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天城文नागार्जुन Nāgārjuna泰卢固文:నాగార్జున;僧伽罗语නාගර්ජුන藏语མགོན་པོ་ཀླུ་སྒྲུབ威利转写klu sgrubTHLlu drub藏语拼音Luchub,?—?),一称龙猛龙胜,音译为那嘎呵朱讷,旧译为那伽阏剌树那、那伽阿顺那;佛教僧侣、大乘佛教论师,大约生活在公元2世纪,出生于南印度,于说一切有部中出家,在佛教史上具有崇高地位,许多人认为祂是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论师,相传为证得初地[1]果位之菩萨。其著作甚多,其中以《中论》及《大智度论》最为著称。

Quick Facts 龙树菩萨, 出生 ...
龙树菩萨
龙树菩萨 密宗形象
出生印度
圆寂西元二世纪
居住地印度
宗派大乘/中观
呼号八宗共祖、二胜六庄严
徒弟与学生提婆
著作中论颂》等
Close

龙树广泛影响了大乘佛教各个宗派,中观派以祂为创始者,瑜伽行唯识学派如来藏学派也多以祂的著作来证明本身宗义的正确。祂对汉传佛教的影响亦非常深远,尤其是三论宗天台宗,即便不是为其宗的弘扬者,也多表示对他的崇敬,或依附龙树教门。祂在日本佛教中更享有“八宗共祖[2]称号。在藏传佛教中,与其大弟子提婆(亦名圣天)同被列入为佛教二胜六庄严之一。密宗也以祂为传承上师之一,列名八十四大成就者中。

中国一些道教流派由于受到佛教禅宗密宗的影响,也尊龙树为神灵,尊称其为“龙树医王”、“龙树妙医卫国禅师”,如闾山派

名称

汉传佛经中,龙树有三个译名,分别为龙树、龙胜与龙猛。以龙树最为通行,密宗中主要使用龙猛这个名称。

龙树

Nāgārjuna,由Nāgā与Arjuna两个单字组成。Nāgā音译那伽,意为龙,因为在龙宫成道,所以在名字前冠上龙。阿周陀那(Arjuna)是一种树名,因其在此树下出生,以树名为名。因此鸠摩罗什将其译为龙树[3][4]

龙胜

出自北魏般若流支译《顺中论》[5]。嘉祥吉藏在《中论疏》中认为龙胜为龙树的另一译名[6]

龙猛

玄奘将其名译为龙猛[1]。这个译法有两个说法,一是遏罗树那(arjuna)意为威猛[7][8],二是古代勇士,以阿周陀那为名,因此阿周陀那也有威猛的意思[9]。这位古代勇士可能是指《薄伽梵歌》中的阿周那,阿周陀那也是因陀罗的名字之一。

藏传译名

Arjuna,在梵文中,源自于动词词根Arj,意为得到、获得、成就。布顿认为,Nāgārjuna意为于龙中得到成就[10]。译为藏文ཀླུ་སྒྲུབ(klu sgrub),klu是那伽,也就是的意思,sgrub则是得到成就之意,字面直译为龙成。

入楞伽经

汉译《入楞伽经》中的龙树比丘,梵文本《入楞伽经》写为 NāgāhvayaNāgāhvaya,由那伽(Nāgā)与动词āhvaya组成,意思是以龙为名。印顺法师认为即是多罗那他记载中的龙叫。或以为和龙树为同一人,或以为是不同人。

生平

龙树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主要来自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与藏传《布顿佛教史》、《印度佛教史》。

出身

龙树出身南印度,为婆罗门种姓,少年时学习吠陀经典,同时也精通各种学问及法术[11]。相传龙树与好友三人习得隐身术,进入王宫,调戏宫女。国王得知后大怒,在大臣建议下,命武士在空中挥刀,其他人被杀,龙树智高,认为武士不敢在国王身边挥刀,于是紧临国王身侧站立,逃过一劫,领悟“欲为苦本”,于是决心出家,加入佛教僧团[12]。传统上认为龙树是在说一切有部中出家的[13]

弘法

龙树在印度北方雪山(今喜马拉雅山区)的佛寺,阅读到大乘佛教经典后,至印度各地寻求大乘佛教经典,并推广大乘佛教[14]。因为当时大乘佛教尚不被人接受,曾想自立大乘僧团,改变服色,自行授戒,但没有成功[15]

