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团6000系电力动车组(日语:営団6000系電車/えいだん6000けいでんしゃ Eidan 6000-kei densha */?),是东京地下铁(前帝都高速度交通营团)千代田线使用的通勤型电力动车组。于1968年(昭和43年)开始运营,2004年(平成16年)4月营团民营化后,改由东京地下铁接管,2018年10月5日宣布决定退出定期运用,并且同年11月11日举办特别运行活动后除役[1]。
营团6000系电力动车组 | |
---|---|
概览 | |
类型 | 通勤型电力动车组 |
原产国 | 日本 |
制造 | 川崎重工、近畿车辆、汽车制造 日本车辆、东急车辆 |
产量 | 36编成353辆 |
制造年份 | 1968年 - 1990年 |
退出运营 | 2018年 |
主要用户 | 帝都高速度交通营团→东京地下铁 |
运营线路 | 千代田线 |
技术数据 | |
列车编组 | 10辆编成 |
车辆长度 | 20,000mm |
车体宽度 | 2,800mm |
车体高度 | 4,135mm |
轨距 | 1,067mm |
车体材质 | 铝合金 |
乘降门 | 单侧4门 |
车辆定员 | 先头车136(座位48)人 中间车144(座位54)人 |
设计最高速度 | 100km/h |
起动加速度 | 3.3 km/h/s |
常用减速度 | 3.7 km/h/s |
紧急减速度 | 4.7 km/h/s |
受流制式 | 直流1,500V |
电动机功率 | 145 kW |
传动比 | 98:15 (6.53) |
控制装置 | 电机子斩波控制 |
驱动装置 | WN驱动方式 |
安全防护系统 | 新CS-ATC(ATC-10)、OM-ATS |
其它事项 | |
备注 |
概要
本型车采用20米级4门铝合金制车体,车辆系统积极采用当时最新技术制造的设备,例如:再生制动、 电机子斩波控制...等。设计使用年限可使用40年以上,另外因采用新技术生产,因此车辆重量轻、维修成本低以及不必去除铁锈。从1968年(昭和43年)至1990年(平成2年)量产车以及试造车一共生产了36个编组,共353辆[2]。
1971年3月20日,千代田线大手町站至霞关站延伸段开业,成为日本的第一款商业运营一开始就带有再生制制动的电机子斩波器控制车辆[3]。1970年以前阪神电气铁道的7001、7101型虽然是第一款采用电机子斩波控制的车,但是没有再生制动设计的的车辆[4][5]。
6000系斩波器控制和机身样式,成为有乐町线7000系和半藏门线的8000系的蓝图[6]。
因车龄逐渐老迈,本型车于2018年(平成30年)10月5日结束了定期正班车的运用[2]。最后仅存的第02编成以及30编成,于同年的11月11日由绫濑站至霞关站间一往返的告别活动后正式除役[7]。
编成
1次试作车制作完成时,曾配属于东西线,以下是当时的车号。
1次试作车更改编号后,转属千代田线,以下是现今的车号。
←绫瀬方向 北绫瀬 方向→
| |||
号车 | 1 | 2 | 3 |
车辆编号 | 6000-1 (CM1) |
6000-2 (M2) |
6000-3 (CM3) |
2次试作车制作完成时,曾配属于东西线,以下是当时的车号。
2012年上半年10辆编成化以后的编成方式如下。
←代代木上原 方向 绫瀬・取手 方向→
| ||||||||||
号车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型式 | 6101 (CM1) |
6201 (M2) |
6301 (M1) |
6401 (M2) |
6501 (Tc) |
6601 (Tc') |
6701 (T1) |
6801 (T2) |
6901 (M1) |
6001(2代) (CM2) |
原本没有列车重组计划,但是在2012年7月进行时进行改组,因此又恢复了运用。
直到2018年11月11日一般旅客商业运营结束前,该组织的组成如下。
←代代木上原 方向 绫瀬・取手 方向→
| ||||||||||
号车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型式 | 6101 (CM1) |
6201 (M2) |
6701 (T1) |
6601 (Tc') |
6301 (M1) |
6401 (M2) |
6501 (Tc) |
6801 (T2) |
6901 (M1) |
6001(2代) (CM2) |
