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大昕(1728年2月16日—1804年11月21日),字晓征、及之,号辛楣,一号竹汀,江苏苏州府嘉定县(今上海嘉定区)人,清代史学家,语言学家。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1]
家世
钱大昕祖籍常熟双凤里,先世迁居嘉定盛泾,又迁望仙桥。祖父钱王炯,生员,精于小学,高寿九十二岁。父钱桂发,生员,母沈氏。大昕为其父长子,次子为钱大昭。其他宗族有钱楷、钱燿、钱肇然、钱塘等人,都与钱大昕一同治学。祖父钱王炯在钱大昕幼年启蒙阶段教授他训诂之学和安章宅句之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
生平
幼时为神童,[3]周岁能认字,三岁诵匾联,五岁受经书,十岁学八股文。十五岁应童子试,为内阁学士刘藻所赏识,谓“吾视学一载,所得惟王生鸣盛、钱生大昕两人耳”。王艮斋阅其课义,诧为“此天下才也”。早年以诗赋闻名江南,献赋获赐举人,又精通经学、史学、天文、历算、音韵、训诂、金石,“不专治一经而无经不通,不专攻一艺而无艺不精。”[4]钱氏于《元史》用功极深,在百卷《二十二史考异》中,《元史考异》独占十五卷。乾隆十九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升侍讲学士,三十四年,入直上书房,授皇十二子书。升少詹事,不久提督广东学政。乾隆四十年(1775年)因父丧去职,服阕后又遇母丧,以病不再复出。好读书,亦善治学,未尝一日废书。[5]曾在钟山、娄东、紫阳等各书院讲学多年,“门下士积二千余人,其为台阁、侍从、发名成业者,不可胜计。”嘉庆九年(1804年)卒。[6]
学术
钱大昕对于音韵学和训诂学很有创见。首先注意到了古声母的研究,证明了古代没有轻唇音和舌上音(卷舌塞音)的分别。钱大昕考证,上古无轻唇音(唇齿音),“无”发成“模”,又转为“毛”。“毛”的古音为“谋”,所以模能转为毛。钱大昕撰《廿二史考异》一百卷,以顾炎武之历史考据方法,拾遗规过,最享时誉。与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
钱大昕也写过(奕喻)这样的文章,他在下棋时,领悟了一些道理:“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知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
钱大昕轻视西方数学,江永因学习西方数学,钱大昕却讥其“为西人所用”[7]。钱大昕说《诗经》已有反切,并且驳斥反切受佛经的影响,“岂古圣贤之智乃出梵僧下耶”,“吾于是知六经之道,大小悉备,后人詹詹之智,早不出圣贤范围之外也”[8]。钱大昕面对西学所采取的态度是:“西士之术固有胜于中法者,习其术可也,习其术而为所愚弄不可也。”
评价
- 戴震说:“当代学者,吾以晓征(即钱大昕)为第二人”,“盖东原毅在以第一人自居。然东原之学,以肄经为宗,不读汉以后书。若先生(钱大昕)学究天人,博综群籍。自开国以来,蔚然一代儒宗也。以汉儒拟之,在高密(郑康成)之下,即贾逵、服虔,亦瞠乎后矣”[4]
贡献
在钱之前,研究古音众多,但都只注重古韵,真正注意到古纽问题者当推钱氏。关于古纽,钱氏提出四个要点:
主要著作:
相关条目
注释
延伸阅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