相传龙树进入龙宫学习大乘方等经典,之后在印度南方弘法[16]。根据《法苑珠林》[17]与《大唐西域记》[18]记载,印顺法师认为龙树进入龙宫的地方,在于乌茶国(位于今印度奥里萨邦[19]。龙树进入龙宫取回的大乘经典,汉传佛教相传为《华严经[20][21],藏传佛教的传说则是《般若十万颂》(即《大般若经》)[22]

龙树曾服务于案达罗王室[23],曾写作《宝行王正论》、《亲友书》,致案达罗王室[24]。其中《亲友书》,僧伽跋摩译为《劝发诸王要偈》,另有一译本题作《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唐义净译为《龙树菩萨劝诫王颂》。龙树引用王室先祖之名,以信件劝诫案达罗王应行正道来治理国家,由此信件可知他与案达罗王室间,有深厚友情。藏译本称这位国王为乐行国王,义净译本称其为乘土国王、娑多婆汉那王(Satavahana,为案达罗王室别名),大唐西域记称其为引正王[25],可知他是案达罗王室的某位国王,不过他的实际身份,在现代学者间仍难下定论。

据印度史学家R. C. 马宗达英语R. C. Majumdar的说法,禅陀迦王应当是案达罗王朝的中兴之主 Gautamiputra Satkarni英语Gautamiputra Satakarni(公元1世纪或2世纪)或其后继者[26]。Joseph Walser认为禅陀迦/市寅得迦,是指王朝首都Dhanya(ka)taka(现今的Dharanikota英语Dharanikota,位于阿马拉瓦蒂附近)而非人名Satakarni[27]

晚年及圆寂

龙树晚年居住在南㤭萨罗国西南的跋逻末罗耆釐山中,案达罗王室为他在此建立伽蓝[28]。龙树极为高寿,年纪超过百岁[29]。根据佛教文献暗示,龙树有可能是被某位小乘法师迫害而殉教。记载称,当时有位小乘法师,对龙树菩萨很忿恨嫉妒。龙树菩萨将要示现圆寂,就问这位小乘法师:“你乐意我长期停留世间吗?”小乘法师答道:“我实在不愿意。”于是龙树菩萨退入内室,一天都未出门。弟子破户查看,发现龙树菩萨已经坐化。[30]另也有说法是涉入王室继承造成的政治纷争而被王子赐死[31]

龙树圆寂后,继承人为弟子提婆南印度地区的人为龙树建庙[32],备受尊崇,与马鸣提婆童受等共称“四日照世”[33]。大乘佛教中对他极为敬重,传说他为初地菩萨[1]慧远认为他是十地的大菩萨[34]道安认为他是十地菩萨、阿罗汉[35]嘉祥吉藏大师认为他为如来示现[36]。日本学者梅原猛认为龙树是大乘佛教的实际建立者。

现代考证

由古代记载,现代佛教学者认为古印度曾有多个同名人物,因为同名,在传说被混合在一起。这个学说最早由日本学者河口慧海与寺本婉雅提出,认为在历史上至少存在古龙树与新龙树两个不同人物。日本学者中村元,根据著作、思想内容、事迹与生存年代差异等,分析出现有传说中,含有至少六个不同龙树,其中包括:

  1. 《中论》作者
  2. 《大智度论》作者
  3. 《十住毗婆沙论》作者
  4. 《宝行王正论》作者
  5. 佛教密宗学者
  6. 化学与炼金师

炼金术师龙树

相传龙树会炼金术,炼制药品,精通占星学。在梵文与西藏著作中,存在数本以龙树为名的炼金术著作。

古龙树与新龙树

日本学者河口慧海与寺本婉雅,比较大乘佛教与密宗间的记载差异,认为至少存在两个同名的龙树,分为古龙树与新龙树。古龙树为大乘论师,新龙术为密教祖师。

龙树与龙猛

龙树与龙叫

在北魏译与唐译的《楞伽经》中曾提到龙树[37][38]。相关段落在宋译本《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未出现。藏传文献称《楞伽经》、《大云经》又记载,这位一切有情乐见童子,又称为龙比丘,传统上将他等同于龙树[39]