量产车(第二编成以后)的编成方式,基本上如下。
- 为了方便车库内调度,因此6500型及6600型设有驾驶台。
- 在01-22、24、28-32编成中,6200型和6900型车箱中有轮椅空间。
- 4次车以后更新了6000型的控制装置,改为6900型 (M1) - 6000型 (CT2)
最后进行的编成型式变更,修改后的编组编成方式如下[8][注 4]。 另外,在改变轮椅空间配置中,6300型新安装了轮椅空间。
←本厚木、 唐木田、代代木上原 方向 绫瀬、取手 方向→
| ||||||||||
号车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型式 | 6100型 (CT1) |
6300型 (M1) |
6400型 (M2) |
6500型 (Tc) |
6700型 (M1) |
6800型 (M2) |
6600型 (Tc') |
6200型 (T2) |
6900型 (M1) |
6000型[注 5] (CM2) |
←本厚木、唐木田、代代木上原方向 绫瀬、取手方向→
| ||||||||||
号车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车辆编号 | ||||||||||
6101 | 6201 | 6301 | 6401 | 6501 | 6601 | 6701 | 6801 | 6901 | 6001 | |
6102 | 6202 | 6302 | 6402 | 6502 | 6602 | 6702 | 6802 | 6902 | 60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13 | 6213 | 6313 | 6413 | 6513 | 6613 | 6713 | 6813 | 6913 | 6013 | |
6114 | 6214 | 6314 | 6414 | 6514 | 6614 | 6714 | 6814 | 6914 | 601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19 | 6219 | 6319 | 6419 | 6519 | 6619 | 6719 | 6819 | 6919 | 6019 | |
6120 | 6220 | 6320 | 6420 | 6520 | 6620 | 6720 | 6820 | 6920 | 6020 | |
6121 | 6221 | 6321 | 6421 | 6521 | 6621 | 6721 | 6821 | 6921 | 6021 | |
6122 | 6222 | 6322 | 6422 | 6522 | 6622 | 6722 | 6822 | 6922 | 60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28 | 6228 | 6328 | 6428 | 6528 | 6628 | 6728 | 6828 | 6928 | 6028 | |
6129 | 6229 | 6329 | 6429 | 6529 | 6629 | 6729 | 6829 | 6929 | 602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32 | 6232 | 6332 | 6432 | 6532 | 6632 | 6732 | 6832 | 6932 | 6032 | |
6133 | 6233 | 6333 | 6433 | 6533 | 6633 | 6733 | 6833 | 6933 | 6033 | |
6134 | 6234 | 6334 | 6434 | 6534 | 6634 | 6734 | 6834 | 6934 | 6034 | |
6135 | 6235 | 6335 | 6435 | 6535 | 6635 | 6735 | 6835 | 6935 | 6035 |
- ■:2次试作车 - 第01编成的6101-6201-6301-6401-6901-6001
- ■:1次量产车 - 第01编成的6501-6601-6701-6801和第02 - 13编成
- ■:2次量产车 - 第14 - 19编成
- ■:3次量产车 - 第20・21编成
- ■:4次量产车 - 第22 - 28编成
- ■:5次量产车 - 第29 - 32编成
- ■:6次量产车 - 第33・34编成
