。[49]当地约在1990年曾举行过公开调查,结果是大约有12%的爪哇族使用印尼语,大约有18%的同时使用爪哇语和印度尼语,其余的只使用爪哇语。 [50]
爪哇语通常是用婆罗米文字母演化而来的变体撰写,当地称这组字母为Hanacaraka,或是Carakan。此外,爪哇语也可使用源自阿拉伯字母的佩贡字母表达,书写方式为从右到左。印尼独立之后,Hanacaraka被一组拉丁字母取代。虽然爪哇语并非印尼的官方语言,但它在爪哇族占多数的地区具有“区域语言”的地位。爪哇语可被视为一种“族群语言”,因为它是确定爪哇族身份的重要特征之一。 [51]
爪哇知识分子、作家、诗人和文人以能为高文化目的,而提出思想和创造熟语的能力而闻名,他们通过串词而表达出更深层次的哲学意义。从爪哇古典文学、爪哇历史作品和口语传统中涌现出一些哲学熟语,传播到一些媒体,而受到推动,继而成为流行的座右铭。例如“Bhinneka Tunggal Ika”是印尼国家座右铭《存异求同》概念的起源、“Gemah Ripah Loh Jinawi, Toto Tentrem Kerto Raharjo”(gemah ripah loh jinawi表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toto tentrem kerto raharjo表示和平的国家),[52]“Jer Basuki Mawa Bea”(要牺牲,才能有成就),[53]“Rawe-Rawe rantas, Malang-Malang putung(阻碍意图和目的的事物均须清除)”和“Tut Wuri Handayani”(参见Ki Hajar Dewantara,此人为印尼著名独立运动人士及前教育部长。意思为理想的教育是 - 在前者要为榜样,在中者要振奋人心,在后者要给予鼓励。是目前印尼教育文化部的座右铭)。[54]
美国人类学家克里弗德·纪尔兹在1960年代把爪哇社区分为三个印尼语:aliran(流/分流)[55]:伊斯兰学校派(santri,即虔诚遵守经典者)、阿邦甘(保留当地信仰的爪哇伊斯兰教徒,也称为“名义上的”穆斯林)和{le|普利雅裔阶级|priyayi}}(小吏及乡绅的泛称)。克里弗德·纪尔兹说,Santri遵循伊斯兰教正统解释,阿邦甘遵循的是包含伊斯兰教的综摄,但包含印度教和泛灵论的元素(通常称为[喀嘉文(Kejawen)),而普利雅裔阶级是上层阶级。[56]
但纪尔兹的观点在今日经常遭到驳斥,原因是他把社会群体与信仰群体混为一谈。这种分类法也难把原住民以外的,例如阿拉伯裔印尼人、印尼华人和印度裔印尼人归类。
爪哇岛北部沿海地区的社会分层由于较为平等,并没那么僵化。
爪哇族同时使用爪哇历和另两种历法 - 公历和伊斯兰历。公历是印尼的官方历法,而伊斯兰历则同时被穆斯林和印尼政府用于宗教礼拜和决定相关的伊斯兰教节日。目前爪哇历主要是用于文化活动(如萨图·苏拉日(元旦))。爪哇历为阴历,纪元年是公元125年,现在的爪哇历在1633年由马打兰苏丹国统治者阿贡苏丹采用,系根据伊斯兰历而制定。而之前的爪哇历使用的是根据印度教历所制定,为阳历。
爪哇历与许多历法不同,使用一种称为Pasaran周期,每周为5天的计算方式。在今天仍在使用,并与公历和伊斯兰历的每周为7天的叠加,成为所谓的35天韦托南周期(Wetonan cycle)。
在爪哇岛悠久的历史中,当地人曾建造过许多重要的建筑,包括印度教纪念建筑物、佛塔、祭殿、宫殿建筑群和清真寺。
宗教古迹中的典范有普兰巴南印度教寺庙群和婆罗浮屠佛教寺庙群。这些都约在9世纪时兴建,现已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列为世界遗产。两者都位于日惹市附近的默拉皮火山山坡上。
