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叶兰(学名:Pandanus amaryllifolius),又名香露兜、香露兜树、斑兰叶(pandan)、香兰叶、香林投、碧血树、芳兰叶,是露兜树科露兜树属热带植物,常作为东南亚料理与糕点制作材料。野生七叶兰较为稀少,其多半为栽培作物。使用时多榨取其绿色汁液,混入面点之中,以增添绿色色泽,亦可用于食物的包装。
起源和分布
七叶兰是栽培作物,只能通过扦插或吸芽繁殖,被认为是在远古时期驯化。野生七叶兰最初的生物学描述来自摩鹿加群岛采集的样本,其中少量雄性花朵暗示七叶兰源自这种样本植物。不过这仍只是推测性结论,因为目前尚未发现其他野生样本。七叶兰在南亚和东南亚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1][2][3]
植物学描述
七叶兰的特有气味源自下部表皮乳突分泌的芳香化合物2-乙酰基吡咯啉[4],人们常把该植物加到白面包、泰国香米、印度香米中增添风味。[5] 七叶兰是常绿植物,地上茎分枝,有气生根。其叶长剑形,长约30厘米,宽约1.5厘米,叶缘偶贝微刺,叶尖刺稍密,叶背面先端有微刺,叶鞘有窄白膜。[6] 七叶兰是不育的,很少开花,一般通过扦插繁殖。[7][8]
应用
七叶兰的味道通常被认为带有甜味花香、麦香和香草味。[9][10] 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当地人常将其称为班兰(pandan)或是香班兰(pandan wangi)。其叶榨出的绿色汁液被广泛用在东南亚各国料理(马来西亚饮食、印尼饮食、泰国饮食、越南饮食等)中,用于调色和增加传统米面蛋糕的香气。常见的添加了七叶兰的食物包括椰丝球、普图糕、斑兰椰丝卷、印尼九层糕、印尼千层糕、斑兰蛋糕、布科班兰色拉、布科班兰蛋糕、越式九层糕,它也常被加到椰子饭里。[11]
在斯里兰卡,人们把七叶兰称做“rampé”,每家每户几乎都有种植。人们把它同咖喱叶一起加到食物里调味。在印度,人们将其称为“安纳布尔纳(annapurna)叶”,奥迪沙邦人在米饭和皮塔中加入七叶兰。在孟加拉国,人们称其为帕劳帕塔(পোলাও পাতা),马尔代夫人把包括七叶兰在内的露兜树属统称为兰巴(ran’baa),把它用在抓饭、印度香饭和甜椰饭里。它可作为印度香米的替代,因为人们可以在无香味的大米中加入七叶兰,以达到香米的效果。在非原产地国家,当地的亚洲超市通常有新鲜或干燥七叶兰出售。[12]
七叶兰叶片有时被加到椰奶或菜肴里,或者与食物捆在一起烹煮,有时也被编织为容器,用于烹饪米饭。例如班兰鸡(泰语: ไก่ห่อใบเตย, ''kai ho bai toei'')就是把鸡块包裹在叶片中煎炸。[13] 七叶兰的叶片也被用于制作甜点或软饮。它也被用在米糕制作中,例如菲律宾的苏曼。[14]
得益于其抗细菌和抗真菌(尤其是霉菌)特性,七叶兰也被用于食品保存。[15]
著名美食作家奈洁拉·劳森曾在2017年预测七叶兰可变得像抹茶和酪梨吐司一样流行。[16] 从2017年起,七叶兰通过网络得到了广泛传播,尤其是在英国。但也有人质疑劳森“发现了”一种“新的”食材的说法,因为七叶兰在东南亚早已广泛使用。[17][18]
人们也可在商店买到瓶装的七叶兰提取物,其中通常含有绿色食用色素。
七叶兰可被用于制作香水,或在传统医学中使用。[19] 七叶兰精华或许可以取代香草萃。[20] 科学研究显示七叶兰有驱赶美洲家蠊的作用。[21]
监管
香露兜叶在中国海南省作为地方特色食品管理,相关标准于2023年5月16日实施;但在中国其它省份不是合法食品。202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某烘焙店因在面包中添加斑斓粉被立案调查。[24]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