- ■:7次量产车 - 第35编成
- 以下相同。
仅显示已重新排列的编组后的编成。
←本厚木、唐木田、代代木上原方向 绫瀬、取手方向→
| ||||||||||
号车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车辆编号 | ||||||||||
6101 | 6201 | 6701 | 6601 | 6301 | 6401 | 6501 | 6801 | 6901 | 6001 | |
6102 | 6302 | 6402 | 6502 | 6702 | 6802 | 6602 | 6202 | 6902 | 6002 | |
6104 | 6304 | 6404 | 6504 | 6704 | 6804 | 6604 | 6204 | 6904 | 6004 | |
6108 | 6308 | 6408 | 6508 | 6708 | 6808 | 6608 | 6208 | 6908 | 6008 | |
6109 | 6309 | 6409 | 6509 | 6709 | 6809 | 6609 | 6209 | 6909 | 6009 | |
6114 | 6314 | 6414 | 6514 | 6714 | 6814 | 6614 | 6214 | 6914 | 6014 | |
6116 | 6316 | 6416 | 6516 | 6716 | 6816 | 6616 | 6216 | 6916 | 601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119 | 6319 | 6419 | 6519 | 6719 | 6819 | 6619 | 6219 | 6919 | 6019 | |
6120 | 6320 | 6420 | 6520 | 6720 | 6820 | 6620 | 6220 | 6920 | 6020 | |
6121 | 6321 | 6421 | 6521 | 6721 | 6821 | 6621 | 6221 | 6921 | 6021 | |
6134 | 6334 | 6434 | 6534 | 6734 | 6834 | 6634 | 6234 | 6934 | 6034 |
车辆概述
乘务员室配色为绿色,驾驶室仪表板为藏青色。主控制器是旋转两手柄型。除北绫瀬支线用的车没设置驾驶失知保护系统外,其余车辆皆有设置此系统。
驾驶室左右两侧皆有设置乘务员门,驾驶座后方设有ATC控制箱,从乘员室门的窗户上室看不到驾驶员座椅。 但是,从第22编成开始,在驾驶座椅的后部安装了一个小窗(车掌监视窗)。
最初的主要原型在乘员室隔断的中央有一个小窗口,但后来在设备更新时被填满。 如上所述,在第二个原型之后,由于设备的增加,被废除了窗户设计。
-
3次量产车的乘务员室隔板
(图中刚好乘务员室的窗户有打开) -
4次量产车的乘务员室隔板
驾驶室后面安装了一个小监视窗 -
驾驶台(5次量产车 6030号车)
1968年(昭和43年)4月,世界首款 斩波控制车问世,编组为3辆编成的铝合金制车,由汽车制造生产[5]。
最初车号为6001、6002和6003号的列车,6001号使用三菱电机的斩波器,6002号使用多段式电阻控制,6003号使用日立制作所的斩波器,每个控制设备可以控制八台95kW的主电动机,并且进行了斩波器和电阻控制的比较调试。
采用当时新型再生制动器的电指令式空气制动作为制动装置。另外,6003采用了垂直轴型单手柄式主控制器,当时在日本很少见。
驾驶台前方设有大片挡风玻璃,上缘设有行先显示器以及车次显示器。为了确保驾驶员的安全视野,因此将紧急逃生门靠左边设置,并且增加了驾驶室的空间。这种设计方式是由日本车辆研发,此种设计也影响了后续行使于地下的铁车辆的设计。
在制造初期,在车身的下摆安装了用于抑制噪音的车裙,后来由于在维护过程中有必需装上和拆下,因此为了养护方便,拆除防噪音的侧车裙,仅保留了前车裙(排障器),但最终也将其拆除。
虽然有人说这种设计受到旧金山湾区BART运行的影响,但实际上BART的车辆设计及其外型是在1960年代中期于1972年公开之前。 据透露,当时的BART受日本车辆设计师栗原康宏的影响很大[9]。
本型量产车考虑会与日本国有铁道(现JR东日本)常磐缓行线以及小田急的小田原线实行跨线路运行,因此车体规格采用20米级单侧4门车。于千代田线开业以前,主要配属东西线的深川车厂。
车内的饰板颜色为两侧为深米色,天花板为浅灰色,地板为棕色。座椅的绒布颜色为红色,整体采用暖色调。为作为新型电车设计标竿,座椅旁边的隔板已从钢管更改为带有木纹的饰板。
