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嫁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送嫁姆,是中式婚礼以及汉字文化圈其他地区传统婚礼,如朝鲜传统婚礼、越南传统婚礼、日本传统婚礼及琉球传统婚礼中陪伴、照顾新娘并协助婚礼仪式进行的妇女。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5年7月10日) |
在《周礼·士昏礼》中,新娘在婚礼中会由自己的姆(教导礼仪的女老师)陪同出嫁,指导礼仪。后来中国民间女性也会以褓姆负责相关内容,无褓姆的则会外聘女性负责,也有由亲戚中熟习礼仪的妇女担任[1]。日本的贵族家的女性出嫁则由年长女中(通常是新娘的褓姆或乳母)负责指导和协助仪式,而江户时代的富裕町人则会聘请年长妇女负责协助仪式。中国和日本皆有职业化的送嫁姆,由专门熟悉相关仪式的妇女担任。
称呼
传统上各地对送嫁姆称谓不尽相同,中文一般通称喜娘,中国的广东、香港、澳门称大妗姐[2],北京称迎亲太太(男家所聘)、送亲太太(女家所聘)、老姏(也作老蛮[3][4]),浙江称喜阿妈[5]、送娘[6]、送娘子、老嫚(堕民出身的送嫁姆,分为男方聘的主户老嫚或接老嫚和女方聘的送老嫚或送家老嫚)、嫚线(堕民出身的未婚送嫁姆),福建称伴房娘[7]、伴房妈[8]、伴房嬷[9],台湾称随嫁姆、送嫁姆、紫姑[10],除以上所列外,还有送女客、送嫁娘、送嫁婆、送嫁妇、倩娘母、陪嫁姆、陪嫁妈、带嫁姆、喜婆、指导妈、送亲娘、侍妗等称谓。朝鲜称为手母(但此词有时也可指伴娘)。日本把职业送嫁姆称为介添女、介添女房、介添人、替添女、替添人、介添え'等,而由新娘的娘家女中担任送嫁姆的则称为待上腊。琉球称为护嫁人。
资格
依照各地习俗以及家庭、新人本身,对送嫁姆的资格不尽相同。例如有些同时要求送嫁姆是“好命婆”或“全福人”,有些要求全福人要丈夫、儿女、兄弟姐妹、公婆、子孙俱全的[5],亦有些要求同乡中与丈夫感情和睦、本身为嫡妻并有子的年长妇人[11]。朝鲜传统则是由新娘的姨母、姑母或其他年长女亲戚担任[12]。日本古代则要求是四十岁以上、有性经验的年长妇女。
无论是否职业送嫁姆,一般都要求较年长的妇女,但也有例外。例如清代苏州的送嫁姆就多由年轻妇女担任[13]。而清代衡州由于有特殊的闹洞房风俗,送嫁姆是被闹的对象,因此要求容貌清丽、歌曲工雅的职业送嫁姆[14]。
职务
传统上在正式婚礼前一天,送嫁姆需在新娘家陪伴新娘,有些会负责为新娘上头。正式婚礼时,需要她履行仪式、讲祝福语等。依照各地习俗不同,有些只需待在女家一直陪伴和照顾新娘至新郎上门亲迎,有些则会前往男家请新郎至女家迎亲。浙江古代的送家老嫚和日本古代的介添女还要在正婚礼完结、新人入洞房后指导新人圆房。
现代的送嫁姆除了传统照顾新娘、协助仪式进行外,有些会在新人策划婚礼时已经给予意见和指导,甚至带动气氛、设计婚礼游戏等[2]。除了正式婚礼中外,也会参与婚前纳征以及婚礼后见舅姑礼等仪式,甚至婚礼结束后,有些会代替伴娘陪伴新娘回门[7]。
社会地位
古代中国的职业送嫁姆被视为贱业,常由丐户、堕民、蜑民等贱民或下层平民妇女担任,例如清代绍兴的喜婆和宁波的送娘子皆由堕民妇女担任[6],被称为堕民嫂,苏州送嫁姆则是平民妇女[13]。由于出身低微,文化水平不高,社会地位也不高。少数地区如清代衡州的送嫁姆由于会在闹洞房时被男宾调戏,甚至与男宾性交,以致声名狼藉[14]。直至二十世纪后期,不少职业送嫁姆学历也很低,被视为草根文化[15],形象迷信、老旧,被视为只是斟茶递水的女工[16]。
自廿一世纪起,职业送嫁姆被视为一门传承传统婚礼文化的婚礼顾问及婚礼策划师[2][16],是学贯古今、时尚、思想入流、大方得体的事业女性[17]。
