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文化中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雄市文化中心(旧名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是位于高雄市苓雅区五福一路的一座大型表演展览场地,占地约十三甲余(13公顷),建筑形式为有中式建筑特征的粗野主义建筑,在国家两厅院落成启用前,曾为台湾最大的现代化演艺厅。此文化中心同时也是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的办公地点。
高雄市文化中心筹设于1975年,选定地点是林德官的“17号公园”预定地[1],其中园区部分土地(约略为今日园区靠近五福和平路口处)曾为一座附有看台的棒球场,1971年起兴建,并于1974年落成,最终于1980年报议会同意后拆除[2]。原规划北至五福路,南至四维路,东至和平路,西至光华路,预定地内大多为违建,在违建户籍该选区之高雄市议员的要求下,高雄市政府决定“减半征收”;高雄市议员汤阿根随即表示,进步的城市就要有大型的公园。
中正文化中心原本命名为“中正堂”,高雄市政府并于筹设期间成立“高雄市中正堂兴建委员会”,1975年对外进行征图,并由专家学者修泽兰、张绍载、贺陈词、王锦堂、朱潽英、许仲川进行评图;但由于1975年蒋中正总统逝世,曾一度将异名为“中正纪念堂”、“中正纪念馆”,而邻近的四维国小校歌第3句至今仍保持着“东邻中正纪念堂”,但因与于台北市筹建中的中正纪念堂撞名而未完全采纳[3],1980年时因配合十二项建设中的“文化中心”项目,将设施正式命名做“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
兴建工程于1977年4月开始,[1]由建筑师王昭藩、翁金山设计主导。[4]1980年正式命名为“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后,于同年11月4日成立“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筹备处”,蔡荣桐先生为首任处长,文化中心于1981年4月5日(蒋中正过世六周年)正式落成启用。[5]此外,因落成前后适逢原高雄市升格为院辖市之组织调整过渡期间,文化中心在落成前至落成初期,高雄市政府卫生局、工务局及地政处也曾暂借于此处办公。
1996年12月15日,在经过一连串工程纠纷与监察院纠正之后,园区建筑南侧由工务局兴办的地下停车场正式启用。
1983年5月13日奉行政院核定成立“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管理处”综理其图书馆、展览、演艺活动、园区管理等艺文业务,置简任10至11职等处长1人,总员额为55人;1990年8月6日调整全衔为“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处”,为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所属二级机关。
2003年1月1日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成立,并将办公空间设于文化中心,而原教育局所属二级机关“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处”改隶为文化局内部单位“中正文化中心管理处”。
2007年3月14日,时逢去蒋化运动勃兴,高雄市政府考量去政治化并使园区回归艺文本质[6],于市政会议决议“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正名为“高雄市文化中心”,并移除主建筑大厅之蒋中正铜像[7],管理单位文化局“中正文化中心管理处”更名为“文化中心管理处”。
2010年12月25日高雄市县合并进行组织调整,文化中心管理处纳编大东文化艺术中心、高雄市音乐馆业务,附设图书馆业务移拨高雄市立图书馆;2017年纳编冈山文化中心业务。