连结断面的贯通门是较大无门,可以直接与其他车厢相通,并且设有大型连通风挡。再当时贯通风挡皆采用圆弧皮革作为风挡,这次是日本首次采用三角形的设计。
为了减轻车辆的重量,侧车窗设计有上层下降和下层上升式两种,用以减小开口尺寸,并且缩小乘降门窗。乘降门中间使用厚实的H橡胶支撑。
刚完工时,配属于东西线的深川车厂,且仅行驶于地下化区间。东阳町站 ~ 西船桥站 延伸线开通之后,于延伸线上进行性能调试。1970年(昭和45年)回送至绫瀬车厂,此时,安装了CS-ATC,移除了两个用于调试的斩波器控制设备,保留了电阻控制,并且将无动力中部车厢动车比改为2M1T形式。 由于车号与量产车重叠,因此将其更改为6000-1 ~ 6000-3的车号。
之后,在1973年3月(昭和48年)3月为了调试有乐町线7000系所需要的机电设备,因此将机电设备改为AVF斩波控制行调试,1978年(昭和53年)11月为了调试VVVF控制,因此改成VVVF控制器,主电动机也改成130kW三相交流鼠笼式电动机。1979年(昭和54年)12月北绫瀬支线开业,运行运用改为北绫瀬站 - 绫瀬站行驶。1994年(平成6年)进行冷气化改造。2002年(平成14年)驾驶台设备更新[10]。
在外观上,取消了车裙设计,一开始,就像第一次车一样[11],车体构造大量采用铝挤型制造,以减轻车体重量,并且在制造车身时考虑到设备安装的便利性,因此内部留有安装空间,因此车辆结构的重量已从原型车的5.0吨减轻到4.3吨。
一开始使用手动幕式型先,列车车侧无设置列车型先,为了能与小田急跨线路运行,因此列车车头行先改成全自动LED,列车车侧也加装了LED显示器,列车车内地板改成了灰色在该车辆中,座椅靠背的倾斜机构安装在车墙上。 乘降门玻璃的尺寸没有改变,但是由于金属固定,因此变得更加干净。与第一辆原型车不同的地方有,出厂时已经安装了电风扇以及电热暖气机[10]。
1970年(昭和45年)秋季进行了量产化改造,由汽车制造进行改造,安装了与常磐缓行线跨线路运行的CS-ATC、列车无线电系统以及控制装置等上安装了弱磁电路,1971年(昭和46年)2月转移到了千代田线,并且编组增加了四辆无动力中部车厢,并且编好改成了6101编成。
之后,在1972年12月(昭和47年)改装了6辆无动力中部车厢的转向架,由FS-368C型改成了FS-378型。
由于生产批次不同,驾驶台车式动车,床下设备较长,并且车辆净空超出了小田急线的车辆净空,另外也未安装小田急线的安全保安装置,因此此编组无法驶入小田急线。
1994年(平成6年)9月进行了冷气化改造,是本系列所有列车最晚安装空调系统的编成。1999年(平成11年)1月进行了车体更新、内装更新以及主控制器更换成VVVF控制。车身下摆多了一个缺口。
1971年(昭和46年)是千代田线最新型了列车,千代田线大手町站~霞关车站开业,制造了第02 - 13编成,1972年(昭和47年)代代木公园站的延伸线开业,第14 - 19编成开始投入运用,1次量产车一共有5间车辆制造公司合制,2次量产车除汽车制造以外一共有4间公司制造。1972年(昭和47年)荣获铁道之友会的桂冠奖,本型车采用与一次车和二次车相同的设计,在当时是一种新颖的风格。 由于下摆形状的变化和规格的修改,车体重减轻到了4.1吨。
车内的配色设计与第二辆原型车等相同。另外,行李架是金属丝网类型,并且侧窗窗帘是灰色的。座椅与试作车相同的红色,没贯通门的墙面是木纹,有贯通门的墙面是米色。侧车窗是使用2段上下窗。改善车内照明亮度,中间车5号车和6号车设有驾驶台,并且设有大横截面的直通通道。
制动系统采用较好控制的电器指令控制,转向架使用FS378型,并且使用踏面制动刹车。
补机M2车电动机(MG),空气压缩机(CP)是往复式C-2000M型。
1次量产车中第09编成和第11编成进行两相双斩波器方法实验,是本型车最早引入这种控制方式,第09编成是1970年10月5日(昭和45年)改造,第11编成则是同年10月11日改造[12]。然后,在千代田线和常磐线进行了各种调试之后,根据该调试结果,从第10编成之后采用两相双斩波器控制[13]。1970年10月下旬(昭和45年)到1971年2月下旬(昭和46年)进行了其他编成改造。[14]。
1978年(昭和53年)代代木上原站开始延驶至小田急线,因此生产了第20及21编成。
从一出厂就配有与小田急跨线路运行的保安系统(OM-ATS以及列车无线电系统)。另外包含列车行先显示器、通过信号、挡风玻璃除霜机,以及紧急逃生门。乘务员室乘降门改成较,矮的乘降门部分车厢与车厢间的贯通门改成了设有玻璃拉门。
