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地语जवाहरलाल नेहरू[1];1889年11月14日—1964年5月27日)是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也是印度在位时间最长的总理,1952年印度第一次大选获胜,连任总理。他是印度独立运动的参与人,主张印度要从大英帝国独立,同时更为人所知的是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

Quick Facts 潘迪特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पंडितजीजवाहरलाल नेहरूPandit Jawaharlal Nehru, 第1任印度总理 ...
潘迪特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पंडितजीजवाहरलाल नेहरू
Pandit Jawaharlal Nehru
Thumb
1947年的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印度 第1任印度总理
任期
1947年8月15日—1964年5月27日
君主乔治六世
(至1950年1月26日)
总统拉金德拉·普拉萨德
萨瓦帕利·拉达克里希南
总督缅甸的蒙巴顿伯爵
查克拉瓦尔蒂·拉贾戈巴拉查理
(至1950年1月26日)
副职萨达尔·瓦拉巴伊·帕特尔
前任职位创立
继任古尔扎里·拉尔·南达(代理)
个人资料
出生(1889-11-14)1889年11月14日
 英属印度西北省英语North-Western Provinces安拉阿巴德
(今印度北方邦
逝世1964年5月27日(1964岁—05—27)(74岁)
 印度新德里
国籍 英属印度 (1889-1947)
 印度 (1947-1964)
政党印度国民大会党
配偶卡玛拉·考勒英语Kamala Nehru
亲属尼赫鲁-甘地家族
儿女英迪拉·甘地
父母莫逖拉尔·尼赫鲁
斯瓦鲁普拉尼·图苏
母校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律师学院英语City Law School
专业律师、作家、政治人物
宗教信仰印度教
获奖 印度国宝勋章(1955年)
签名Thumb
Close

印度于1947年独立,尼赫鲁当选为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尼赫鲁在印度独立运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被甘地信任而得以成为他的继任者。尼赫鲁终其一生都是费边主义的倡导者。作为总理,尼赫鲁在1950年印度宪法颁布后,实施了对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改革计划。尼赫鲁负责监督印度向共和国的过渡,使印度的民主政治和多党制制度化。在外交方面,尼赫鲁在不结盟运动中发挥了领导作用。印度独立后,尼赫鲁一直重视公共部门的表现,使得他的经济政策充满社会主义色彩。尼赫鲁的立场被视为亲近苏联,疏远美国及亲美国家,使其主导的不结盟运动亦被视为相似立场;1956年他对英、法入侵埃及强烈斥责,但对同年苏联入侵匈牙利则不置一词。

尼赫鲁的政治成就,可总结为“创立政教分离的印度”和议会制民主共和国以及“赋予各种姓平等的公民权”。

他提出的政治思想被称为尼赫鲁主义

名字称呼

由于尼赫鲁英文名“Nehru”中的h不发音,似应译作“尼鲁”;然而基于尼赫鲁的国籍与身份,应按照原本印地语发音[ˈneːɦru](h是发音的),故译为“尼赫鲁”。他活跃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舞台上,经常被人称呼为“博学者尼赫鲁”(पंडित Pandit,潘迪特(班智达)在梵语英语等语言中有大博学者的意思),尤其在印度,他更被称呼为“伟大的学者”(पंडित जी Panditji,加上जी ji一词表示尊敬)[2][3]

早年生活

Thumb
1905年的尼赫鲁

尼赫鲁出身于克什米尔的一个富裕的婆罗门家庭,是家中长子,父亲是印度最杰出的律师之一。尼赫鲁将他的童年描述为“受庇护和安逸的童年”。尼赫鲁的名贾瓦哈拉尔(Javāharlāl)是波斯语中“红宝石”的意思,姓尼赫鲁的原因则是因为祖先受蒙兀儿皇帝垂青赐予其祖先居所在运河而搬迁到运河边,因而改名,所以尼赫鲁代表“运河”之意。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从字面上翻译意为运河的红宝石。尼赫鲁的父亲使尼赫鲁在16岁以前由私人家庭教师教育。

青年

尼赫鲁在年轻时成为一位热情的国族主义者[4]第二次布尔战争日俄战争增加了他的这种感情[5]。后来,当尼赫鲁于1905年在哈罗公学接受教育时,他受到了G·M·特里维廉的加里波第著作的影响。尼赫鲁把加里波第视为革命英雄。

教育

Thumb
年轻时的尼赫鲁

1905年尼赫鲁入英国哈罗公学学习,一开始年纪虽大但不懂拉丁语而被编入低年级,但他天资聪颖进步神速,一路升班,1907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虽主修自然学,但因剑桥环境而得以接触更多关于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的研究,后来在1910年获荣誉学位。尼赫鲁在1910年完成学业后,移居伦敦。在此期间,他继续研究了费边社学者的著作。1912年在伦敦内殿法学会取得律师资格,加入英国律师界。