与此同时,在东爪哇省满者伯夷王国(公元14至16世纪)首都多乌兰遗迹中,可看到当时的世俗建筑。这个建筑群占地11公里x9公里。建筑群由各种砖砌建筑组成,包含有20米到40米宽的运河、净化池、寺庙和风格特殊的的剖开式大门(Candi bentar,或称为split gate)。[57]这个建筑群目前正被研究以申请成为世界遗产。
传统爪哇建筑的特色是有木柱支撑的阶梯式屋顶。[58] 爪哇传统建筑的另一种共同特征是具有盘朵陂,一种开放式,由数根大柱子支撑的亭子。盘朵陂的柱子和其他部分均可加上丰富的雕刻。这种建筑风格可在日惹苏丹国(哈孟库布沃诺王族和帕库阿拉曼公国宫殿)和梭罗苏丹国(苏南统治者后裔和芒库尼迦蓝王族宫殿)见到。[59]
具有历史的爪哇清真寺有其独特的爪哇风格。这些清真寺都有盘朵陂模式的祈祷大厅。阶梯式屋顶取代典型的伊斯兰教圆顶。这些阶梯式屋顶通常使用瓦片覆盖。[60] 除没圆顶之外,传统的爪哇清真寺也经常未设置宣礼塔。[61] 许多在爪哇岛的清真寺和公共建筑仍采用早期印度教-佛教的剖开式大门。
采用传统爪哇式建筑的清真寺中,一些著名例子有淡目大清真寺、美纳拉·库都斯清真寺和万丹大清真寺。美纳拉·库都斯清真寺也有特殊之处,是寺内有融入印度教风格的石材建筑。
米是爪哇岛的主食,在当地美食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爪哇族心目中,如果过程中没吃到米饭,会认为不算一餐。[62] 这也是爪哇族与以面包为主食的外国人(如欧洲人)和以西米为主食的其他岛屿居民(例如摩鹿加群岛居民)有所区别的原因之一。米做主食也代表进步与繁荣,而木薯和块茎与块根做主食则代表的是贫穷。[63]
爪哇美食因地区而有变化。东爪哇地区的美食偏咸和辣,[63]而中爪哇地区的美食则偏甜。
著名的美食中有一道名为Rujak Cingur,[64] 料理中有腌制的牛唇和鼻,配以蔬菜、虾和当地花生酱和辣椒。这道Rujak Cingur被认为是东爪哇省泗水的传统食物。
古德包饭是日惹特区[65] 和中爪哇省的传统美食,由尚未成熟的菠萝蜜(nangka)与棕榈糖加上椰浆一同熬煮数小时而成。
皮索是一种配以当地花生酱和辣椒的沙拉[66] 。依不同地区(如罗惹和加多加多)而有不同的形式。也可与米饭和虾、鸡蛋和蔬菜搭配,成为Nasi Pecel(皮索饭)。[67]
团盆是种把米饭堆叠呈锥形火山形状的料理,[68] 通常米饭会用姜黄染成黄色。这道料理是爪哇各种场合,如生日、搬家等餐会中所必备。 [69] 传统上,团盆会与炸鸡、煮鸡蛋、蔬菜、山羊肉一起摆在名为besek的竹盘上供人取用。
爪哇有种著名的食物 - 天贝,一种把大豆透过霉菌发酵而成的制品。[70]这种食品是爪哇岛当地人的主要蛋白质来源,对素食主义者而言是良好的肉类替代品。[71]
爪哇族通常没用到家族的姓氏。许多人的名字只有一个字,例如苏卡诺或苏哈托。这类名字来自传统爪哇语,而其中许多是源自梵语。带有前缀Su- 的名字很常见,这个字代表“好”的意思。伊斯兰教普遍之后,许多爪哇族开始采用阿拉伯名字,特别是在受到伊斯兰教影响较大的沿海地区。通常一般百姓会采用只有一字的名字,而贵族阶级则采用两或更多字的名字,但很少有人会用到姓氏。爪哇族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许多人开始使用其他语言(主要是欧洲语言)的名字。信奉基督教者通常会采用洗礼拉丁语名字,后面加上传统爪哇名字。
有些人会采用父名。例如苏哈托总统之后的第一位民选总统阿卜杜拉赫曼·瓦希德(Abdurrahman Wahid) ,其名字中的Wahid来自他父亲(Wahid Hasyim,在苏卡诺总统执政期间担任过印尼宗教事务部部长 )。而Wahid Hasyim名字中的Wahid则来自他父亲(Hasyim Asyari,他是印尼伊斯兰教士联合会的创始人)。
