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农业英才奖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设立,颁发给中国农业科技英语Agricultural technology工作者的奖项。中华农业英才奖于2005年设立,前三届每两年评选一次,之后每三年一届,每届获奖者十人(第七届十一人),奖金为每人20万元人民币[1][2]

Thumb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大楼

获奖人名单

第一届(2005年度)

More information 身份信息[3], 贡献 ...
身份信息[3] 贡献
姓名 单位、职称 两院院士
李振声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小麦远缘杂交奠基人,创制、选育与推广小偃麦(小麦与长穗偃麦草杂交)及其新品种[4]
侯锋 天津市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开创中国黄瓜育种事业,选育抗病、丰产的黄瓜品种[5]
唐启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和大海洋生态系研究的奠基人,为海洋渔业发展提供科学基础[6]
刘秀梵 扬州大学兽医学院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致力于动物传染病学研究,研制多种针对禽流感新城疫(鸡瘟)、传染性法氏囊病英语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鸡马立克氏病英语Marek's disease等家禽传染病的疫苗[7]
谢华安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获奖时尚未当选)
创制中国杂交水稻配制中的重要恢复系品种“明恢63”,选育有“东方神稻”之称的杂交水稻品种“汕优63[8]
喻树迅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获奖时尚未当选)
培育大量早熟、高产、抗虫的棉花品种,促进棉业发展并缓解棉粮争地矛盾[9]
陈伟程 河南农业大学
教授
育成大量适应不同生态区的玉米优良新品种,在玉米雄性不育的研究和应用上取得突破[10]
陈剑平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获奖时尚未当选)
致力于植物病毒学研究和应用,防治和控制大麦黄花叶病英语Barley yellow mosaic virus等重要粮食作物病毒病,通过检测病毒协助中国植物病害检疫检验工[11]
王乐义 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
高级农艺师
研发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并推广至全国,促进蔬菜生产成为寿光的主导经济产业[12]
陈化兰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获奖时尚未当选)
致力于禽流感病毒的研究和疫苗的研制[13]
Close

第二届(2007年度)

More information 身份信息[14], 贡献 ...
身份信息[14] 贡献
姓名 单位、职称 两院院士
傅廷栋 华中农业大学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现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对世界油菜乃至十字花科蔬菜作物杂交利用作出重要贡献[15]
赵法箴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开创中国对虾养殖业,进而实现和推广对虾全人工育苗,使对虾养殖业摆脱对天然虾苗的依赖[16]
李登海 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
研究员
培育出上百个优良玉米杂交种,实现了玉米单产从100多公斤到1500多公斤的突破[17]
陈宗懋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致力于茶树茶叶防护研究,治理茶叶病虫害,解决中国茶叶农药残留问题及其带来的出口贸易困境[18]
李宁 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后撤销)
致力于动物分子遗传育种学,通过转基因克隆技术实现猪、鸡、牛等动物的优选育种并推动其产业化[19]
李必湖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员
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和推广,世界上首个发现“野败”(野生雄性不育株水稻),实现杂交水稻的突破[20]
陈温福 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获奖时尚未当选)
致力于水稻育种,尤其在东北超级稻方面贡献突出,育成优质超级稻新品种十余个[21]
朱明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研究员
设计制造与棉花、种子、果蔬等有关的多种机械设备,推动中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22]
张改平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获奖时尚未当选)
致力于动物传染病研究和防治,建立动物疫病和食品安全免疫试纸快速检测的技术体系[23]
张真和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推广研究员
利用塑料棚、日光温室等技术,推动中国(尤其是中国北方)反季节蔬菜生产,实现廉价淡季蔬菜的供应[24]
Close

第三届(2009年度)

More information 身份信息[25], 贡献 ...
身份信息[25] 贡献
姓名 单位、职称 两院院士
于振文 山东农业大学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培育优质高产小麦种,指导全中国各片区小麦生产的宏观发展[26]
颜龙安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籼型杂交水稻的开拓者和主要发明者之一,育成中国首批“野败”(野生雄性不育株)籼型不育系,实现“野败”三系配套[27]
陈焕春 华中农业大学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制多种动物传染病诊断试剂盒和疫苗,有效控制了猪伪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传染病疫情[28]
王庆煌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在热带地区引种香草兰胡椒咖啡可可香辛料饮料作物,进而实现其加工和产业化[29]
王保海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
研究员
从零起步开展西藏昆虫研究,应用于农牧业病虫害防治[30]
李思发 上海海洋大学
教授
致力于水产养殖研究,选育团头鲂罗非鱼鲢鱼鳙鱼草鱼等淡水养殖鱼类的优良种质[31]
李景富 东北农业大学
教授
实现番茄品种中国化,大大地降低番茄生产成本[32]
程式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于“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上实现突破,选育超级稻稻种,组织协调全国水稻育种协作攻关[33]
赵振东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获奖时尚未当选)
培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并进行产业化开发,使中国摆脱对进口面包麦的依赖[34]
韩贵清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主持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期间,开拓“院县共建”、“开放办院”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35]
Close

第四届(2012年度)