法律实践

1912年8月返回印度后,尼赫鲁成为安拉阿巴德高等法院英语Allahabad_High_Court的辩护律师,并尝试成为大律师。与父亲不同的是,尼赫鲁只对自己的职业有兴趣,而对法律实践并不热衷[5]。他对政治活动的参与将在未来几年逐渐代替他的法律实践[5]

1916年在家庭的包办下,他和一位克什米尔商人的17岁女儿结婚。1917年生下他们的女儿英迪拉·甘地。1924年再育有一个儿子,但该孩子仅存活一个星期便告夭折。

早期政治生涯

第一次世界大战

Thumb
在伦敦的尼赫鲁纪念雕像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受过良好教育的印度人在看到不列颠帝国统治者受到打击并不感到遗憾,而政府中的印度上层阶层站在三国协约的一边。尼赫鲁承认,他对战争充满了困惑。弗兰克·莫拉斯英语Frank_Moraes 写道,“尼赫鲁对法国同情和敬佩”[6]。尼赫鲁反对不列颠政府在印度通过的审查制度[7]

继承甘地

1916年尼赫鲁在国大党年会上第一次遇见甘地。甘地坚持争取印度独立运动对他有很大影响,他和国大党的关系日益密切。

不合作运动(1920–1927年)

1921年国大党被英国当局宣布为非法,尼赫鲁第一次被捕入狱。1923年和1927年,尼赫鲁两次担任国大党总书记,曾到印度各地视察,认识到农民贫困的处境。1927年尼赫鲁访问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苏联,结交了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和美国人民自由联盟领导人鲍德温等知名人士。并且在苏联受到热烈欢迎,并因为见识到苏联的进步而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开始感兴趣。1929年,尼赫鲁当选国大党主席,宣布党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印度完全独立。以后他8次被捕,先后住狱9年。在狱中他仍然研究马克思主义,撰写书籍。1932年,尼赫鲁因发动不合作运动和甘地一起被捕[5]

基本权利与政策(1929年)

尼赫鲁于1929年起草了国大会的政策。他宣布国大会的目标是宗教自由和思想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分种姓,肤色,信仰或宗教;保护地方语言和文化,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1931年,这些政策于卡拉奇举行的国会党代表大会批准。

印度独立运动(1930年代后)

1936年,他的妻子因肺炎瑞士去世。1940年再次和甘地一起被捕。1942年国大党通过要求英国撤离印度的决议,他又一次被捕。1947年印度独立,尼赫鲁任总理,直到他去世。

1941年甘地曾说:有些人以为我跟尼赫鲁已经渐渐疏远,那是因为我跟他早已经成为伙伴,并且使得尼赫鲁以后继承我的地位,而不是查克拉帝那·拉贾哥帕拉

印度首位总理

Thumb
尼赫鲁在当总理时所住的居所,在尼赫鲁死后被开辟成他的纪念博物馆

1947年8月15日的子夜成为第一任首相的尼赫鲁在国会宣布印度独立并发表演说:“在很久以前我们曾经和命运有过约定,现在履行誓言的时刻已经到来,虽然说并不完全但却是非常实质的。当午夜钟声响起全世界都还在沉睡的时候,印度将苏醒并迎接生命与自由。”[8]

虽然甘地曾强调要以印度的传统手工纺织业建立起印度的经济实力,然而留英的尼赫鲁并不同意这样的经济构思。他认为印度要富强必须依靠强大的工业实力和高素质人才。资源集中(像是铁和电力)的现代工业生产和相应的都市发展才能解决失业问题。

尼赫鲁有许多配套方案来安置(或合理化)工业化的种种措施。为尼赫鲁设计这套方案的是经济总工程师马哈那鲁毕师英语Prasanta Chandra Mahalanobis。他主张印度工业化的性格必需是劳力密集而不是资本密集,如果印度庞大的劳力无法安置妥当,那么都市化造成的混乱会不可收拾。因此,马哈那鲁毕师第一个经济条款便是在失业严重的乡村地区建立劳力密集的工作站(大工业基地),以便防阻大量的乡村失业人口往几个工业中心移动,称为“公有生产计划工业”(the common production programme industry)。