至于控制装置,晶闸管已从1300V规格更改为2500V规格的大负荷零件,并且针对转向架进行了部分修改,由川崎重工以及日本车辆进行制造。
6920号车以及6911号车于1977年(昭和52年) 将斩波控制器改装氟利昂沸腾冷却系统,进行了与传统强制扇热风扇与新型散热方式进行效果调试,调试效果相当良好,因此于半藏门线的8000系中正式采用此系统,此系统因此一直使用至更新控制设备企划才移除。
1981年(昭和56年)以后制造的4次车(第22 - 28编成),最初为了取代5000系10辆编成5组列,将5000系转到东西线行使,以提高千代田线的运输能力[15]。
采用半藏门线的8000系设计,并且出厂时已完成安装车内空调系统[15]。车顶装设是分散式空调,并且设有冷气风道,风道内还设有空气清净鼓风机[15]。列车侧面行先指示器稍大(尺寸与8000系相同)[15]。
侧窗已从传统的两段式窗变为尺寸增大的单个下降窗,并且窗框变得更薄,在这部分大大的改变了当时列车侧面的印象。座椅以长条椅设计,并且车厢与车厢间设有贯通门[15]。座椅与乘降门间的挡风板改不与地面接触,并且大大改变了外型,提升现代感。车内照明也重白炽灯改成日光灯管[15]。列车设有自动广播系统,于前后两辆线头车可以调整音量,让乘客可以听的更清楚广播内容[15]。
控制装置的元件是反向传导晶闸管,但是为了降低散热噪音,已将冷却方法从强制散热系统改为氟利昂沸腾冷却方法[15]。转向架改成转弯曲线更佳的FS-378B型,空气压缩机(CP)是采用与8000系相同的低噪音C-2000L型[15]。
1984年(昭和59年)到1985年(昭和60年)生产的编成是第5次量产车,生产第29 - 32编成。
由4个公司制造, 主要用于增加千代田线的运输量[16]。更改了车顶曲线并将车内的天花板高度提高了45mm,车内颜色重新规划,车内部分饰板以及乘降门边的挡风板换成绿色[16]。乘客乘降门门窗变大,座椅绒布改成绿色,设计大致与同时期制造银座线的01系相同[16]。
为了增加驾驶员的驾驶视野,因此将挡风玻璃扩大[16]。列车自动广播系统更新了音量大小可以更精细调整音量,不会与4次车一样出现爆音,音量控制与4次车相同,仅前后两辆先头车可进行控制。另外,先头车的车头灯、车尾灯、行先显示器以及车侧灯皆改为LED灯[16](其他次车车灯也同时改成LED灯)。
空压机改为线采用与01系相同的低噪音C-2000LA型。
1988年(昭和63年)生产的编组为6次量产车(第33、34编成)[17],是第一款出厂时就有装设全车空调的列车[18],输出功率为48.9kW (42,000kcal/h) ,外型为正方形,并安装了两个DC-DC转换器(130kW)作为空调电源。车辆规格大致与5次车相同,仅些微更改,车厢地板改为双色,饰板颜色改为较浅的颜色,窗户改成由车外支撑。灭火器放置位置从原先挂与墙上改成设有专用储放箱,驾驶室内的指示灯改成LED,并安装了防雪制动系统(在1985年内所有车辆上均安装了防雪制动系统),并取消了安装在6100型上的受电弓。由近畿车辆制造。
1990年(平成2年)9月最后购入的增备车,第35编成,东急车辆制造[17]。
主控制设备采用与其他车辆更新一样的VVVF-GTO,由于车辆冷气化的趋势[18],但又必须减少车体重量,因此取消了2M车的GM电源供应器设计,另外,主电动机功率提升到155kW,直流转换器提升至170kW。
外观方面,早期涂装是利用烤漆的方式上色,为简化流程改成贴附式,列车行先已从绿色背底更改为深蓝色罗马拼音子。列车内部,饰板改采用较光滑的材质,其余配色与6次车一样。驾驶室新增车辆故障检视系统,以方便检视车辆状况。
从一出厂就配有外部扬声器,开关门警铃和自动广播系统。 这与同时完成的8000系的第10编成以及前一年完成的7000系的第33、34编成相同,仅列车侧面公司社徽的位置有些微不一样。
编成型式变更工程
从2007年起,考虑编组型式以及平衡车辆性能,对于6M6T的列车变更如下[8]。
至于制动系统,VVVF变频器控制车(于第02、04、08、09、14、16-21编成实施)已重新安装接收器,为了统一控制制动,因此采用了延迟控制,斩波控制车(于第34变成实施)同样采用统一控制,因为控制装置无法更换。
编组特征
广播系统与列车行先
运用
废车
其他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注译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