More information 身份信息[36], 贡献 ...
身份信息[36] 贡献
姓名 单位、职称 两院院士
邓秀新 华中农业大学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选育和推广柑橘优良品种,主导完成中国柑橘产业带整体规划,使中国柑橘产业顶住加入WTO的压力、成功“突围”[37]
朱有勇 云南农业大学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物多样性原理与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病虫害防治相结合,对解决农作物病害流行、农药过量使用等问题做出贡献[38]
何中虎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使用分子改良技术选育优质小麦品种并投入应用,建立中国小麦品质评价体系[39]
吴孔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通过研制化学农药、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利用转基因抗虫植物等方式,有效防控棉铃虫英语Helicoverpa zea棉花造成的危害[40]
张洪程 扬州大学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获奖时尚未当选)
致力于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栽培耕作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推动用精确化、标准化栽培技术取代传统耕作制度[41]
陈松林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获奖时尚未当选)
建立大量鱼类细胞系、冷冻精子库、基因资源技术体系,推动半滑舌鳎牙鲆比目鱼类渔业的发展[42]
赵春江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获奖时尚未当选)
通过计算机网络指导农民从事生产劳动,带领中国农民跨入早期农业生产信息化时代,推动中国精准农业发展[43]
徐一戎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
研究员
专注于寒地水稻的栽培技术,实现水稻在北大荒的有效种植[44]
郭天财 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授
致力于小麦高产优质栽培理论与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参与或主持制定全国和河南省小麦生产技术方案[45]
童光志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
研究员
研究与应用动物基因工程疫苗,广泛应用于鸡痘英语Avipoxvirus猪蓝耳病等动物传染病防治[46]
Close

第五届(2015年度)

More information 身份信息[47], 贡献 ...
身份信息[47] 贡献
姓名 单位、职称 两院院士
刘旭 中国工程院
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致力于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和保护,创建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分类、编目体系[48]
盖钧镒 南京农业大学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建立世界第三大的大豆种质资源库,主持或参与育成大豆新品种30余个[49]
郭进考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致力于小麦育种,培育适应中国北方自然条件的高产、优质、耐旱小麦[50]
邹学校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获奖时尚未当选)
育成中国栽培面积最大的系列辣椒品种,投身“辣椒扶贫”的乡村振兴之路[51]
李付广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研究员
致力于棉花基因工程遗传改良研究,推动中国转基因抗虫棉从国内市场份额的5%逆转至97%[52][53]
陈万权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研究员
显著降低了中国小麦锈病的发生面积和危害损失,实现有病无灾和病害持久控制[54]
李天来 沈阳农业大学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获奖时尚未当选)
致力于日光温室蔬菜的设施园艺研究,解决中国北方寒冷地区冬季蔬菜生产供应问题[55]
尹飞虎 新疆农垦科学院
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获奖时尚未当选)
研制多种化学肥料,广泛应用于小麦、玉米、甜菜、棉花等作物,尤其适用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节水农业[56]
姚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获奖时尚未当选)
组建中国首个饲料基因工程研究室,为中国饲料用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奠定基础,突破国外企业的垄断[57]
刘建军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研究员
育成多个小麦新品种,包括创下中国小麦单产最高、年推广面积最大、适应范围最广纪录的超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58]
Close

第六届(2018年度)

More information 身份信息[59], 贡献 ...
身份信息[59] 贡献
姓名 单位、职称 两院院士
陈学庚 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
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制、改进、推广棉花生产全程机械设备,推动新疆棉花生产两次大提升[60]
黄路生 江西农业大学
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 建立全球最完善的家猪/野猪种质资源基因组DNA库,通过家猪基因组全序列实现优质高产猪种培育[61]
沈建忠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致力于肉类食品中残留物检测技术研究,构建抗体资源库,引领中国残留检测试剂产业的快速发展[62]
张孟臣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
研究员
育成20多个高产、高蛋白或高油的大豆新品种[63]
沈其荣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获奖时尚未当选)
致力于化学肥料相关作用机制和工艺研究,率领团队推广应用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2亿多亩[64]
李培武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研究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获奖时尚未当选)
研制双低(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甙油菜检测、质量控制技术,推动双低油菜产业发展,构建粮油真菌毒素抗体资源库[65]
文杰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研究员
致力于肉鸡生产技术创新、新品种培育、遗传改良,推动中国肉鸡规模养殖标准化[66]
张海洋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
研究员
收集、鉴定芝麻种质资源,主持完成芝麻基因组计划,选育芝麻新品种20余个[67]
刘孟军 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教授
致力于的育种、植保、栽培研究和应用,助推中国枣树产量30年间增长20倍,发展为产量居干果首位的大宗果树[68]
周雪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教授
研究探明双生病毒进化规律和致病机理,研制针对水稻易感病毒的抗体和检测设备[69]
Close

第七届(2021年度)

More information 身份信息[70], 贡献 ...
身份信息[70] 贡献
姓名 单位、职称 两院院士
马峙英 河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尼玛扎西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
朱信凯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刘仲华 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友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培松 中国水稻研究所 中国工程院院士
柏连阳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
康相涛 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隋斌 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
路战远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Close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