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学诚幼资椎鲁,体弱多病,日仅诵百余言,好深思,隆冬盛夏读书常至午夜不倦。十四岁,随父至湖北,二十岁以后学业大进,好读史部之书。然而科举不顺,曾七应乡试[1],乾隆三十年,第三次乡试落榜,拜翰林院编修朱筠为师,朱筠告以“科举非君所长,不能学亦不足学”,筠藏书甚丰,得以纵览群籍。又得与邵晋涵、周永年、任大椿、洪亮吉、汪辉祖、黄景仁等交游。乾隆三十九年第六次应浙江乡试落第。[2]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修《永清县志》,是年秋天乡试中举,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中进士。乾隆四十六年,至河南谋事,归途遇盗,携带所撰文稿荡然无存,日后写作必存副稿。曾官国子监典籍,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经周震荣介绍,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书,毕沅待之甚厚。五十五年,毕沅再邀为《湖北通志》总纂。嘉庆五年(1800年),贫病交迫,双目失明。次年十一月卒。[3]葬山阴芳坞。
家族
著作
章学诚一生精力都用于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所著《文史通义》,与唐刘知几的《史通》幷称史学理论名著。曾编纂《史籍考》,拟尽收古今史部书叙目凡例,总目达三百二十五卷,但书未完成,稿亦散失。所修方志,传世有和州、亳州、永清三志。曾主修《湖北通志》,现存遗稿数十篇。
章学诚一生颇自负,不与刘知几并称,他说:“郑樵有史识而未有史学,曾巩具史学而不具史法,刘知几得史法而不得史意,此余《文史通义》所为作也。”又在家书中说:“吾于史学,盖有天授。自信发凡起例,多为后世开山。而人乃拟吾于刘知几。”[4]他主张“学为实事,而非为空言”,其见解“颇乖人好恶”,[5]生前没没无闻,穷困潦倒。一直到死后,名字被人误写为“张学诚”,[6]或“章石斋”。[7]1920年,胡适受了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出版的《章实斋先生年谱》的刺激,两年后以后出版了一本《章实斋先生年谱》,他表示︰“最可使我们惭愧的,是第一次作《章学诚年谱》的乃是一位外国学者。”
章学诚提出“道(理) 寓于器(事物)”命题,认为“道”是客观事物之规律,“求道”应根据对事物的实际考察。所提出“六经皆史”之说[8],主张治经以考证史料和发挥义理相结合,将治经引向治史,反映其解脱旧经学传统束缚学术趋向。论文注重内容,反对拟古和形式的倾向,批判了当时桐城派的流弊。其学说至清末始为人重视。1922年有《章氏遗书》刊行。仓修良称章为“浙东学派”的“殿军”[9]。
章学诚相貌不佳,[10]脸上有斑点、耳背,多少有点自卑,使得他的言论极具攻击性。例如汪中曾批评礼教对女性的约束,章学诚便说汪氏“黑白不分”。章学诚还批评袁枚“好色”,专收女弟子。[11]
评价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