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致使糖代谢发生紊乱的一种内分泌疾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糖尿病(拉丁语:diabetes mellitus,缩写为DM,简称diabetes)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它的特征是患者的血糖长期高于标准值[6]。高血糖会造成俗称“三多一少”的症状:多食、多饮、多尿及体重下降。对于第1型糖尿病,其症状会在一个星期至一个月期间出现,而对于第2型糖尿病则较后出现。不论是哪一种糖尿病,如果不进行治疗,可能会引发许多并发症[2]。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酸血症与高渗透压高血糖非酮酸性昏迷;严重的长期并发症则包括心血管疾病、中风、慢性肾脏病、糖尿病足、以及视网膜病变等;其中糖尿病和心衰竭、慢性肾脏病有着较紧密的共病关系。
![]() |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5年5月8日) |
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 |
---|---|
![]() | |
世界糖尿病日代表符号“蓝圈”(Universal blue circle symbol for diabetes.)[1] | |
读音 | |
症状 | 频尿、容易口渴、容易饥饿[2] |
并发症 | 心血管疾病、高渗透压高血糖非酮酸性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风、慢性肾脏病、足部溃疡[2][3] |
类型 | 葡萄糖代谢疾病[*]、荷尔蒙失调、autoimmune disease of endocrine system[*] |
风险因素 | 孕期吸烟[*] |
诊断方法 | 高血糖[2] |
治疗 | 健康饮食、运动[2] |
药物 | 胰岛素、二甲双胍[2][4] |
患病率 | 4.25 亿 (8.8%)[5] |
死亡数 | 每年约 320–500 万[5] |
分类和外部资源 | |
医学专科 | 内分泌学 |
ICD-9-CM | 250 |
MedlinePlus | 001214 |
eMedicine | 117739、117853 |
Orphanet | 101952 |
一般病征有视力模糊、头痛、肌肉无力、伤口愈合缓慢及皮肤搔痒。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酸血症与高渗透压高血糖非酮酸性昏迷[7];严重的长期并发症则包括心血管疾病、中风、慢性肾脏病、糖尿病足、以及视网膜病变等[2]。糖尿病有两个主要成因:胰脏无法生产足够的胰岛素,或者是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8]。全世界糖尿病患人数,1997年为1亿2,400 万人,2014年全球估计有4.22亿成人患有糖尿病[9];根据中华民国卫生福利部资料显示,台湾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盛行率为11.1%,预估全台约有218.6万人罹患糖尿病,且于2021年台湾10大死因统计中,糖尿病位居第5位,每年有近万人因糖尿病死亡。[10]
由于糖尿病患人数快速增加及其并发症,造成财务负担、生活品质下降,因此联合国将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联合国世界糖尿病日”。
由于身体无法生产足够的胰岛素或根本无法生产胰岛素,病理上也被叫做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英语: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DDM)或是青少年糖尿病(因属于先天性疾病,大多数是在婴儿时期至青少年期间发病,故名),病因目前不明[2]。1型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完全不同,属于自体免疫性疾病,可能是基因或由于自体免疫系统破坏产生胰岛素的胰腺胰岛β细胞引起的,因此患者必须注射胰岛素治疗,目前世界上对此病没有治愈方法。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于2009年发布的数据,全世界目前约有3000万1型糖尿病患者[11]。目前人类还无法治愈1型糖尿病,但还是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使绝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过上正常的生活,保证他们和其他人有同等的生活品质和寿命。糖尿病的综合防治必须以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改变、心态调整为前提;以饮食、运动、药物等综合治疗手段为原则;同时,必须调动患者本人和家属的合作方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成人隐匿迟发性自体免疫糖尿病为成年期诊断的1型糖尿病。