当今大多数爪哇族均信奉逊尼派伊斯兰教,[72] 史上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伊斯兰历475年(公元1082年),如位于格里希克县的法蒂玛·宾蒂·迈蒙女士陵墓上的铭文所显示。[73]:56 然而在满者伯夷时期,伊斯兰教信徒与位于现代亚齐的波腊和苏木都剌国等王国进行贸易或建立朝贡关系,而开始迅速发展。[35]在满者伯夷的都城多乌兰有个托拉亚墓地(Tralaya cemetry),遗留数块穆斯林墓碑,时间可追溯到14世纪(公元1368年及公元1376年)。该地点离开王国宫廷不远,显示当时穆斯林与朝廷的关系密切。[74]:6
有少数爪哇族也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信徒集中在中爪哇省(天主教徒尤其集中在梭罗、马吉冷和日惹市)。当地也有爪哇人成立的教会如爪哇基督教新教教会 (印尼语:Sinode Gereja-gereja Kristen Jawa, 简称GKJ,为加尔文主义及长老宗并存的教会)。
有少数爪哇族信仰佛教和印度教,主要分布在东爪哇省。腾格尔族至今仍信仰爪哇印度教。[75]
喀嘉文有不同的称法,如Kebatinan、Kejawèn、[76]Agama Jawa[77]和Kepercayaan。[78]是根植于爪哇族的传统信仰(泛灵论),再加入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尤其是苏菲主义)的元素而成的综摄。
在印尼的各行业中均有爪哇族从事,尤其是在政府机构和军队之中。
传统上大多数爪哇族均以务农为业。由于爪哇岛拥有肥沃的火山灰土,更助长这种情况。当地最重要的农产品是稻米。 据估计爪哇岛在1997年所生产的稻米占全印尼的55%。[79] 大多数农民的稻田规模甚小,约42%的农民拥有的稻田面积不到0.5公顷。[79]在土壤不够肥沃,或是雨季短的地区,则种植其他主食作物,例如木薯。[80]
爪哇族自古以来擅于航海和贸易。主因是爪哇岛上并未拥有全部所需的商品,而需透过贸易取得。爪哇族商人及水手早在公元一世纪即在印度及中国间的海域频繁活动。[81]公元8世纪,爪哇夏连特拉王国的婆罗浮屠船(双桅帆船)已将水手和移民带到当时西非的加纳帝国和马达加斯加岛,[82]甚至有可能早在公元前500年即有爪哇族就已抵达这些地方。 [83][84]
爪哇族可能在公元10世纪曾前往澳大利亚,并迁移到那里,他们在当地的定居点一直维持到1600年代初。根据哇哈鲁铜板铭文(公元931年)和加拉曼铜板铭文(公元1053年),[85][86]爪哇的马打兰王国和艾尔廊加统治时期的固里班王国(公元1000-1049年)曾经历过长期的繁荣,而需要大量的人力,特别是为运送农作物、打包并将其运送到港口的工作。爪哇曾从津芝(今日桑给巴尔)、Pujut(澳大利亚)和Bondan(巴布亚)输入黑皮肤劳工。[87][88] According to Naerssen, they arrived in Java by trading (bought by merchants) or being taken prisoner during a war and then made slaves.[89]根据荷兰爪哇语金石学学者F.H. van Naerssen 的说法,这些劳工由商人购买,或在战争中被俘,而成为奴隶。[89]根据淡目国王Chiaymasiouro的说法,,一群爪哇族在公元1601年已居住在于名为Luca Antara之地,据信就在澳大利亚。[90]但根据布吉人-葡萄牙人混血作者Eredia的仆人在1610年抵达Luca Antara时,当地似乎已遭遗弃。[91]
10世纪由阿拉伯人撰写的Ajayeb al-Hind(《印度之美》)中记有非洲被来自瓦克瓦克的人入侵之事,[92]:110推测可能是三佛齐的马来族或是马打兰王国的爪哇族,[93]:39这些人在公元945–946年搭乘1,000艘船抵达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海岸,并试图占领甘拜卢(Qanbaloh)的城堡,但以失败告终。发动袭击的原因是因为该地有适合他们国家和中国所需的商品,例如象牙,龟甲,豹皮和龙涎香,还因为他们想掳获班图人(阿拉伯人称为Zeng或Zenj,爪哇语称为僧祗Jenggi)作奴隶,这类人身体健壮,好使唤。[92]:110