作为费边社会主义的信徒,尼赫鲁仿效苏联的计划经济,在印度实行一种基本为资本主义混合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成分的经济政策,仿照苏联实行五年计划,然而不太成功。尼赫鲁当政时期印度的经济增长平均每年为4%,超过当时美国和其他新独立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但不如西欧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增长速度,因而被西方人士戏称为“尼赫鲁式增长”。不过同时尼赫鲁强调对贫民和流浪者给予必要的社会关怀,所以在印度人民中威信很高[5]

在政治体制上,尼赫鲁仿照英国体制,建立了司法议会、政府和教育系统。他对内政策的四大原则是:民主、社会主义、团结和世俗主义

尼赫鲁也致力于改变不合乎时代的传统。由于据印度教的主体婆罗门教义,妻子的主要目的是辅佐丈夫一生顺遂、长命百岁,而不幸亡逝丈夫的寡妇则丧失传统赋予她的地位认同,包括失去财产的继承与应有的尊敬,尼赫鲁领导改革了古代印度民法,试图维护寡妇的财产继承权。亦推动改革印度教,从法律上取消种姓制度,尽管表面上取消种姓制度,但成效不彰,碍于印度社会发展不均的问题,种姓制度依然已不成文的形式普遍存在着,尤其是在乡村及贫穷的地区里。

1962年中印战争后,尼赫鲁因不甘印军战败,心情变得抑郁寡欢,身体健康状况渐渐下降,更曾有过中风,最后于1964年5月27日死于心脏病发作,终年74岁。他的葬礼在5月28日举行,全国众多人民来到新德里送别这位开国总理,尼赫鲁的骨灰在6月8日洒进恒河[5]

留予后世的影响

Thumb
搭载庞大吞吐量的尼赫鲁港

虽然在诸多改革上到最后几乎都以失败告终,然而身为印度第一任总理和外交部长,同时重视人才的培养,尼赫鲁依然为印度留下许多沿用至今的制度和政治体系,他建立小学义务教育,同时也发展高等教育,有些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机构,如:全印医学中心英语All India Institutes of Medical Sciences、以他为名的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管理学院等。

作为一位民族主义者,尼赫鲁同时试图在这个之前为英国统治下多种语言宗教与地域文化的新国家统一文字和语言,因此他的实行上在政策中建立了许多图书馆、文学学院与文学翻译中心,他也组织并翻译地域上的用语,想要在许多系统上做单一的统合,尼赫鲁曾警告说:要不整合,要不就灭亡衰退。

Thumb
尼赫鲁家族,最左上方是尼赫鲁,右上左二是日后的第一位印度女性总理英迪拉·甘地

尼赫鲁的影响力使得印度不论在哪里均能看到他的影子。在印度国会上,许多印度政治家时常模仿他的样子或姿态:在宝莱坞影视作品中,不时会有描述他或暗喻他的桥段,还有许多关于他的纪念片。在首都新德里,尼赫鲁国立大学是最著名及享有荣誉的大学;而尼赫鲁的穿着和打扮也在印度北部流行,时常可以在路边看见,同时还有以他命名的尼赫鲁夹克。大量的公共建设、纪念公园甚至博物馆等都以尼赫鲁命名。近年在孟买附近新建的以他命名的港口承载了孟买庞大的吞吐量。而尼赫鲁家庭的成员亦接续参政,其女儿英迪拉·甘地往后也成为印度总理。尼赫鲁家族至今对印度国民大会有着巨大影响,拉胡尔·甘地仍是其主要领导人之一。

意识形态

Thumb
尼赫鲁出现在1989年的苏联纪念邮票上

尼赫鲁坚决反对殖民主义,是不结盟运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始人之一。他试着以第三世界以及中国印尼等新兴国家为阵营强调独立自主突破二极格局,然而随着跟中国的利益不同(主要是西藏喀什米尔及领土问题)以及在随后引发的1962年中印战争中战败,与巴基斯坦的战争也导致美国介入,不结盟运动的构想渐渐失去其效力,尼赫鲁本身也遭质疑其过度靠拢苏联,因此后期不结盟运动也随着时间渐渐地破灭了。

因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关系,他厌恶西方国家,偏袒亲近苏联中国,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直接给予承认,且在中共军队进驻西藏的时候并未做出谴责,而他武力收服葡属印度,遭到西方国家的批评与仇视(如北约英国葡萄牙),认为其标准不一,后来又因与中共军队进驻西藏后发生领土问题引发中印战争而战败,被西方人士讽刺他的对外政策不结盟运动是建筑在理想的乌托邦上。不过尽管跟西方国家的关系并不好,西方国家对尼赫鲁的评价却普遍依然良好,尤其是在尼赫鲁死后。虽然尼赫鲁不是位完美的政治家,但他对民主价值与平等阶级关系的重视与追求,使得他和西方价值上的意识型态相当接近,因而时常为人称道。