始于胰岛素阻抗作用异常(细胞对于胰岛素的反应不正常、不灵敏)[2]或细胞对胰岛素没有反应,而本身胰脏并没有任何病理问题。随着病情进展胰岛素的分泌亦可能渐渐变得不足[12]。这个类型过去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英语:non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NIDDM)或成人型糖尿病,病因是体重过重或缺乏运动[2],根据一些研究,肥胖为胰岛素阻抗的主因之一,因此肥胖可说是第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子[13]。研究显示,饮食和生活型态改变,可减轻体重,并降低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风险[14]。另据最新研究显示其与身体长期发炎反应有关,因为有7-8成病患根本不胖[15]。2型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特征为高血糖,主要由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相对缺乏引起。1型糖尿病与其为之不同的是,1型糖尿病患者身体因为胰脏里的胰岛细胞已经损坏,所以完全丧失了生产胰岛素的功能。 [8]而2型糖尿病是由于进食大量精致饮食及高反式脂肪的食物等原因。 糖尿病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文明病之一,潜在病人数量不断攀升,并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2型糖尿病的典型病征为多尿症、多渴症以及多食症。 2型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患者中的90%左右,其余10%主要为1型糖尿病与妊娠糖尿病,因此后者可能被误诊。因遗传因素而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中,一般认为引发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肥胖症。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也是常见的糖尿病种类,它指过去没有糖尿病病史,但在怀孕期间血糖高于正常值的孕妇[2],是周产期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此病可能导致胎儿发育畸形、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低血糖、巨婴症以及难产或者死产等并发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最新的诊断标准:
孕妇于妊娠24-28周时,进行75克口服葡萄糖量(口服)试验,分别测量空腹、餐后1小时、2小时血糖浓度,若
符合其中的任意一项,即可确诊妊娠糖尿病。
一些糖尿病导因有别于第1型,第2型和妊娠糖尿病,这包括:
糖尿病的并发症主要表现在全身微循环的障碍,可以发生在心脏血管、脑血管、眼的视网膜、四肢周边血管及肾脏,也可引起神经病变等,常见并发症如下: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俗称“糖尿眼”,长期的高血糖环境会损伤视网膜血管的内皮,引起一系列的眼底病变,如微血管瘤、硬性渗出、棉絮斑、新生血管、玻璃体增殖甚至视网膜脱离。一般糖尿病出现十年以上的病人开始出现眼底病变,但如果血糖控制差,或者是第1型糖尿病的患者则可能更早出现眼底病变,故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到眼科检查眼底。
2.糖尿病肾病:俗称“糖尿肾”,可分成五个阶段,最终可能引致肾衰竭。糖尿病患者患上肾病的机会比非糖尿病人士高出许多,当中约一半二型糖尿病患者受到影响。在晚期时,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代偿性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耐糖量降低,因此更容易引起糖尿病,相反的糖尿病也容易导致慢性肾脏疾病[16] ,更可能会导致肾衰竭,患者必须接受透析治疗或肾脏移植。肾功能下降除了和患者的寿命较平均寿命为短有关外,亦会增加其他和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例如低血糖和心血管疾病。 肾脏病初期几乎没有症状,仅能仰赖民众高度的警觉,及时的验血验尿检验 [17] ,若曾服用可能影响肾功能之药物,并留意到排尿发生变化,或有肾脏病家族史与高血压病史,建议与专业医师会诊安排后续诊断流程。 [17]
3.糖尿病周边神经病变:俗称“DPN”,因长期代谢失调血管系统功能影响,引起神经系统病变。常见:下肢、手臂、手指出现剧烈疼痛刺痛、烧灼、麻木感,持续性异感痛,会影响生活品质,睡眠、情绪(焦虑、忧郁)。晚期后遗症包含足部溃疡、夏科氏神经性关节病变、甚至截肢。共病症包含:忧郁、自律神经病变、认知功能障碍、周边动脉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4.糖尿病足:俗称“糖尿脚”,初期只是脚部伤口难于愈合,若处理不当可引致截肢。
5.心血管疾病,俗称“糖尿心”,过高的血糖水平会持续影响患者的心血管健康。也有可能引发心脏衰竭,心衰竭又称为郁血性心衰竭,俗称心脏无力,是指心脏功能受损,心脏无法打出足够的血液量,无法满足身体及组织代谢的需求,而产生一连串的症状。糖尿病患者即使没有心脏异常,仍属于 A 阶段的心衰竭,血糖控制越差,心衰竭发生率越高。[18]
心脏衰竭依疾病严重程度分成ABCD四个阶段:
心脏衰竭常见症状有食欲下降、水肿、呼吸困难、心律不整、端坐呼吸(平躺时会感到呼吸困难)、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咳嗽、脑部缺氧等,[18]研究指出97%的心脏衰竭病人至少有1个身体症状,而91%则有多种症状;[18] 其中又以呼吸困难、疲惫及水肿最为常见。[19]
诊断可借由胸部X光、心脏超声波或核子医学检查得知心脏是否有扩大可能,而心电图也可查见合并心律不整,如心房振颤或心肌缺氧的变化。
多项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一般人高出二至四倍,更有约四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血管疾病。因此,医学界近年提倡在“控糖”之余,同时必须重视患者的心血管健康。
