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是能阻断酪氨酸激酶的药物。由于酪氨酸激酶在细胞内担任许多讯号传递的开关,因此该酶的突变常常引起癌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因此通常做为癌症药物使用。

Thumb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用的晶体构造。图示为第二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尼罗替尼(红)作用在Abl激酶(蓝)之上。尼罗替尼是用来治疗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一种血液科恶性疾病的药物。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也被称为“Tyrphostins”,也就是 “酪氨酸磷酸化抑制剂”(Tyrosine Phosphorylation Inhibitor)的缩写,起源于一份1988年的论文。[1] 该论文是第一篇描述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之催化活性的文章。

该研究也是第一个透过系统性的搜索而发现针对酪氨酸磷酸化的小分子抑制剂。该抑制剂不干扰其他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也不影响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蛋白质,例如胰岛素受器的磷酸化结构域。研究更发现尽管各种酪氨酸激酶的结构域都有高度的保留性(即高度相似),设计精良的药物仍能分辨不同的蛋白质并予以抑制,例如EGFR和HER2[2][3]

药物发展

目前已经开发了许多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以作为抗肿瘤药和白细胞抑制剂[4][5]。例如被用来治疗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伊马替尼(Imatinib)[6];稍晚有吉非替尼(Gefitinib)和厄洛替尼(Erlotinib),以EGFR作为目标蛋白。利用早期针对VEGF受器的研究所开发的舒尼替尼(Sunitinib)也被用于抑制FGFPDGF、VEGF等蛋白。[7]

药物机转

不同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有不同的作用方式。抑制剂能和三磷酸腺苷底物等竞争,也可以透过别构调控引起激酶的构形改变[8];甚至能让酪氨酸激酶无法接上维持其稳定性的伴护蛋白 Cdc37-Hsp90,进而导致激酶被泛素化并降解。[9] 原则上,此药物也能应用在非癌症的增生性疾病(Proliferative disease)及发炎反应上[10],不过目前还没有类似的应用。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