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跋陀罗(梵语:Buddhabhadra,359年—429年),又称佛驮跋陀罗、佛度跋陀罗、觉贤,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人,为南北朝时期著名译经师。
生平
佛陀跋陀罗为南北朝时期后秦时来汉地的印度僧人。族姓释迦,系释迦牟尼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1]。5岁丧父,17岁出家。记忆力超强,曾与僧迦达多游罽宾,与后秦僧人智严同从大禅师佛大先受禅法。后受智严邀请入汉地,于后秦弘始八年至长安。参学于鸠摩罗什后,携弟子慧观40余人赴庐山访学慧远,留居庐山年余,译《修行方便禅经》[2]。东晋义熙八年(412年)赴荆州,其后又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住道场寺,与法显等译出《摩诃僧祇律》;同时译出《大般泥洹经》。后又创译《华严经》60卷。其所译经论共13部,125卷。所译《华严经》对中国佛学的发展影响甚大。佛驮跋陀罗于刘宋元嘉六年(429年)圆寂,年七十一岁[3]。
禅法
佛陀跋陀罗谨守声闻乘上座部的修学传统,修禅习定,聚徒数百人(包括智严、宝云、慧观等有名人物),甘于淡泊,不喜繁华。佛陀跋陀罗的禅法是自上一脉相承,保持纯粹法要[4]。
佛陀跋陀罗专精禅法,[5]现存《禅经》介绍了佛大先的渐修一法。这就是从二甘露门方便、胜进两道各别的退、住、升进、决定四分开始,进而观界,修四无量,观蕴、处,以至畅明缘起,达到禅定成就。由“搜集经要,劝发大乘”而接近了大乘瑜伽系。佛陀跋陀罗的传译为稍后的大乘瑜伽学说东来汉土开了先河。[6]
著作
佛陀跋陀罗先后翻译了法显携归的梵本经律《大般泥洹经》六卷,《摩诃僧祇律》四十卷,《僧祇比丘戒本》一卷,《僧祇比丘尼戒本》一卷,《杂藏经》一卷。于义熙十四年(418)受孟𫖮、褚叔度之启请,与沙门法业、慧严等一百余人,于三年中译出《大方广佛华严经》五十卷(后来改分六十卷,称为《六十华严》)。《出生无量门持经》一卷、《大方等如来藏经》一卷、《文殊师利发愿经》一卷、《观佛三昧海经》八卷。此外有缺本一种,《净六波罗蜜经》一卷。佛陀跋陀罗所译经典共计十二部,一百十三卷[7][8]。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