在满者伯夷时代,几乎任何亚洲的商品都可在爪哇岛见到。主要是因为满者伯夷运用各式船舶(特别是三桅的帆船幢)做长途航行,进行贸易。[93]:267–293曾陪同郑和下西洋做翻译的马欢在1413年抵达爪哇,他说,在爪哇港口的贸易货物,多于东南亚其他港口,当地的服务也更完善。[93]:241同样也在满者伯夷时代,印尼群岛人对外探索达到非凡的成就。意大利旅行家Ludovico di Varthema (生1470年–卒1517年) 在其著作 《Itinerario de Ludouico de Varthema Bolognese(Ludovico di Varthema游记)》中指出,南爪哇人航行到“极远的南方土地”,直到一岛屿,那里白天只持续四个小时, “比世界上任何一处皆冷”。现代研究推断此处位于塔斯马尼亚岛以南至少900海里(1,666公里)处。[94]:248–251当葡萄牙人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征服马六甲时,从一名爪哇引水人取得一张海图,其中已将美洲部分包括在内。[95]
爪哇与其他南岛民族一样,拥有可靠的导航系统,航行中会利用各种自然标志,并使用非常独特天文学,称为“天文航海的航海术。公元1293年,满者伯夷国王罗登·韦查耶曾献给元朝入侵者一份地图和人口记录,显示当地统治者已将将地图制作作为管理常务。[96]:53欧洲人纪录中的爪哇族海图充满经线与纬线、恒向线,直达路线,让葡萄牙人认为爪哇的海图是1500年代初期世上最优秀者。[94][97]
欧洲殖民者抵达印尼群岛,而将爪哇商船的活动范围缩小。1645年,葡萄牙历史学家迪尤哥·都古托提出爪哇族已经与马达加斯加东海岸进行贸易。[98]马打兰苏丹国的阿芒库拉特一世在17世纪中叶,为防止沿海城市叛乱,而下令摧毁船只并封闭港口,更进一步降低爪哇族的长途航行能力。[99]:79-80到18世纪下半叶,大多数爪哇商船仅作短程航行。[100]:20-21[101]:116-117
爪哇族以能造被中国史籍称为昆仑舶的大船而闻名。早在公元2世纪,这类船舶就已在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海域航行,可搭载多达1,000人,加上运载250至1,000吨货物。[102]:27–28[103]:41[104]:275[105]:262[106]:347
爪哇族所造的另一种大船是幢,最早记录出现在公元9世纪的古爪哇语铭文中。[99]:60虽然幢与昆仑舶的特征可能相似,但幢的船板使用木头销钉组成,可增加载货的能力。爪哇岛有两个主要幢的建造中心:爪哇岛北部沿海,尤其是在兰邦县 - 淡目县(沿穆里亚海峡和井里汶附近;另一中心在婆罗洲南部的马辰及附近的岛屿。[107]:33位于缅甸南部的勃固在16世纪是大型造船港口,造船工作由居住在当地的爪哇族从事。[108]:250
英国医生约翰·克劳福在1856年指出,当时爪哇岛北海岸仍有爪哇造船活动,船厂由欧洲人监管,但工人全是爪哇族。当地在19世纪建造的船舶,最大吨位为50吨,用于内河运输。[109]:95
传统中的铁匠在爪哇族中颇受重视。一些铁匠在打造鐡器时会透过禁食,冥想等方式让器物达到完美的程度。爪哇铁匠打造的器物有多样,如农业用具和文化产品,甘美朗乐器和格里斯剑。[80]工匠把制造格里斯剑的工艺用于大炮制作。制作大炮和枪支需要特殊的专业知识,可能是由同一批人所从事。传说中铁匠的精神力量被转移到火器之上。[110]:384 满者伯夷王国使用火器和大炮来作战,是其特点。满者伯夷王国海军普遍使用青铜造后膛装载火药的回旋炮(当地称为meriam),但是海盗和与满者伯夷王国争战的王国也同样使用。满者伯夷王国覆亡后,熟练的炮匠逃往文莱、苏门答腊岛、马来半岛和菲律宾,导致旋转炮广为流传,特别是在望加锡海峡的商船都配备此种武器,以对抗无所不在的海盗。[111]