6.骨质疏松症:因骨质密度下降而令骨折风险提高的疾病。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症息息相关,属第1型糖尿病的骨折风险更为严重,因第1型糖尿病患者其较低的骨质密度、低骨代谢、骨骼微细结构脆弱等相关并发症影响下,有较高骨折风险;尽管第2型糖尿病患者因为体重较重而有较高的骨质密度[20] ,但研究显示第2型糖尿病患者相较一般人却有高达三倍的骨折风险,其中以髋部骨折为最大宗[21] 。
骨质疏松症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仅有轻微的早期症状,例如:下背疼痛、颈椎疼痛、身高变矮、弯腰驼背等须留心发现,患者往往是在造成骨折或骨裂后,才惊觉罹病,[22]目前可透过骨质密度检查、超声波骨密度测量仪进行检测。
7.牙周病:为牙齿周围组织的发炎疾病,若牙周病控制不佳,将影响病人的血糖控制,且会提高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相对的,若糖尿病人血糖控制不佳,罹患牙周病的风险与后续缺牙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因此牙周病与糖尿病为双向互相影响的关系。[23]
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方式包括维持均衡饮食、定期运动、戒烟、维持理想体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压控制与脚部护理也是十分重要的。第1型糖尿病必须注射胰岛素以控制血糖[2];而第2型糖尿病则可以使用口服药控制血糖,若有需要也可以搭配胰岛素注射[24]。糖尿病用的部分口服药与胰岛素可能会造成低血糖[25]。对同时患有肥胖症的第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减肥手术是有效的治疗[26]。对于妊娠糖尿病的患者来说,血糖通常会在生产后恢复正常[27]。
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的报告指出全世界有4.22亿人患有糖尿病,2012年估计有150万人死于高血糖所引起的后果。[9]2012年,糖尿病患中超过80%的死亡病例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28]。 2013年,全球共有三亿八千二百万名糖尿病患者,其中有90%是第2型糖尿病[29][30]。在成年人口中患有糖尿病的比例已达8.5%[9],性别比例则大致相等[31],预期到2035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将增加至五亿九千二百万名[32]。 2012-2013年间,每年糖尿病了造成一千五百万至五千一百万人死亡,在死因中排名第八[33]。一般而言,罹患糖尿病会使死亡风险加倍[2]。 2013年全球因糖尿病所导致的耗费估计达五千四百八十亿美元[33],2012年单在美国就花费二千四百五十亿美元[34]。另有研究发现,亚洲人(特别是东亚人)更容易患糖尿病,并与以米饭为主食高度相关。 [35][36]
糖尿病自古代就已被发现,糖尿病被最早记载于公元前一千五百年的古埃及[37][38],直到西元二世纪,由希腊医师阿莱泰乌斯(Aretaeus of Cappadocia)命名为“diabetes”,意思是“筛”,因为病人一直口渴与排尿,人体好似筛子[39],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饮一斗小便一斗”,是汉医的类似记载。在中世纪以后在世界各地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但是,直到1900年左右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才被科学实验所证实。1889年,德国科学家约瑟夫·冯·梅林(Joseph von Mering)和俄裔德国科学家奥斯卡·明科夫斯基发现摘除了胰腺的狗出现了糖尿病所有的症状并在不久后死亡。1910年,爱德华·阿尔伯特·沙比-谢弗爵士提出患有糖尿病的病人是因为缺少一种胰腺制造的物质,他建议称这种物质为“insulin”(源自拉丁文“insula”,原意为小岛,中文译为“胰岛素”)。
直到1921年,胰脏在新陈代谢中的内分泌作用以及胰岛素是否真的存在才被进一步的研究所证实。1921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爵士和查尔斯·赫伯特·贝斯特重复了梅林和明科夫斯基的实验,然后,他们进一步证明,可以通过注射健康狗的胰岛提取物使患了糖尿病的狗恢复过来。班廷、贝斯特以及他们的同事,特别是化学家科利普(Collip)在多伦多大学继续从事提纯牛胰岛素的工作。直到1922年,第一位糖尿病患者得到了一种有效的治疗——胰岛素注射疗法。班廷和实验室主任约翰·麦克劳德因此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这在诺贝尔奖历史上是最快的一次,从发现到获奖只有2年的时间。班廷和贝斯特为胰岛素注册了专利但是并没有收取专利许可费或控制商业生产,这使得胰岛素的生产和使用迅速的遍及全世界。
1936年1月哈罗德·珀西瓦尔·希姆斯沃斯爵士发表论文指出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
其他的划时代的发现包括:
2006年12月20日,联大通过第61/225号决议,此后每年的11月14日为联合国糖尿病日。这一天是发现了胰岛素功用的加拿大医学家弗雷德里克·班廷的诞辰。
![]() | 此章节包含过多行话或专业术语,可能需要简化或提出进一步解释。 |
一型糖尿病其特征是胰岛中产生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丢失,导致胰岛素缺乏。这种类型可以进一步分类为免疫介导或病因不明症。大多数1型糖尿病是免疫介导的,其中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攻击导致β细胞和胰岛素的损失。[48] 它导致北美和欧洲大约10%的糖尿病病例。大多数受影响的人在发病时其他方面都很健康,体重也很健康。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通常是正常的,尤其是在早期阶段。尽管由于多发于儿童而被称为“青少年糖尿病”,但现在大多数患有1型糖尿病的人都是成年人。[49]