密宗以龙猛为其始祖之一,如藏传佛教所传《文殊根本续》,提到一位称为龙的比丘[40],与《楞伽经》传说相同,密宗传统上也认为他就是龙树。

在《大云经》[41]、《大法鼓经[42]中,皆提到一位出身南印度,名为一切有情乐见童子的人物,可能是如来藏学派早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印顺法师认为,龙树的《大智度论》已引述到《大云经[43],《大云经》集成时间应早于龙树,并将一切有情乐见童子的在世年代推定为公元1世纪,与马鸣同时[44]。在汉译《大云经》中说这位“众生乐见比丘”是大菩萨、大香象王[41],梵文中“那伽”可指“龙”也可指“象”[45],这里的大香象王[46]是对他的盛赞之语,但后人可能误会他还有名字叫“大香象王”或“龙”。《大法鼓经》提到世间乐见比丘的事迹,并生“生安乐国”[47],魏译和唐译《楞伽经·偈颂品》也称龙树将“往生安乐国”,在传说中可能因此把两个人等同起来。

印顺法师,认为《楞伽经》中提到的龙树,梵文名为Nāgāhvaya,意译为“龙呼”、“龙叫”、“龙名”,与龙树(Nāgārjuna)的名字不同,指应是另一个人。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记载,有位南方阿阇黎龙叫,与提婆同时,在印度南方倡导唯识中观见[48],应属于顺瑜伽行中观学派,在教义上近于如来藏学派。他生活在旃陀罗笈多时代,时代晚于龙树,与提婆同时,可能也是龙树的弟子之一。布顿大师也认为《大云经》中相关记载并未明确说这位比丘即是龙树,仍待考证[49]。可能在晚期的传说中,把龙树跟这位龙叫的事迹混在一起,因此造成误会。

密宗学者龙树

《布顿佛教史》记载龙树出生南印度毗达婆国,于中印度那烂陀寺出家,师从密教大手印祖师萨拉哈学习了密集金刚密续,他原名为罗睺罗跋陀罗。印顺法师认为龙树曾于那烂陀寺学法的记载,可能是后世讹传[50][51]

龙树的年代

龙树在世年代,有很多传说。西方学者多认为是公元1世纪至2世纪之间。

《龙树菩萨传》写作于龙树过世后百年[52]。据此,印顺法师认为龙树在世时间,约是公元150年至250年间[53]宇井伯寿鸠摩罗什(344-413)在世时间逆推,估算龙树在世的时间,也得出相同的见解。

思想及贡献

龙树菩萨是佛教中观学说的开创者,以其初地菩萨的证量,并依大乘佛教般若诸经典为本,对大乘佛法的中道予以严谨的论证。龙树菩萨于大乘佛法的中道定义为“非有亦非无,亦无非有无,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54]即不落有无两边,此不落亦不落,如此形容语也不受[55],是名为中道。并以此中道义及初地无生法忍的证量破斥诸外道的谬论。龙树菩萨在佛法的历史地位,世尊早已预记于《摩诃摩耶经》中:“…;佛涅槃后。…。六百岁已,九十六种诸外道等,邪见竞兴破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切诸外道辈。七百岁已,有一比丘名曰龙树,善说法要灭邪见幢,然正法炬。”[56]意谓继马鸣菩萨后约一百岁已,外道的邪见(断见、常见、无因论等)乃未止息。故龙树菩萨造《中论》[57]、《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破斥邪见并弘扬世尊的第一义谛正法。龙树菩萨的历史地位,亦预记于《入楞伽经卷第九》中:“…大慧汝谛听,有人持我法。于南大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法,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58]

龙树菩萨的《中论》依“八不中道”灭诸戏论[59]。《中论》以观蕴处界等一切法的“有、时、空、动”四个范畴,论证缘起没有独立、常住的自性,没有自性就是(自)性空,并以此降伏诸外道的邪见。又龙树菩萨大弟子提婆者,智慧明敏,机神警悟,欲摧邪见外道,乃请其扮外道,龙树扮外道并力挺外道义,然提婆依龙树所授佛法破斥外道谬理。七日之后,龙树亦失其所立之外道义,遂允提婆击法鼓,与外道论议,随外道之所说,而予以析破,摧诸异道[60]。故摧伏外道、破斥邪见、作狮子吼、护持并弘传世尊正法、绍继佛种、续佛法脉、以初地菩萨的证量作法布施,造诸论,利益有情,此是龙树菩萨在佛法的历史上应有的定位。

龙树菩萨造《中论》以观五阴十八界法等法,以示缘起中道。例如以观四谛而成立之缘起“性空”(没有自体性)的真意,即是无常无我的因缘法,即是《中论》〈观四谛品第二十四〉所言之“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义)者。”故依无生法而言,无生法与一切法乃非一非异之中道也[61]

