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爷,是道教中一种以虎为形象的神祇,俗称虎爷公、虎爷将军、虎将军,尊称为下坛将军、金虎将军,其中虎爷也有分成黑毛与黄毛两种。虎爷最早是山神、土地公及城隍爷的座骑,后来更演变成王爷、妈祖等诸神的座骑,并有守护庙境、村庄、地区与城市之功能。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2年10月31日) |
来源
中国远古时期即有对老虎的自然崇拜[1],后成为民间信仰的一部分。俗曰:“土地神辖山中虎”,古人认为虎受土地之神所管,而被山神、土地公、城隍爷等神收伏的老虎具有神力,不但不会伤害人畜,且会保护人类;故人们多尊称为虎爷,虔诚奉祀。
许多神明的座骑亦是虎,但与此处的虎爷不同,时遭混淆。
信仰
- 流传为土地公等诸神的座骑。
- 庙会、庆典时的前导、开路之神[1]。
- 镇守庙宇城村,驱逐邪魔精怪。
- 保护儿童。许多地区会让小孩拜虎爷为义父,现代认为虎爷也会守护宠物,因此也会让宠物拜虎爷为义父。
- 能招钱财。俗言“虎爷咬钱来”,民间常于其神龛旁设盛水小碗,水中置钱,俗称“钱水”,供信徒以至少等值之钱币换取“钱母”,取回后置于红包袋或香火袋内,据说可暗助生财。
- 有医疗能力,能治疗脸颊肿胀的腮腺炎。腮腺炎俗称“猪头皮”,人称虎能食猪,故可治之。一般是以纸钱抹过虎爷塑像之口,再抹过患部。也有请乩童、道士召请虎爷后,以朱砂笔在患部上书写“虎”字等。此外新北市八里区五福宫有由财神赐名为“采药童子”的千年天虎爷[2]。
形象及祭祀方式
一般供奉于神桌或主神神位下方,供品为生鸡蛋及生肉类,圣诞多为农历六月初六。但有些庙宇将虎爷奉于神桌之上,如板桥慈惠宫、朴子配天宫[3]、 台湾早期的虎爷以原始的虎型为主,近年来部分庙宇开始奉祀不同型态的虎爷,包括虎头人身、人身虎帽、有翅膀的飞天虎等,如台中市外埔区义虎堂奉祀虎头人身之形象[4],彰化彰邑明圣庙奉祀天虎将军貌形虎面人身虎尾、新北市石碇区伏虎宫奉祀原始虎形虎爷、飞天虎爷、五营虎爷神将、宜兰县宜兰市新民堂则同时奉祀人身带虎帽、虎头人身、原始虎形的三种虎爷[1]。
民雄大士爷庙为台湾唯一主祀观音与大士爷之庙宇,其虎边所设的五虎将军庙是当地社会贤达组成“虎爷会”鸠资建造的小庙宇,为大士爷庙中的“庙中庙”。五虎将军庙内前置黄虎大将军、黑虎大将军、白虎大将军、青虎大将军与红虎大将军,其后另奉三尊虎爷,均为铜铸。五虎将军的嘴里分咬朱砂笔、炫风金光锤、五雷诛魔鞭、天星银斧、擎天流星剑五种宝物和兵器,象征祈安植福、斩妖除魔、驱煞押邪、改运祛祸和清扫秽气[5]。
新加坡华人祭拜虎爷的方式,第一种是供奉在庙宇的大门口后或旁边设立的“虎爷洞”(如淡滨尼联合宫、韭菜芭城隍庙),第二种是供奉在庙内众神之前(如聚善堂关帝庙),第三种是未设有特别空间来供奉虎爷(如三巴旺财神庙)[6]:694。
新加坡庙宇中,最早供奉虎爷者可能是位于大巴窑的双林城隍庙[6]:694。另外在双林城隍庙附近有间普忠庙,庙中天公坛下设有虎爷,庙方说此虎为“天公虎”,为太上老君的坐骑[6]:705。
- 祭典仪式ー拜虎爷,打小人
“拜虎爷,打小人”是流行于广东珠三角及香港等地的巫术习俗,据说可追溯到唐朝时流行的“厌胜”(厌诅)[6]:701。进行此仪式的时间不定,主要是在惊蛰的日子,其他则是像农历每月初六、十六、廿六或是所谓的“除日”(阴日)[6]:701。祭拜时会用小块生猪肉沾猪血,放入纸虎口中,使其吃饱不再出口伤人,然后再将生猪血抹在纸虎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6]:701。而有些地方在祭拜完后还会将纸虎烧掉或将纸虎的头用铜剑切掉[6]:701。
