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1724年1月19日—1777年7月1日),字慎修,号东原徽州府休宁县(今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人,中国清代语言学家思想家。曾六次会试未中。[1]晚年因学术成就显著,乾隆帝特招入馆任《四库全书》纂修官,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Quick Facts 戴震, 籍贯 ...
戴震
Thumb
清代学者像传》第二集《戴震像》,杨鹏秋绘
大清翰林院庶吉士
籍贯安徽省休宁县
族裔汉族
字号字东原
出生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四
即1724年1月19日
逝世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二十七
即1777年7月1日
京师
出身
  • 乾隆四十年乙未科同进士出身
著作
  • 《戴氏遗书》等
Close
Thumb
安徽屯溪老街戴震纪念馆

生平

戴震生于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四(1724年1月19日),小时聪敏,过目成诵,十岁读《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私塾老师说:“此何以知其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其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但戴震接着指出周朝离宋朝有两千年之遥,为什么朱子能知道这些事呢?问得老师无言以对。[2]十七岁时,戴震读完了私塾,客居南丰。

戴震是音韵学江永的弟子。他对经学天文地理历史数学机械水利生物及古代器物都有研究,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乾隆七年,前往徽州府婺源与江永相识,因为戴震与其表字相同,从此专字东原。二人并没有明确的师徒关系,而是亦师亦友。乾隆十九年,往北京避难与钱大昕相识。乾隆二十年(1755年)夏,戴震初识纪昀,戴震后来几次到京师都住在纪昀家。纪昀出资将戴震的《考工记图》付梓,并为之作序。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设馆于礼部尚书王安国家,教授王念孙读经。次年,结识惠栋扬州转运使卢文弨署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中式举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成《原善》三卷。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因纪昀的推荐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乾隆四十年(1775年),为乾隆帝特许,经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未及散馆授官而病卒。纪昀有诗怀念:“披肝露胆两不疑,情话分明忆旧时。”洪榜为戴震写行状称:“抱经世之才,其论治以富民为本”。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学术

戴震对于汉语音韵学很有研究,创立了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以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此外,他也精通训诂学。四十岁后开始质疑宋学,进而力抨宋代理学家。[3]以为程、朱论理掺杂佛老,不复先秦儒学宗旨,晚年所著《孟子字义疏证》,全面否定了程朱思想。

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一书中批驳了程朱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主张,并指出,宋儒轻言天理、公义,而轻“民之饥寒愁怨、饮食男女、常情隐曲之感,言虽美,而用之治人,则祸其人。”[4]于是,理学以理杀人,“适成忍而残杀之具”,极大地压抑了人的天性,扭曲了道德、文章:“夫诐辞邪说之深入人心,必害于事,害于政,天下披其祸而莫之能觉也。”[5]可谓是“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6]

戴震对道学的批判,延续了清初王夫之等人的套路,在文字、考辨的基础上,提出了人乃血气之躯,道德也无非“不过”、“不及”之论,是人类天性的合理调节,是自然需要的合理表达,由此改变了体用两分,伦理为体,人欲为气,由私欲害理推导出理欲对立的本体论,恢复儒学本来面目和伦理的原初意义。

在否定了朱熹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过程中,戴震发挥了张载以来所形成“天道-性-人道”体用一体的说法,形成了“天道论”这一世界图式。由此戴震得出结论:天道无非气化流行之变,“气”即“道”,体用唯一的说法:“形而上”之“道”,即“未成形质”以前之“气”;“形而下”之器,即“已成形质”以后之物,形式与质料互为条件,阴阳消长相为基础,理学所谓“理在事先”不过是私心自用,偏执形式而已。戴震这一对体用一体的继承所发展出来的“天性论”充满了人性的关怀和肯定,极大地解放了笼罩“去人欲、存天理”的理学桎梏之下的人心思想。同时,戴震与章学诚并称清代学术史与思想史上两大高峰,以汉学为宗,发挥了六经皆史的治学方法,开创了儒家学术思想由“尊德性”向“道问学”的历史转向。

章太炎是推重戴震的第一人,“铨次诸儒学术所原,不过惠、戴二宗”。[7]又说戴学源于荀子。从章太炎开始,戴震的哲学才进一步为人所注意。胡适著《戴东原的哲学》,认为戴震建立起“清朝学术全盛时代的哲学”,“可说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也可以说是新理学的建设——哲学的中兴。”