与伴娘的差异
送嫁姆和伴娘虽然同样是在婚礼期间照顾新娘和协助仪式,但传统上两者的身份、职责以及负责的范围皆不同。相当于伴娘的在典籍中称为媵、妇从者、侍女、侍者等。伴娘主要是陪同新娘由娘家前往男家时照料新娘,并作为女家代表参与部分仪式,到男家后即与称为御或婿从者的伴郎交换侍候对象,为新郎铺席、洗手、斟酒、奉馔等。而送嫁姆除了照顾新娘外,还作为礼仪指导者,指导新娘行礼,在婚礼中担任引导、教导新娘的角色,并且会说吉祥语带动气氛,与伴娘在旁协助新娘的角色不同。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伴娘都是由未婚的新娘同辈或晚辈女性担任,只有少数地区如北京例外,当地把未婚伴娘称为伴姑,已婚伴娘称为伴嫂[18][4]。富贵家新娘一般由其侍婢陪嫁,常作为陪嫁丫头,在新娘婚后在新娘夫家继续侍候主人。一般新娘则以妹妹、未婚同辈或晚辈女性或外聘年轻未婚女性担任婚礼中的妇从者,婚礼结束后即完成职务回家[19][20]。而送嫁姆则是由较为年长的妇女担任,虽然实际上也是劳动者,但在婚礼上有指导新娘的长辈身份。
在二十世纪后期,不少新人在举行婚礼时不再聘用送嫁姆,以致一些本来由送嫁姆负责的工作和仪式改由伴娘担任,使两者角色有所混淆。而部分地区的婚礼传统上虽然同时有送嫁姆和伴娘,但日常语言中并不作区分,以致混淆,例如汉语中的“送嫁娘”、日语中的“新妇介添人”、韩语的“手母”等,只是笼统地指婚礼上协助新娘的人,并没有仔细区分身份、职务。而中国古代称为“伴娘”者多指送嫁姆,与现代汉语中的“伴娘”所指不同[14]。
此外,送嫁姆在华人地区和日本皆职业化,伴娘一般并非专门的职业。虽然古今皆有年轻女性受雇担任伴娘,但尚未形成一种专门行业。
与媒人的差异
由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少职业送嫁姆同时也是职业媒人。古人结婚必需由媒人撮合,一些媒婆在撮合新人后又在婚礼上担任送嫁姆,以致民间有把送嫁姆等同媒人的情况。其实送嫁姆和媒人不但职责有异,严格上也不是同一人担任。在《周礼》、《朱子家礼》、《大明会典》、《明集礼》等所记载的婚礼中,姆与媒无论身份、职责皆完全不同。媒人的性别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规定,例如《周礼》中的媒为男性,后世典籍中的媒人则没有性别规定,而日本的媒人则是一对夫妇担任。而现代一些地区的新人虽然是自由恋爱结合,但仍依照传统在婚礼上设有相当于媒人的介绍人,并邀请亲友、上司、民意代表等担任仪式上的介绍人,而同时又会聘用送嫁姆负责指导新娘礼仪,两者各司其职。
媒人在传统上除了撮合新人,还会在纳采、纳征、纳吉等订婚仪式中负责来往男女两家。而送嫁姆一般只在正婚礼上陪同新娘出门到男家至新人合巹、同牢,有时会包括见舅姑和归宁仪式,一般不参与订婚礼仪。但现代一些地区的婚礼不再设有媒人,于是本来由媒人负责的纳征、搬嫁妆等婚前仪式就由送嫁姆担任。现代新式婚礼中的介绍人除了履行传统仪式外,还会在婚礼上致词,送嫁姆则只负责指导礼仪和带动气氛。
与知客司的差异
知客司即婚礼司仪,与送嫁姆同样有指导礼仪的职责。但知客司是于婚礼场地中负责主持、主导婚礼仪式程序,并于场中大声宣读程序、仪式,要求声线洪亮,本身不需要贴身照顾、指导新娘,古代多由男性担任。而送嫁姆则是在新娘身边指导新娘依照赞礼的指示行礼,由于男女之防而由须由女性担任。
与新娘秘书的差异
新娘秘书是21世纪新兴的行业,只需负责新娘的发饰、彩妆和服装造型,不必深入了解婚嫁的民俗和礼仪,本身亦非婚礼仪式的参与者。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