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台中市北屯地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二分埔,原写为二份埔,是台湾台中市北屯区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位于该区西南部,地名来自当地最大姓氏赖姓对土地的划分方式。相较于今日行政区,其范围大致包括平阳里不含西北端、平和里不含西南端、平德里、平安里不含西南端、平心里、平福里、平顺里、平兴里、平田里不含东南端、平昌里不含东南部,以及北区赖兴里东北部、北区梅川里东北部边界地带、北区顶厝里北端。[1][2]
该地名来自当地最大姓氏赖姓对土地的划分方式。清治雍正、乾隆年间赖姓先祖由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心田乡渡海来台,其第十五世赖云从定居于三十张犁(今北屯区)以垦荒维生,家业兴旺。后赖家将尚未开垦之荒地依三比二的比例划分为两个庄,分别称为三分埔及二分埔。[3]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二分埔地区为一街庄,称为“二份埔庄”,隶属于捒东下堡。该庄北与三份埔庄为邻,东北与旧社庄为邻,东南与三十张犁庄为邻,南边为邱厝仔庄,西南边为赖厝廍庄,西北边为水湳庄。[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废县厅改设二十厅,该庄隶属于台中厅。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6月,该庄编入“二份埔区”,隶属于台中厅。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并二十厅为十二厅,该庄改编入“三十张犁区”,仍隶属于台中厅。1920年(大正九年),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废十二厅改设五州二厅,该庄改制并雅化为“二分埔”大字,隶属于台中州大屯郡北屯庄[4]。
战后北屯庄改制为北屯乡,隶属于台中县,大字亦改制为村。1947年(民国36年)2月,北屯乡并入台中市改称北屯区,村亦改制为里。1950年(民国39年)10月,中、彰、投分治,北屯区仍隶属台中市。2010年(民国99年)12月,台中县市合并为直辖台中市,北屯区隶属不变。
经由曾当选北屯区好人好事代表的赖明聪发起[3][5],2002年(民国91年)在文心路及昌平路口(二分埔之地理中心)设置“二分埔纪念碑”,碑身记载在地的开发史。该碑并于元保宫保生大帝出巡二分埔的日子(该年国历4月26日)揭幕,由时任市长胡志强、议员游民哲、北屯区长、平和、平顺、平德、平田、平安里等各里长、赖明聪等人进行,仪式后众人前往台中广天宫上香祈求市运昌隆、市库充实、乐透彩头奖于台中开出。[5][注 1]
除纪念碑之外,该地区尚有文心、文昌、四维等三座乡土文化意象陆桥,共同组成“二分埔乡土文化走廊”。[5]
本地区发展较早的聚落有二份埔、头张、田尾等,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图上已有记载[1]。
轨道交通部分,台中捷运绿线在二分埔设置有四维国小站,该站并以“二分埔”作为副站名。台铁山线大致以北偏东-南偏西走向经过三分埔地区东北端边界外不远处。北侧最近的车站是潭子车站,属三等站,仅停靠区间车及区间快车;南侧最近的是太原车站,属乙种简易站,仅停靠区间车。由此等可前往台铁沿线各站。[1][6]
公路交通部分,省道台3线(北屯路)俗称“内山公路”,是台北至屏东的干道,大致以北北东—南南西走向转北向南经过本地区东北端,并位于铁路西侧。由该道路向北北东转北可前往潭子、丰原、石冈、东势等地,向南转南南西可前往北屯市区、台中市区、大里、雾峰等地。[1][6]
二分埔区域内的平顺里、平心里、平福里等三里原本皆为农田、甘蔗园,有插土地公杖敬拜土地公之习俗,所谓“土地公杖”指的是以一根芒草将土地公金、三炷香绑在竹竿上,做成拐杖之形状,将其插在田中有感谢土地公庇佑农作丰收、镇压邪魔之意。为了庆祝土地公圣诞、为里民祈福、传承传统民俗,三个里自民国102年(2013年)开始联合举办“顺心福”中秋节插土地公杖绕境活动。以民国108年(2019年)为例,时任北屯区长李印钦、平福里长张振治、平心里长陈文钦、平顺里长赖锡铿分别装扮为福、禄、寿、喜4位土地公,与装扮的嫦娥、月下老人、报马仔及50多位民众从台中民俗公园出发绕行三里街头,途中于平顺里福德祠、3个里办公处各插下一根土地公杖,于三里共同信仰的二份埔福德祠则插下三根,最后众人回到民俗公园品尝仙草及芋头米粉汤,公园舞台也安排客家歌舞、国乐团演奏、萨克斯风等表演。[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