姚鼐与戴震共修《《四库全书》时,欲事戴为师遭到拒绝,[8]姚鼐于是攻击戴学“破碎不通”,甚至骂戴将“身灭绝嗣,此殆未可以为偶然也”。[9]戴震“反宋儒”、“反朱熹”,故不为钱穆所喜。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认为︰“然东原斥程朱即所以发挥程朱,实斋(章学诚)宗陆王即所以叛离陆王,取径虽异,旨则归一,则两家之貌异缓和疼不能掩其心同。”戴震撰有《汾州府志》和《汾阳县志》,其间与章学诚发生过激烈的争论。余英时谓:“东原谓方志当重地理沿革,这里显然表现出了一种狭义的考证观点。盖东原治《水经注》有年,即移《水经注》之法于方志之纂修也。”后世出版有《戴震文集》、《戴震集》等。

评价

  • 章实斋文史通义‧书朱陆篇后》指出:“戴君学术,实自朱子道问学而得之……偶有出于朱子所不及者,因而丑贬朱子,至斥以悖谬,诋以妄作”。
  • 方东树汉学商兑》批评戴震:“程朱所严辨理欲,指人主及学人心术邪正言之,乃最吃紧本务,与民情同然好恶之欲迥别。今移此混彼,妄援立说,谓当通遂其欲,不当绳之以理,言理则为以意见杀人,此恒古未有之异端邪说。”
  • 梁启超说:“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10]
  • 胡适认为戴震足与朱熹王阳明齐名,是朱子以后的第一个大思想家。[11]
  • 戴震认为:“必知字之诂,而后识句之意,识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义,进而窥全书之指。”钱锺书说:“是特一边耳……复须解全篇之义乃至全书之指,庶得以定某句之意;解全句之意,庶得以定某字之诂;或并须晓会作者立言之宗尚、当时流行之文风,以及修词异宜之著述体裁,方概知全篇或全书之指归……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12]

主要著作

  • 策算》一卷 乾隆九年(1744年)
  • 《毛郑诗考正》五卷
  • 原象》一卷
  • 勾股割圜记》三卷
  • 续天文略》二卷
  • 尚书义考》二卷
  • 经考》五卷
  • 屈原赋注》三卷
  • 原善》三卷
  • 考工记图注
  • 孟子字义疏证》,原称《孟子私淑录》、《绪言》三卷
  • 中庸补注
  • 水地记》一卷
  • 声韵考》四卷
  • 声类表》十卷
  • 方言疏证》十三卷
  • 水经注》三十五卷
  • 《文集》十卷
  • 《直隶河渠书》一百十一卷
  • 《汾阳县志》
  • 《汾州府志》三十四卷

水经注公案

戴震从乾隆三十年(1765年)起,开始研究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直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最终校定《水经注》,前后十年。他三次校订《水经注》,为《水经注》总计补缺漏字2128个,删妄增字1448个,正臆改字3715个,使得《水经注》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貌。

戴震在四库全书馆中校勘《水经注》时,曾卷入抄袭赵一清成果的公案。段玉裁认为赵书袭戴。[13]王国维对于戴震的《水经注》是否剽窃问题,撰写《书戴校水经注后》一文,指斥其非,王国维愤然道:“凡此等学问上可忌可耻之事,东原胥为之而不顾。”胡适则为戴震辩护,认为戴震在《水经注》研究方面没有抄袭的嫌疑,一般认为胡适是白费二十余年心力。杨守敬《水经注疏》每每点出:“此戴袭赵之确证。”例如卷五写道:“赵氏不捡……而……以订郦氏,大谬。戴氏亦不加详考,竟依改,可哂也。”陈桥驿则认为,与其说是“气矜”,不如说是“功名之欲”。[14]

学生

戴震的学生有很多都是著名的文字学家:

研究书目

纪念

  • 戴东原墓:戴震的墓地位于安徽黄山市休宁县商山镇东北几山头,靠近屯溪区。墓地面积40平方米,封土高1.5米,墓碑上有"隆阜戴氏,皇清特赐进士出身,敕授文林郎翰林院庶吉士,先考东原府君,先姚朱氏孺人合墓"字样。墓前有石砌享堂20平方米。1981年9月8日,戴东原墓公布为第一批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15]
  • 戴震纪念馆:1924年,戴震的后裔购下隆阜中街紧靠横江码头的一座清代民居“摇碧楼”,面积108平方米,开办“戴氏私立东原图书馆”,即戴震藏书楼,收藏戴震藏书9167册。1982年改为戴震纪念馆。由于此处已被列为危房,且位于郊区,交通偏僻,游人稀少,2003年,戴震纪念馆搬迁至屯溪市区的屯溪老街立新巷1号新址,是一座规模较大的清代徽派建筑,面积427平方米,即震修楼[16]。戴震藏书楼已公布为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17]2019年,震修楼公布为第八批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18]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