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利比亚历史时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卡达菲治下的利比亚指1969年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成立到2011年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倒台之间,以穆阿邁爾·卡達菲为利比亚实际最高领导人的一段历史时期。
卡达菲时期 | ||||
---|---|---|---|---|
穆阿邁爾·卡達菲统治利比亚共42年。 | ||||
开始 | 1969年8月31日 利比亚绿色革命 | |||
结束 | 2011年8月26日 全国过渡委员会接管的黎波里 | |||
首都 | 的黎波里 | |||
国歌 | 《真主至大》 | |||
主要语言 | 阿拉伯语 | |||
主要宗教 | 伊斯兰教 | |||
货币 | 利比亚第纳尔 | |||
1969年9月1日成立 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 | ||||
始于 | 1969年9月1日 | |||
终于 | 1977年3月2日 | |||
国家元首 | 革命指导委员会主席 穆阿邁爾·卡達菲 | |||
政府首脑 | 总理(见列表) | |||
1972年7月1日,加入阿拉伯共和国联邦 国旗与国徽改为 | ||||
1977年3月2日成立 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 ||||
始于 | 1977年3月2日 | |||
终于 | 1986年4月15日 | |||
国家元首 | 兄弟领袖和革命导师 穆阿邁爾·卡達菲 | |||
政府首脑 | 总人民委员会总秘书(见列表) | |||
1986年4月15日成立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 ||||
始于 | 1986年4月15日 | |||
终于 | 2011年8月26日 | |||
国家元首 | 兄弟领袖和革命导师 穆阿邁爾·卡達菲 | |||
政府首脑 | 总人民委员会总秘书(见列表) | |||
2011年8月26日,全国过渡委员会接管的黎波里 | ||||
2011年10月20日,卡达菲被击毙 | ||||
1969年9月1日,旨在推翻利比亚王国伊德里斯王朝的利比亚绿色革命胜利后,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成立,发动革命的自由军官组织的领导人卡达菲成为利比亚的最高领导人。1977年11月11日,利比亚改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986年4月15日,改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2011年利比亚内战爆发,8月26日,利比亚反对派全国过渡委员会进驻首都的黎波里,卡达菲在利比亚历时42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自由军官组织成立后,卡达菲决定伺机发动政变推翻利比亚王国建立共和国。1969年8月4日,伊德里斯一世健康转差,便下诏退位,自9月2日起生效,而王储哈桑暂时摄政。1969年8月31日,由卡达菲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以夜间训练为掩护在的黎波里发动了旨在推翻亲西方的利比亚王国君主制王朝的革命。由于当时保皇党军队聚集在班加西,且班加西与外界的联络被切断,革命轻易地取得了成功。
革命成功后,卡达菲非常积极地进行与埃及合并的计划并敬重纳赛尔。在1970年埃及与以色列和谈时,被阿拉伯世界指责,卡达菲排除众议地声援纳赛尔。1970年,纳赛尔去世,卡达菲与埃及继任总统萨达特不合,卡达菲同意萨达特可担任合并后的国家总统,由卡达菲担任合并后的国家军队总司令。萨达特不想失去军权而拒绝此提议,后来更发生种种摩擦与冲突,利比亚和埃及的完全合并计划也无疾而终。
1972年成立的阿拉伯联邦共和国不但是泛阿拉伯民族主义下的产物,也和自由军官组织与1969年的革命息息相关。
阿拉伯联邦共和国(阿拉伯语:اتحاد الجمهوريات العربية)是一个由利比亚领导人卡达菲所倡议的一个泛阿拉伯主义国家,其范围包括了利比亚、埃及和叙利亚三国,而此共和国与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并无关联。尽管在1972年3月经过各国公民投票的确认,但他们都拒绝正式合并,联邦从1972年持续至1977年,最终仍解散。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الجماهي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ليبية الشعبية الإشتراكية العظمى Al-Jamāhīriyyah al-ʿArabiyyah al-Lībiyyah aš-Šaʿbiyyah al-Ištirākiyyah al-ʿUẓmā (阿拉伯文) | |||||||||
---|---|---|---|---|---|---|---|---|---|
1977年—2011年 | |||||||||
国歌:《真主至大》 | |||||||||
首都 | 的黎波里 (1977-2011) 苏尔特 (2011)[4] | ||||||||
常用语言 | 阿拉伯语 | ||||||||
宗教 | 伊斯兰教 | ||||||||
政府 | 民众国 无党派 委员会制 军事独裁 | ||||||||
兄弟领袖和革命导师 | |||||||||
• 1977-2011 | 穆阿邁爾·卡達菲 | ||||||||
历史时期 | 冷战 反恐战争 | ||||||||
• 总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 1977年3月2日 | ||||||||
• 攻陷的黎波里 | 2011年8月20日 | ||||||||
