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戚宦之争是指东汉中后期约持续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间的争斗,在东汉后期酿成党锢之祸,最后于汉末结束。东汉在戚宦败亡之后进入权臣专政、群雄割据的时代。
历史学者认为戚宦之争的起因有以下几种:
(一) 西汉皇后吕雉,在汉高祖及惠帝死后造成吕氏专政的局面。另外,由于同姓宗室贵族拥有皇位继承权而不被皇帝信任,皇帝因而重用外戚。汉武帝时设大司马大将军一职,规定必须由外戚担任,加重了外戚的权势。最终西汉亦因外戚王莽篡位而灭亡。
在西汉,权势高的外戚有:
(二) 东汉的汉光武帝削弱三公之政军权力:汉光武帝因惧丞相权力过大会篡位,是以削弱三公之权力,结果使得常担任内朝官职的外戚或宦官没有了三公的制衡。
(三) 汉章帝死后,汉和帝继位时由于年少而不能理政,由养母窦太后临朝称制,并让兄长窦宪参预朝事,尔后窦宪因平定北匈奴有功升任大将军,自此专擅朝政。汉和帝成年后为了重掌朝政,重用宦官郑众,设局成功翦除窦宪。汉和帝为奖励郑众的首功,破例让郑众成为首位封侯的宦官。
(四) 东汉历朝的后妃,为了能受到皇帝的青睐而专宠于宫中,常倚重宦官帮助得以稳固宫中地位;而当继位的皇子年少时,后妃就能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掌握国政,并且重用父亲或兄弟亲属担任朝中重要职位;而当继位的皇帝成年后,为了制衡中朝的权力平衡,亦仰赖宦官帮助以利稳固皇权。
(五) 地方豪强士族为了晋升政治地位,拢络结交受皇帝宠信的宦官或外戚近臣,借由斗垮立场敌对或妨害地位提升的政敌,确保自身家族或个人政治权利稳固,外戚及宦官也为了确保权利稳固,拉拢有利于己的豪强士族,打击消灭对自身权利构成威胁的潜在政敌。
汉代皇帝重用妻族外戚的习惯自西汉延续至东汉。自章帝开始,皇帝大多英年早逝甚至早夭,而和帝以至后来所有君主皆年幼继位,于是先帝的皇后凭借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掌控朝政;太后为巩固权位而提拔其亲戚,导致外戚掌政。皇帝成长后,太后交回政权,亲政的皇帝不满外戚专政,遂与宦官合谋对付外戚,于是宦官亦逐渐得势。
到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为持续掌权,甚至不择手段废立皇帝(如质帝为梁太后与外戚梁冀所立,但又被梁冀毒杀);戚宦之后又再拥立年幼的皇帝继位,籍辅政相互争夺权利,形成恶性循环。
戚宦之争一直延续至东汉末年,直至少帝刘辩时外戚何进被宦官所杀,招致袁绍、袁术等人率军诛灭宦官,何苗及何太后亦先后被杀,从而结束了最后一场戚宦争权,之后朝政大权在权臣董卓死后辗转落入曹操之手。曹操翦除与献帝有姻亲关系的外戚董承和伏完后,借着将三名女儿嫁给汉献帝为妻方式专擅朝政,彻底杜绝新兴戚宦争权,直到曹丕代汉建魏。
下列皇帝即位及退位年龄依据史籍记载,可能与实际在位时间出现偏差。
皇帝 | 即位年龄 | 继位方式 | 外戚主要人物 | 主要干政宦官 | 在位时间 | 退位年龄及原因 | 备注 |
---|---|---|---|---|---|---|---|
和帝 | 10岁 | 太子继位 | 【前期】窦氏(章帝妻族):窦太后、窦宪 【后期】邓氏(和帝妻族):邓绥、邓骘 |
郑众、蔡伦 | 17年310天 | 27岁(病死) | 窦太后崩,和帝诛杀窦氏一族后开始重用宦官,为戚宦之争开端。 郑众亦开宦官专权及收养子的先例。 |
殇帝 | 100多天 | 外戚(太后)拥立 | 邓氏:邓绥(邓太后)、邓骘 | 220天 | 2岁(病死) | 中国历史上即位年纪最小和寿命最短的皇帝。 | |
安帝 | 13岁 | 外戚拥立 | 【前期】邓氏 【后期】阎氏(安帝妻族):阎姬、阎显 |
【前期】郑众、蔡伦 【后期】樊丰、江京、李闰等 |