虽然在他的著作中《印度的发现》提到他厌恶民族主义,认为是狭隘阻碍进步的观念,然而尼赫鲁的行为依然有强烈大印度国家主义及民族主义倾向,因此也持扩张主义的观点。他在《印度的发现》第五十七页中提到印度不能只能做二等国家,一定要成为世界的领导者,否则宁可消失。当印度独立时,英国殖民当局将印度划分为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和印度三部分。尼赫鲁当政后,立即和巴基斯坦展开争夺克什米尔的战争,最后以各自占领一部分结束,此后仍然因此发生多次印巴战争。他以武力收复印度境内的葡萄牙殖民地果阿达曼-第乌

逸闻

Thumb
尼赫鲁发放糖果给儿童

印度将尼赫鲁的生日11月14日定为儿童节,以纪念他对儿童的关怀。

1937年加尔各答的《现代评论》上曾发表过一封化名作者的来信,警告国大党成员提防主席尼赫鲁,声称他有“独裁的倾向”,在他“变成凯撒”以前要对他进行严格的审查。许多年以后证实,这封信是尼赫鲁自己写的。

因为学历和留学英国的关系,尼赫鲁曾开玩笑说自己是最后一个统治印度的英国人。

格言

Thumb
尼赫鲁
  • “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
  • “光明正大的政治目标,要以光明正大的手段来完成。”
  • “逢恶报以善,用德报以怨。”
  • “成人利用一种奇怪的方式将自己纳入某种群体中。他们会构筑某种障碍……可能是宗教、地位、肤色、党派、国家、省籍、语言、风俗习惯,以及贫富的分界等。因此他们是活在自己所建筑的监牢内。”
  • “当我们去旧迎新,当一个时代结束,当久经压抑的民族灵魂开始发声,便是史上千载难逢的时机来临。”
  • ‘真诚地信任人民,把心交给人民,虔敬地领受人民付出的心,不敢操弄欺骗并怀抱感激努力回馈’
  • “对一个人或一个国家而言,最了不起的天赋是无畏,那不是全然的血气之勇,而是打从心里没有恐惧。”
  • “凡以权力表现爱的人,就不是真正的爱。”
  • “人生是一场牌局,拿什么牌,是命中注定;如何出牌,操之在己。”

对日本的评价

根据尼赫鲁所著《印度的发现英语The Discovery of India》,在日俄战争中日本作为一个亚洲的黄种人国家打败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俄罗斯,给了长期以来被西方殖民者欺压的亚洲人们看见了希望。二战中面对日本军队进攻马来西亚,大英帝国却以惊人的速度崩溃了,人们对于一股拥有悠久历史的欧洲殖民势力被一个亚洲国家的武力所摧毁这一事实,却有一种快意。对英国人而言,在印度战场的军队迅速崩溃的事实已经难以接受,而被一支来自东方的力量战胜这一点更增加了这种痛苦和耻辱(对东方亚细亚人的歧视心态在英国是很明显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经说过,他宁愿英国战舰“威尔斯亲王”号和“击退”号被德国人击沉,也不愿被黄皮肤的日本人击沉[9]

与中国的关系

尼赫鲁在中印战争前对中国的态度一直非常友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尼赫鲁代表印度率先承认中国政府的合法地位,以及在第二年与中国建交。印度成为了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及与其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之一,更在不结盟运动的万隆会议中亲自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参与并在会议时一同给予鼓励。尼赫鲁不理会西方的反对,保持与中共的接触,更未反对解放军进入西藏。

但尼赫鲁政府为了削弱中国,接收了当时离开中国的达赖喇嘛流亡并常住印度,恶化了中印关系。更重要的是,尼赫鲁认为麦克马洪线以南区域(中方认定的藏南),应是印度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领土要求不合法,中印边界战争(中方称“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最后印军惨败,后中国解放军主动撤军到喜马拉雅山脉以北。

著作

  • 《印度的发现》(全两册),中文版1956世界知识出版社
  • 《尼赫鲁自传》,中文版1956世界知识出版社
  • 《尼赫鲁家书》,中文版1993河南人民出版社
  • 《尼赫鲁世界史》,中文版2016中信出版社

评价

尼赫鲁是一位伟大的人...尼赫鲁给许多人一个其他印度人无法企及和达到比他更成功的印象。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这样评价尼赫鲁:“才华出众,目空一切,贵族气息重,高傲自负”,“有时还咄咄逼人,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强烈的优越感”,“尼赫鲁具有贵族风度。他的英语,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语,也都是无可挑剔的、严谨的”。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