• 卡达菲之死 | 2011年10月20日 | ||||||||
货币 | 利比亚第纳尔 | ||||||||
ISO 3166码 | LY | ||||||||
|
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阿拉伯语:الجماهيرية العربية الليبية الشعبية الإشتراكية العظمى)成立于1977年3月2日,结束于2011年10月20日卡达菲身亡。 其国名中的“民众国”(جماهيرية,jamāhīriyyah)是卡达菲自创的一个名称,用以指以卡达菲所创立的“世界第三理论”为指导的国家。
1977年3月2日,利比亚“全国人民大会”发布《人民权力宣言》,宣告成立阿拉伯利比亚社会主义民众国,卡达菲的头衔则改为“兄弟领袖和革命导师”,仍为实际的国家最高领导人。1986年4月15日,改国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卡达菲发动政变推翻君主制后,利比亚由亲西方国家逐渐转为对抗西方,常与欧美国家发生摩擦。1988年洛克比空难后,卡达菲政权被指责包庇行凶者,美英等国遂对利比亚进行禁飞等一系列制裁。2003年以后,利比亚与西方关系逐渐缓和。2003年9月12日,联合国解除对利比亚的制裁。
2011年2月,受到阿拉伯之春风潮影响,利比亚出现示威活动,并逐渐演变成反抗卡达菲统治的革命事件。至2011年8月20日,反对派领导的国民解放军攻下的黎波里,卡达菲及其效忠者逃至卡达菲出生地苏尔特。至此,卡达菲已失去了对利比亚的实际控制权,其政权(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在事实上已告灭亡。
2011年10月20日,卡达菲在苏尔特被国民解放军击毙,共计在位期间约四十二年。
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并无成文宪法,制定于1977年的《人民权利宣言》事实上行使了宪法职能。此外,伊斯兰法也是该国主要法律渊源。
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对外宣称是直接民主制的国家,最高权力的机关是总人民大会(General People's Congress),但实质上的国家权力,掌握由革命指导委员会转化而来的全国人民委员会(General People's Committee)手中。
至2006年,总人民大会共有议员约1000人,包括全国人民委员会委员、以及各级政府、学校与公司委员会的委员等。尽管所有18岁以上的公民都有参加基层人民大会(Basic People's Congress)的权力与义务,但实际上只有忠于卡达菲政权的一小部分公民才能参加会议;并且会议内容也是在会前决定好的。全国人民委员会委员则通过全国人民会议选出,被赋予领导人民委员会(People's Committee)的权利,行使具体国家事务(在石油、国际事务与重工业方面不设委员会,由委员直接负责)。
名义上,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并无规定的国家元首。实质上的国家元首是利比亚总人民大会秘书长(General Secretariat of General People's Committee)。自1969年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成立,至2011年10月灭亡为止,穆阿邁爾·卡達菲都是实质上的国家最高领导人。
与在女性社会地位和人权纪录方面表现较为恶劣的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相比,[5]相对而言,穆阿邁爾·卡達菲领导下的利比亚拥有整个阿拉伯世界最好的女性境遇与政策。[6]
利比亚内战是利比亚2011年的武装冲突,最终导致卡达菲时代的终结。交战双方为穆阿邁爾·卡達菲领导的政府和反抗卡达菲的势力。受邻国的示威浪潮影响,2011年2月15日开始和平反政府示威,但活动遭到政府军的武力镇压后引发起义,进而爆发的反政府势力的武装力量同利比亚政府军之间的激烈军事冲突。
最初的示威抗议从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开始,并逐渐向全国蔓延,民众要求从1969年就已经上台统治长达42年的革命领导人穆阿邁爾·卡達菲上校下台和进行民主变革。反对卡达菲的势力组成“全国过渡委员会”,以推翻卡达菲的独裁统治和建立民主政体为宗旨。2月26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首项决议,冻结卡达菲资产,并把事件交由国际刑事法院处理。3月初,卡达菲军进攻反对派在东部的据点班加西。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再度通过决议,授权成员国在利比亚设置禁飞区。
8月,反对派在西部发起进攻,夺取首都的黎波里,“全国过渡委员会”逐渐得到国际和联合国承认。穆阿邁爾·卡達菲一度逃避追捕,直至10月20日在苏尔特被杀。10月23日,“全国过渡委员会”宣告全国解放,战斗结束。
随着“阿拉伯之春”此后走向低潮,卡达菲死后的利比亚并未实现稳定、发展及政治进步,反而陷入混乱及分离。
卡达菲在未垮台前宣称,从利比亚经地中海北上欧洲的偷渡活动遭利比亚政府有效压制,例如2009年全年意大利只截获7,300名偷渡者。[7]卡达菲在2011年3月曾经提出警告,表示一个统一和稳定的利比亚对于抑制地中海的偷渡活动事关重要。他还在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通话时表示,如果自己丢掉政权,恐怖主义势力将在中东崛起并必将攻击欧洲。[8][9]卡达菲被推翻后,利比亚在2010年代中期开始愈演愈烈的欧洲移民危机中成为了难民及非法经济移民越境的来源地及跳板。有评论对此表示,这是参与推翻卡达菲政权的欧洲国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和“咎由自取”。[10][1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