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生於日治臺灣台南州台南市的語言學家,主要研究中國文學和臺灣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吴守礼(1909年3月17日—2005年10月14日),字从宜,生于日治台湾台南州台南市,语言学家,主要研究中国文学和台湾话,亦擅长华语。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0年10月3日) |
此条目缺少或没有列出参考或来源,或者有未能查证的内容。 (2024年5月22日) |
此条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 (2024年5月22日) |
吴守礼出生在台南市,父亲吴筱霞为地方士绅,喜爱汉诗文,常与文友相唱和。吴守礼在诗文荟萃的台南吴园出生、成长,后因父亲职务之故,随其迁居于彰化和台中等地。毕业于台中州立第一中学校(今台中一中)之后,先后进入台北高等学校与台北帝国大学就读。[1]
吴守礼在台北高校文科乙类,主修德文,认识到德意志学者“为学问而学问”的治学精神。在进入台北帝大的文政学部文学科东洋文学专攻(日本的东洋学主要指汉学)后,在日本汉学家神田喜一郎的指导下,接触了考据学与校勘学的研究方法,以及京都汉学派的学风。[2]
毕业之后,吴守礼留在文政学部担任副手,持续研究数年后,接受神田教授的推荐,前往京都东方文化研究所(今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参与所藏文献及图书的整理工作,在学习北京话的同时,一边观察京都派的研究方法。
战争期间回到台湾,进入当时台北帝大刚成立的南方人文研究所,开始着手于福建历史及语言的研究,并在终战当日,完成日文版《福建语研究导论:民族与语言》,战后将其译为中文,发表于《人文科学论丛 第一辑》(1949)。
战后初期,吴守礼曾任职于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协助台湾方音符号的推广,同时在台湾大学担任副教授,主要教授国语课程。
先后完成《台湾省通志稿 卷二 人民志语言篇》(1954)与《荔镜记戏文研究 校勘篇》(1961)等学术专著之后,吴守礼更投入早期闽南戏曲荔镜记各版本文献的搜集、整理与考证的研究工作,而这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成就。
2000年,以九十二岁高龄,出版苦心编纂二十二年的权威字典《国台对照活用辞典》,全书收录近一万三千字,约六万条词目,总字数近五百万字[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