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城(日语:津城/つじょう Tsu-jō *)是一座位在三重县津市的城,别名安浓津城(あのつじょう)。在江户时代为津藩的藩厅。续日本100名城之一。
历史
津城于织田氏开始侵攻伊势后,由长野氏的养子,也是织田信长同母异父的弟弟织田信包于元龟2年(1571年)筑城,天正5年(1577年)5重天守和小天守落成。同8年(1594年),信包转封至丹波柏原,改由富田信广担任城主。庆长4年(1599年),信广病死,由其儿富田信高负责其位。翌年关原之战爆发,属于东军的信高,遭受西军毛利秀元、长宗我部元亲和九鬼嘉隆共3万大军攻击,最后信高开城投降,剃发离去至高野山。津城虽未被攻陷,但大部分的建筑物已遭受严重的损坏(安浓津城之战)。关原之战结束后,信高回到津城,石高也增加两万石。[1]
庆长13年(1608年),富田氏移封至伊予宇和岛,由伊予今治的藤堂高虎入城。之后为了防备大阪城的丰臣氏,德川家康下令对津城进行大改修。以下是高虎修筑的内容 [2][3][4]:
- 拓宽本丸的北侧和东侧,且增加石垣的高度。
- 在本丸北侧的两端增设丑寅三重橹和戌亥三重橹,并在东南隅架设月见二重橹。
- 在通往本丸之出入口的柱子和门扇上增设铁门。
- 在本丸东西侧新增东之丸和西之丸,且在东、西之丸出口各别设置太鼓橹、伊贺二重橹。另外在西之丸增设玉橹。
- 在二之丸的东南隅内堀设置下台所跟马屋[注 1]。
- 建造围绕本丸、东之丸、西之丸的内堀和围绕二之丸的外堀。
- 在外郭增筑土居和12个橹。
- 关闭两大手门,新建北侧(京口门)、西侧(伊贺口门)、南侧(中岛口门)的城门。
高虎不仅是对城郭整修,也对城下町有所整备。除了在外堀的北、西、南侧配置武家屋敷,东侧配置町屋之外,也增加城下町的防卫机能。在町的东侧挖掘堀川,并在外侧设置寺院作为防御的最前线。町的发展也与高虎息息相关,不仅让伊势参宫街道通过城下町,使两侧并列相邻的宿屋和商店生意繁盛,也对特定的居民群体增设不同的町。例如为了安置跟随高虎从今治迁移过来的人设立伊予町;为了渔民和鱼商设立浜鱼町;在海运业者的居住地设立筑地町等。[5]
明治4年(1871年)因废藩置县而废城,现今仅残存本丸、西之丸和一部分的内堀,且本丸被整备成洋式公园,西之丸变为和式公园。昭和33年(1958年),兴建三重模拟隅橹。
平成17年(2005年),被列为三重县指定史迹[6]。同29年(2017年),被选为续日本100名城(152号)[7]。
构造
根据宝历5年(1755年)的织田氏安浓津城古图,可知当时该城的本丸东边是二之丸(后为东之丸),南边也是二之丸,其西边是局丸,其东边则是三之丸。在三之丸设有门矢仓跟桥,该设施作为大手门。在内堀周围的丸之内,其外侧是外堀,于地头领口跟分部领口设有土桥,该两处为城的两个大手口。本丸西边内堀的西之丸设有织田民部殿屋敷,由织田信包的长男织田信重[注 2]居住。[4]
本丸周围为石垣所围绕,东西侧设有枡形虎口。在本丸的西南隅设有天守阁,其他三隅设有隅橹。天守阁在富田氏曾再建三重天守和二重小天守,但在宽文2年(1662年)因火灾烧毁,之后未再建[1]。在本丸周围本来设有宽80米的水堀,东西两侧设有出丸,现在水堀大部分都已被填埋,只残留本丸的北侧和西侧部分。
二之丸除了设有重臣屋敷外,还有御对面屋敷、评定所、勘定所、加判奉行屋敷等役所,以及式部藏、金藏、武具藏、米藏、御厩等设施。[4]
-
1为本丸,左右两侧是西之丸和东之丸。S为二之丸
-
水堀
城主一覧
注解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