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太宗耶律德光(902年11月25日—947年5月15日),大契丹国第二位皇帝(927年12月11日至947年5月15日在位),在位20年。字德谨,契丹名尧骨,《新五代史》写作“耀屈之”、《五代会要》写作“曜屈之”,[2]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次子。947年2月24日,辽太宗耶律德光将国号由“大契丹国”改为“大辽”,成为辽朝首位皇帝。
生平
辽太祖天赞元年(922年),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随同阿保机参与了一系列战争,特别是在南征幽州、西征吐谷浑、回鹘期间,战功卓著。天显元年(926年),又随同太祖灭渤海国,作为前锋攻克渤海都城忽汗城。
天显元年七月二十七日(926年9月6日)辽太祖病逝,述律后称制,忽视太子耶律倍而使耶律德光总揽朝政,为实际上的废长立幼。927年12月11日,耶律德光在述律后的支持下即位。天显六年(930年),割据原渤海国疆域的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耶律德光随后统一了契丹。史载辽太宗曾“置五冶太师,以总四方钱铁”,近代以来中国大陆先后发现了天显通宝、会同通宝等辽代早期铸币。[3]
天显十一年(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称子、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央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叛后唐。耶律德光遂亲率5万骑兵,在晋阳城下击败后唐军,并册立石敬塘为后晋皇帝。其后,更率军南下上党,助石敬塘灭后唐。
割取燕云十六州后,耶律德光采取“汉人汉制”的统治方式,实行南北两面官制度,分治汉人与契丹。又改幽州为南京、云州为西京,将燕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辽进一步南下的基地。
会同四年(944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拒不称臣。耶律德光于是率军南下。会同九年十二月十六日(947年1月10日),耶律德光率军攻入后晋首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灭后晋,后晋出帝石重贵及皇太后奉上降表[4]。
会同十年正月初一(947年1月25日),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仪仗进入东京汴梁,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5]。大同元年二月初一(947年2月24日),耶律德光在东京皇宫下诏将国号“大契丹国”改为“大辽”,改会同十年为大同元年,升镇州为中京[6]。
大同元年四月初一(947年4月24日),因辽人实施的“打草谷”物资掠夺政策而导致中原民众反抗不断,难以继续统治,耶律德光被迫离开东京汴梁,引军北返,在临城县(今河北省临城县)得热疾。四月二十二日(947年5月15日),在栾城县杀胡林(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区西北)病逝[7],辽人将耶律德光的尸体破腹,取出内脏,装入几斗盐,做成木乃伊带回北方,汉人讥之为“帝羓”,即“皇帝的遗体做成的腌肉”之意[8][9][10][11][12]。九月壬子(10月17日),葬于怀陵[13]。
宰辅
家庭
- 皇后萧温
- 宫人萧氏
评价
- 元朝官修正史《辽史》脱脱等的评价是:“太宗甫定多方,远近向化。建国号,备典章,至于厘庶政,阅名实,录囚徒,教耕织,配鳏寡。求直言之士,得郎君海思,即擢宣徽。嘉唐张敬达忠于其君,卒以礼葬。辍游豫而纳三克之清,悯士卒而下休养之令。亲征晋国,重贵面缚。斯可谓威德兼弘,英略间见者矣。入汴之后,无几微之骄,有“三失”之训。《传》称郑伯之善处胜,《书》进《秦誓》之能悔过,太宗盖兼有之,其卓矣乎!”[16]
- 《契丹国志》论曰:太祖之兴,燎灰灼原矣!太宗继之,承祖父遗基,擅遐陬英气,遂登大宝,诞受鸿名。然石郎之消息,乃中原之大祸。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番、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石晋轻以畀之,则关内之地,彼扼其吭,是犹饱虎狼之吻,而欲其不搏且噬,难矣。遂乃控弦鸣镝,径入中原,斩馘华人,肆其穷黩。卷京、洛而无敌,空四海以成墟。谋夫虓将,卒莫敢睨,而神州分裂,强诸侯代起为帝,亦莫之究矣。[17]
参见
注释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