格里斯剑是种重要的器物,由大师所打造的被当作传家宝而受到珍藏。剑刃被打造成蛇形,具有多处转折,是种为扩大对手伤害程度而做的设计。
蜡染布料可用来缝制男女服饰,透过不同的图案设计来彰显人们社会地位。蜡染布料也用于礼仪,有些设计专门为新生婴儿或新婚夫妇及其家人带来好运。[113][114]为纺织品做蜡染是爪哇族女性的传统消遣活动,但有些村庄会专门从事这种工作,如北加浪岸、考曼、中爪哇省三宝垄的甘榜区(Kampung )和梭罗市拉维扬街。
爪哇木雕艺术传统上系用于制作具有文化属性的器物,如雕像、(哇扬皮影)偶像和面具。但在房屋装饰和精细装饰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中爪哇省的杰帕拉镇是木雕作坊中心,其中尤以爪哇柚木的制品著称。 [115]
南岛民族在公元一世纪迁徙到马达加斯加,爪哇族可能参与其中。虽然在马达加斯加的移民文化与婆罗洲(加里曼丹)的马安亚人关系最为密切,但马达加斯加语有部分源自爪哇语借词。[116] 马安人(或其他与马安人有密切相关的加里曼丹原住民)可能被他们的爪哇主人带到当地作为劳工和奴隶,这些船队大约在公元50年-500年间抵达马达加斯加。[117][118][119]:114–115
自爪哇岛建立印度教王国后,爪哇族商人开始迁移到印尼群岛许多地方定居。[32]:24715世纪后期,随着满者伯夷王国覆亡,以及爪哇北部海岸穆斯林公国的兴起,许多满者伯夷贵族,工匠和朝臣被迫移居到巴厘岛,[33] 这些人为巴厘岛的精致文化提供不少贡献。有一些拒绝皈依伊斯兰教的人撤退到今日布罗莫·滕格尔·塞梅鲁国家公园附近,保留既有信仰,这些人称为腾格尔族。
爪哇族也早在马来亚半岛出现。[120] 马六甲在伊斯兰教传入爪哇岛的过程占有重要地位,当时的教士即从马六甲出发,前往爪哇北部的海港。[35]荷兰殖民时期发生爪哇族向马来亚半岛大规模迁移,主要是从中爪哇省迁往到英属马来亚。从1880年到1930年间,也从爪哇其他地区,以及将位于苏门答腊岛的爪哇族做第二次迁移到马来亚半岛。这些移民是为远离当时的荷兰殖民政府,寻求新生活。如今这些人分散到整个马来西亚半岛,主要集中区为柔佛州、霹雳州和雪兰莪州,以及吉隆坡等城市。
爪哇族也参与香料贸易,而出现在摩鹿加群岛。爪哇岛经历伊斯兰化后,他们也在摩鹿加群岛传播伊斯兰教,并约在1484年建立特尔纳特苏丹国。[121] 爪哇商人还将婆罗洲的沿海城市居民转变为信仰伊斯兰教。[122] 因此,位于爪哇岛北部海岸的爪哇族在传播伊斯兰教到印尼群岛东部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VOC势力在17世纪崛起后,发生新的爪哇族移民模式,许多爪哇族遭到流放、奴役或受雇为荷兰帝国在斯里兰卡的殖民地,或在在南非的开普殖民地担任佣兵。这些移民中也包括与VOC发生争执,然后与随从一起遭受流放的爪哇族王公和贵族。这些人,连同布吉人和马来族等,分别被称为斯里兰卡马来人[43]和开普马来人[44]。
荷兰殖民政府统治期间,透过印尼国内移民计划而开始大规模的爪哇族迁徙。当时荷兰人经营的种植园需要许多劳工,而将许多爪哇族安排为合同工,迁移到苏门答腊岛上。他们还将爪哇族送往位于南美洲的苏里南。[123]截至2019年,苏里南人口中约有13.7%具有爪哇族血统。[11]此外,爪哇族也被迁往新喀里多尼亚的种植园,当地为法国殖民地,但由荷兰殖民政府管理。[123]
由荷兰人创建的国内移民计划在印尼独立后仍继续进行。在大雅加达都会区(Jabodetabek)、楠榜省、南苏门答腊省和占碑省均有大量爪哇族人口。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