主体建筑位于园区中轴线上,位于园区南侧并与北侧的圆形广场相望,主体建筑有4200坪,源自于现代化中式建筑风潮,建筑元素以斗栱、椽梁的简化意象呈现。
主建筑自中央阶梯而上为一大厅,大厅中轴线还有一阶梯而上,原有一座高6.4米的蒋中正铜像,铜像出自林木川之手;2007年3月配合文化中心更名,铜像拆解后移置桃园慈湖纪念雕塑公园重组展示,主建筑立面匾额上右书“永怀领袖”四字也随之去除,无字匾的情形直到2020年上旬加上楷体左书“高雄市文化中心”字样,并由原本的水泥底色,改为与五福路大门牌匾一致的蓝底棕框。
此外大厅为挑高开放性空间,通往“至德堂”、“至善厅”、“至高馆”、“至上馆”入口,大厅空间也设置大面舞镜,常见有学生在此练舞。
馆内设有2个展演厅作为音乐、戏剧或舞蹈等表演艺术节目演出使用,“至德堂”可容纳1702人,在卫武营国家艺术文化中心落成前,为台湾南部最具规模的主要艺文演出场地;而“至善厅”则可容纳483人。
除此还有位在大厅两侧上方原为文物陈列室的“至高馆”、“至上馆”及地面层的“至真堂”(一、二、三馆)、“至美轩”、“雅轩”等美术展览室,是此地艺术家及学生的展览舞台。
经建筑物中间穿堂到后方则有供文艺团体办理活动的“文艺之家”。此外至善厅入口同时也是通往文化局办公空间的动线。
高雄市文化中心与台湾其他县市文化中心相同皆设有图书馆,于1981年落成即设立,为文化中心管理处辖下的公共图书馆,由管理处图书组营运管理;但不同于当时各县市文化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模式,是以县市立图书馆编制为基础改制为文化中心的做法,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图书馆及高雄市立图书馆2所独立编制的公共图书馆,使得高雄市成为台湾唯一同时设有2所县市立公共图书馆编制的县市。2010年12月高雄市县合并后,并入高雄市立图书馆,成为其辖下“高雄市文化中心分馆”。
图书馆位于主体建筑之东南隅五层空间(含1至4楼及地面层),使用面积约963.1坪,设有独立出入口并面对高师大大门,其入口大厅及中央柜台设置于1楼(建筑体实际上的2楼),除了供公众阅览之馆藏,基于所处文化中心的角色,图书馆以表演艺术作为其特色馆藏,1998年7月于4楼成立“音乐资讯馆”,2006年6月更名为“表演艺术资讯馆”,典藏表演艺术手稿、乐谱等馆藏。
五福路大门入口设有一牌楼,同为主建筑的粗野主义中式建筑式样,牌楼双面各有一蓝底牌匾,原为右书“中正文化中心”字样,2007年3月13日配合文化中心正名卸牌,3月23日改挂左书铜字“高雄市文化中心”,为书法家李俊辉先生所书。
在主建筑与正门之间有圆形露天广场,曾于2004年进行整体环境整建,四周则以圆形广场及主建筑为中心朝四方位分为四大块绿地,是自由的活动场地。在建筑后方则设有地下停车场,是1990年代后才挖设的。
文化中心的外围原本以围墙与外围人行道相隔,配合沿线圆形石鼓,围墙以弧形金属栏杆设计。2002年时,市政府将正门整修成为“市民艺术大道”[8],同时拆除了一部分围墙,之后逐年将四周围墙拆除,并且重新铺设人行道,而原本栏杆之间的石鼓经过重新设计,搭配当季艺文活动不定期更换圆形灯片。
除了展览及表演外,文化中心也是一些节庆活动的举办地点。文化中心在2000年以前曾是高雄灯会的所在地,之后移往爱河;2002年曾为高雄市城市双年展钢雕艺术节的首届举办地点,钢雕作品至今已融入园区景观;高雄市跨年晚会也曾于文化中心举办,近年则移往其他新的活动地点;文化中心也曾为金马奖、金曲奖颁奖典礼会场。
高雄地区选举候选人号次抽签,迄今长期于文化中心至善厅举行;此外高雄市每年国庆活动及烟火也在此举办,其中1997年发生烟火未爆弹意外,隔年开始取消烟火施放并改以其他活动代替,迄今皆以文化中心为主要场地。而高雄市的各类游行活动也常见于文化中心举办,作为活动主场或出发起讫点。
而自2006年6月开始,每个周末在文化中心有艺术市集,供手工艺品设摊或街头艺人表演。
公车路线:11、50五福干线、52、72、76、77昌福干线、82、90民族干线、168东、168东区间、168西、168西区间、248 、红21、8001、8503路线。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