此仪式随着广东移民外传后,到了马来西亚的吉隆坡仙四爷庙等地保留在“惊蛰虎开口”的日子祭白虎打小人[6]:703。不过新加坡的惊蛰日主要只有“拜虎爷”(祭白虎)的部分,少见“打小人”的部分[6]:701-702。
虎爷“吃炮”
“吃炮(吃炮)”为台湾庙会中常见的炸轿仪式。在云林县北港镇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九、二十日都会举行迎妈祖的绕境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信徒会在神轿底下燃放大量的鞭炮,以恭迎妈祖神轿的到来,并感谢妈祖的庇祐让信徒平安顺遂、生意兴荣、赚大钱,民众相信鞭炮放的越多来年的运气就会越好,所以在这两天的绕境出巡中,光是燃放掉鞭炮的费用就高达数千万元之多,让人叹为观止。近来,因燃放的放式不同而有:踩炮、犂炮、炮网等等,但都统称吃炮,吃炮一词由此而来[7]。
北港朝天宫虎爷会根据1933年日人相良吉哉所著《台南州祠庙名鉴》记载:“虎爷会旧名虎爷公会,主祀神为大虎、二虎、三虎、四虎、五虎,会员五十三人,创立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北港俗语:“暗街仔暗眠摸,溪仔底虎爷公”即意指传统虎爷信仰区域在溪仔底(今北港镇博爱路,于民主路和中正路之间的路段),故溪仔底自古又被称为“虎爷街”。现在的虎爷会是由陈光男、颜锦河二人重组,会员有200余人,另有高雄分会、台北分会、中和分会、桃园分会、新竹分会、新北分会,彰化分会,南投分会,苗栗分会等皆为三掷杯求得虎爷认可而成立的分会,并有众多信徒分灵虎爷神尊回家供奉镇宅祈求平安,或有宫庙请回镇守坛中,如:高雄苓雅寮保安堂,板桥冠友颍川堂,北港玉巡会,新竹广泽行馆,菓林太子宫,澳门朝天宫,新北建和宫。[来源请求]
农历六月六日为虎爷圣诞。北港朝天宫虎爷炉主之下,原有四个副东(脚仔),朱公炉,虎爷炉,同为八角锡炉。另于民国101年增设副炉主两位,并新增大虎、二虎神尊及炉主炉,并改制副东(脚仔)为两位,本会朱王公金身与大虎、二虎供奉于炉主家,三虎金身则供奉于会长家。昔虎爷轿过去会上下摇动,今规定不可。虎爷是北港妈祖出巡中最会“吃炮”的神轿,在浓烟漫天、轰隆作响的场景中,“虎爷轿”屹立不摇,轿夫无畏无惧的神采,让群众慑服。其虎爷轿的造型与日本神轿相似,步伐也特具日本味。每年北港妈祖绕境时,扛虎爷神轿者须学会“颠轿步法”,因为若步法不协调即会翻轿。颠轿时是由打鼓和拿扇子的人指挥,脚踩七星步,口喊(风来虎啸),场面震慑人心,昔日抬轿者皆为全国各地主动来北港参与之信徒,其中大部分为原籍北港的外移人口,因以前曾抬过虎爷轿,故经验老道,每年到了农历三月十八日就会主动回北港,并寻得虎爷轿停放的临时行馆,领取轿班衣。抬轿者大约有三分之二非会员,而会员也对抬轿者大多不相识,完全由老手带领有兴趣的新手参加。目前虎爷会抬轿人员为民国102年虎爷会有鉴于抬轿人员人数之不足,另成立虎爷会轿班团,专责虎将军出轿时担当抬虎爷轿及相关工作,非虎爷会轿班团成员则无法扛到虎爷神轿,虎爷轿班穿着黄色虎纹衣,头戴黄色渔夫帽,在绕境行列中,虎虎生风的抬轿方式,在熊熊的炮火中展现威风凛凛的英姿,令人敬畏着迷。除了农历三月十九日“北港迎妈祖”外,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上元绕境,虎爷也会出轿参与伴驾,后改为虎年元宵节才会出轿。[来源请求]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