1型糖尿病部分遗传,具有多个基因,包括某些HLA基因型,已知会影响患糖尿病的风险。在遗传易感人群中,糖尿病的发作可能由一种或多种环境因素触发,[50] 例如病毒感染或饮食。有几种病毒与此有关,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严格的证据支持人类的这一假设。[50][51]
1型糖尿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并且很大一部分是在成年期被诊断出来的。成人隐匿迟发性自体免疫糖尿病(LADA)是成人患1型糖尿病时应用的诊断术语;它比儿童的相同病症起病更慢。鉴于这种差异,一些人使用非官方术语“1.5 型糖尿病”来形容这种情况。患有 LADA 的成年人最初经常被误诊为患有2型糖尿病,这是基于年龄而非病因。[52]
2型糖尿病的特点是胰岛素抗,可能合并胰岛素分泌相对减少。[8] 身体组织对胰岛素的不良反应被认为涉及胰岛素受体。但是,具体缺陷尚不清楚。由于已知缺陷导致的糖尿病病例单独分类。 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占糖尿病的95%。[53] 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在达到2型糖尿病的标准之前就有前驱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和/或葡萄糖耐量受损)的证据。[54]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或药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或减少肝脏葡萄糖产生,可以减缓或逆转前驱糖尿病向显性2型糖尿病的进展。[55]
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生活方式因素和遗传因素造成的。[56] 已知许多生活方式因素对2型糖尿病的发展很重要,包括肥胖病(定义为身体质量指数大于30)、缺乏身体活动,不良饮食,压力,和城市化。[29] 30%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后裔病例、60-80%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后裔病例以及100%的皮马印第安人和太平洋岛民病例与体内脂肪过多有关。[8] 即使那些不肥胖的人也可能有很高的腰肢比。[8]
食糖-加糖饮料等饮食因素与风险增加有关。[57][58] 饮食中脂肪的类型也很重要,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会增加风险,多不饱和和单不脂肪和脂肪酸降低风险。[56] 过量食用白米可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尤其是中国人和日本人。[59] 缺乏身体活动可能会增加某些人患糖尿病的风险。[60]
不良童年经历,包括虐待、忽视和家庭困难,使晚年患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增加 32%。[61]
抗精神疾病药副作用(特别是代谢异常,血液异常和体重增加)。[62]
总的治疗原则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减轻体重,不吸烟及避免二手烟 )来预防及控制糖尿病,并配合药物治疗以达到控制血糖、延缓疾病进展或恶化、延长加药时间,预防并发症的目的。[65]
对于严重的第2型糖尿病且严重肥胖的患者,最近发展了一种胃绕道手术[67],可显著改善其血糖水平。
2015年,台湾中央研究院的3名研究员以花费13年和1000种植物作研究,然后在苦瓜中发现最有效的植物性类胰岛素苦瓜胜肽(Bitter Melon Extract Peptide),随后在临床实验上证实相关副作用与过去的常见口服降糖药物缓和很多。
根据来源和化学结构的不同,胰岛素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人胰岛素如诺和灵系列,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门冬胰岛素30、地特胰岛素注射液。按作用时间的特点可分为: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常见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地特胰岛素。临床试验证明,胰岛素类似物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方面优于人胰岛素。[68]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10年的推荐标准,满足以下任何一条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不过一些标准会认为,如果空腹血糖高于100毫克/分升或糖化血色素大于5.7,就已经算是糖尿病前期,但很有机会透过饮食控制、健康减肥及充足运动来治愈。
有报章曾列出下述情形之一为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指血筛查,指血异常者需到医院进行糖耐量试验。
糖尿病患者常见感染类型:泌尿系感染、肺炎、结核病、胆道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外耳炎和口腔感染。
糖尿病患者可采用血糖仪进行自我检测,准备工具:血糖仪、试纸、采血笔、采血针。方法: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