18年221天 | 32岁(病死) | 殇帝崩,邓太后立安帝,司空周章谋立平原王刘胜,诛邓骘兄弟,废太后,事泄自杀。 邓太后崩,安帝联合宦官与重臣诛灭邓氏一族,蔡伦自杀。 安帝乳母王圣与樊丰、江京诬陷太子刘保(顺帝),太子被废为济阴王。 安帝出游时驾崩,阎姬、阎显兄弟和江京、樊丰等秘不发丧,后立刘懿为帝(前少帝)。 |
前少帝 | 不详(7—14岁) | 外戚与宦官拥立 | 阎氏:阎姬(阎太后)、阎显 | 江京、刘安、陈达等 | 206天 | 不详(7—14岁)(病死) | 阎显扶立幼帝后专擅,杀樊丰。 刘懿逝世,阎显、太后与江京秘不发丧,孙程等十九位宦官发动政变,杀江京、刘安、陈达等,迎刘保登基。 |
顺帝 | 11岁 | 宦官拥立 | 【前期】阎氏 【后期】梁氏(顺帝妻族):梁妠、梁商、梁冀 |
【前期】孙程等十九人(十九侯) 【后期】高梵、张防等 |
18年285天 | 30岁(病死) | 顺帝登基并诛灭阎氏一族,幽禁阎太后后掌控实权,平衡宦官、外戚及朝臣势力。 |
冲帝 | 2岁 | 太子继位 | 梁氏:梁妠(梁太后)、梁冀 | 曹腾 | 148天 | 3岁(病死) | 九江发生暴乱。 |
质帝 | 8岁 | 外戚拥立 | 1年142天 | 9岁(被梁冀毒杀) | 梁冀弑君后,在曹腾建议下迎立妹夫刘志为帝(桓帝)。 | ||
桓帝 | 15岁 | 外戚与宦官拥立 | 【前期】梁氏 【后期】窦氏(桓帝妻族):窦妙、窦武 |
单超等五人(五侯)、侯览、赵津等 | 21年177天 | 36岁(病死) | 梁太后去世,桓帝联合单超等尽诛梁冀夫妇家族,另杀其同党数十人,免职三百多人。 第一次党锢之祸。 桓帝无子驾崩,窦妙与窦武议立刘宏为帝(灵帝)。 |
灵帝 | 12岁 | 外戚拥立 | 【前期】窦氏:窦妙(窦太后)、窦武 【后期】董氏(灵帝母族):董太后、董重 |
【前期】王甫、曹节、袁赦等 【后期】吕强、蹇硕及十常侍(张让、赵忠、段珪等十二人) |
21年88天 | 34岁(病死) | 第二次党锢之祸,窦武自杀,窦太后被软禁至死。 窦太后死后,董太后开始干政,命灵帝卖官求货,自纳金钱,又屡劝灵帝立刘协为太子,与刘辩(后少帝)生母何皇后交恶。 黄巾之乱起,灵帝纳吕强建议大赥党人;不久吕强遭赵忠等人诬陷,自杀。 灵帝驾崩后,上军校尉蹇硕欲杀何进再立刘协为帝,失败。 |
后少帝 | 14岁 | 外戚拥立[1] | 何氏(灵帝妻族、后少帝母族):何皇后(何太后)、何进 | 蹇硕及十常侍 | 136天 | 14岁(被董卓废黜) | 何太后临朝,禁绝董太后干政。 蹇硕联系赵忠等人欲杀何进兄弟,事泄,何进杀蹇硕并迫董重自杀,董太后暴崩。 十常侍杀死何进后,袁绍、袁术等尽诛宦官,张让、段珪自杀,何进弟何苗亦被杀。 董卓率兵入洛阳,废少帝,杀何太后,立献帝刘协,尽揽朝政。 |
先帝皇后在成为太后临朝听政后,每每提拔并包庇外戚;而皇帝成长后为夺权而重用宦官。两派均各自结党营私,互相争斗以巩固权位,导致朝局日益腐败。此外,皇帝亦同时扶植皇后(或生母)的外戚巩固皇位,甚至与太后的外戚争权;宦官内部又分成各派,并各自联合皇帝、外戚与朝臣等不同力量,使政治斗争充斥朝堂,无法遏止。而不同势力在失败后亦往往被血腥清算,死者甚众。
由于东汉早期提倡“清议”,使一批太学生与外戚批评宦官干政,宦官因此加以反击。而皇帝则因忌惮外戚势力而偏信宦官,结果在桓帝和灵帝两朝均发生了党锢之祸,清正的官员或被捕杀,或被禁锢(终身罢黜)。宦官因而更加得势,为所欲为,士大夫、豪强离心。直至黄巾之乱爆发后群雄并起,朝政由权臣掌控后,东汉的政局已无法挽回。
戚宦专权导致东汉中后期政治黑暗,官吏贪残,横征暴敛,敲诈勒索。经济上随着豪强地主势力地不断壮大,土地兼并激烈进行,使大批农民失掉土地,或流离失所,人民负担沉重,苦难日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党锢之祸后,朝政由宦官把持,加上有为的正直官员或被杀或被禁止出仕,地方人士日渐离心,导致中央朝廷无法及时稳定地方危机,最终激发大规模的黄巾之乱。乱事平定后,朝堂由权臣把持并架空皇帝,地方州牧则割据一方,不服朝廷号令,东汉王朝至此名存实亡。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