对汉传佛教的影响

Thumb
龙树尊者

就中国佛教史来看,最早引介龙树思想的是鸠摩罗什[62]。罗什翻出了《中论》和青目释、《十二门论》,及龙树弟子提婆所作的《百论》,形成“关河之学”。因他在长安译经、讲经,吸收当时关河(长安)一带的学者,如僧肇僧叡等人。僧肇以骈文写作《肇论》,批评六家七宗之偏失,阐释龙树的中观之学。

鸠摩罗什还译出龙树所作的释经论,分别是解释般若经的《大智度论》和解释十地经的《十住毗婆沙》。

后来,“关河之学”对学习三论之学的吉藏有深刻影响,他的《中观论疏》常引关河旧说。往后兴起的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等亦或多或少受龙树的影响。如天台宗智𫖮在其著作中援引大智度论和中论,华严宗法藏作十二门论注疏,法相宗承继印度唯识学重新阐释中观空义,如玄奘著《会宗论》。

鸠摩罗什之后传译来的龙树作品,有《六十颂如理论》(施护译)、《七十空性论》(法尊译)、《因缘心论颂》(失译)、《菩提资粮论颂》(达磨笈多译)、《一输卢迦论》(般若流支译)、《回诤论》(毘目智仙共般若流支译)、《劝诫王颂》(义净译)、《宝行王正论》(真谛译)等。

在龙树著作中,最常译为华语的作品是《中论颂》和《龙树菩萨劝诫王颂》。

对藏传佛教的影响

藏传佛教四大教派都推崇龙树与中观,所接受的中观思想,主要是中晚期印度派的思想。寂护是最早将中观派思想引入藏传佛教的代表人物,赤松德赞曾经向全藏宣布,以寂护的见解作为藏传佛教的规范[63]。寂护的见解被称为随瑜伽行中观派,因为他在相当程度上,融合了唯识派的思想。在宁玛派中,仍然保持了他的部分见解,但因为朗达玛灭佛的影响,寂护在西藏的影响力在后世并不大。

后弘期时,月称的再传弟子阿底峡大师,以寂天的教义,入藏传授,作《菩提道灯论》,建立噶当派,将中观应成派传入西藏,后为格鲁派宗喀巴尊奉,成为藏传佛教的正宗。

宁玛派继承了印度晚期诸师的旧说,将“如来藏”思想称为“大中观”,亦即“大圆满见”,以此建立大圆满次第[64]

噶举派传承印度那洛巴大师的法脉,认为大手印、大中观和大圆满教授,三者本质没有差别,都是直接观看我们的心性。在直贡噶举派中认为教主吉天颂恭在佛住世时为维摩诘居士,然后再转世为龙树菩萨,最后转世为吉天颂恭,创建直贡噶举。[65]

萨迦派清辨的中观思想,作为解释密乘的本义[66]

著作

龙树菩萨论著极为丰富,如:《大智度论[67]、《中论[68]、《十二门论[69]、《七十空性论[70]、《回诤论[71]、《六十颂如理论》、《方便心论》[70]、《广破论》(Vaidalya-prakarana)、《大乘破有论》、《十住毗婆沙论[72]、《因缘心论颂》[73]、《菩提资粮论颂》[74]、《宝行王正论日语宝行王正論[75]、《劝诫王颂》[76]等不少著名的论典或颂文[77][78],造论之多,世所罕见,故被誉为“千部论师”。然除上述之经典外,亦有学者存疑其它的一些论典是否真为龙树菩萨所著,如《十八空论》、《释摩诃衍论[79][80]。现存藏传《无畏论》,因为其中引用了提婆著作,被认为是后人所作,非龙树著作。

印顺法师根据藏传佛教传统,将龙树的著作,分为两大类,一为抉择甚深义者,这包括《中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回诤论》等,以论理方式深入诸法实相。二为分别菩萨广大行者,包括《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菩提资粮论》、《宝行王正论》、《劝诫王颂》等。

汉译龙树菩萨所造之《中论颂》、《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皆对汉传的大乘佛法有重要影响与贡献,也是中观学派所依据的论典。

在龙树作品中,大量引用各种佛经,佛教研究者经常以此来作大乘佛教经典的定年之用:在龙树作品中曾被引用的大乘佛教经典,为早期大乘佛教经典,而龙树未曾引用的,则判定为中期及晚期佛经。

龙树作品中,中论回诤论、劝诫王颂(Suhṛllekha,亲友书)与宝行王正论日语宝行王正論(Ratnavali)的梵文本仍然留存[81][82]

相关条目

注释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