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角龙属名Bagaceratops,意为“小型有角脸”,或译巴甲角龙)是种原始角龙类恐龙,生存于晚白垩世的东亚,化石出土于蒙古西戈约特组英语Barun Goyot Formation巴音满达呼组英语Bayan Mandahu Formation,另有德加多克塔组英语Djadochta Formation的可能标本。虽然与其他同类相比,弱角龙相当晚期才出现,却保有原始的角龙类身体特征,体型也像早期同类一样小型。弱角龙身长约80公分及体重7公斤。与近缘的原角龙相比,弱角龙头盾较小并缺乏洞孔、头骨更偏三角形。

事实速览 科学分类, 模式种 ...
弱角龙属
化石时期:晚白垩世
~72–71 Ma
Thumb
骨骼重建图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鸟臀目 Ornithischia
科: 弱角龙科 Bagaceratopidae
属: 弱角龙属 Bagaceratops
Maryanska & Osmolska, 1975
模式种
罗氏弱角龙
Bagaceratops rozhdestvenskyi

Maryanska & Osmolska, 1975
异名
  • 戈壁角龙
    Gobiceratops minutus
    Alifanov, 2008
  • 特氏喇嘛角龙
    Lamaceratops tereschenkoi
    Alifanov, 2003
  • 多氏巨嘴龙
    Magnirostris dodsoni
    You & Dong, 2003
  • 塔氏扁角龙
    Platyceratops tatarinovi
    Alifanov, 2003
关闭

研究史

Thumb
蒙古化石点与巴音满达呼组位置图,弱角龙分布于巴音满达呼(右下)、贺明察夫(左)、胡山(左)、可能还有乌丹塞尔(中)
Thumb
PIN 3142/1的头骨
Thumb
KID 196标本

1970年代波兰蒙古的联合考察队在戈壁沙漠发现首批弱角龙遗骸,1975年主导团队的两位学者泰瑞莎·马瑞沿斯卡英语Teresa Maryanska哈兹卡·奥斯穆斯卡将之描述、命名。多数标本保存于波兰华沙的古生物研究所。正模标本ZPAL MgD-I/126是个尺寸中等的头骨,出土于西戈约特组英语Barun Goyot Formation的贺明察夫(Hermiin Tsav)地区,地质年代为晚白垩世坎潘期。属名由蒙古语Baga(小)加上希腊语的ceratops(角面),意即“小角脸”。模式种罗氏弱角龙Bagaceratops rozhdestvenskyi)的种名纪念俄罗斯古生物学家罗特杰斯特文斯基[1]

目前知道的弱角龙标本有五个完整及二十个部分头骨,其中涵盖了各种年龄层,最长的头骨长17公分,最小只有4.7公分,因此提供了详细的发育资讯。小型年轻头骨尺寸与高尔夫球大致相当。至于颅后骨骼仅有零碎发现。一只幼体遗骸起初暂名为柯氏原角龙(Protoceratops kozlowskii),后于1990年库札诺夫更名为柯氏雏角龙Breviceratops kozlowskii)。2000年保罗·塞里诺英语Paul Sereno认为弱角龙即是雏角龙成熟后的模样。[2]

1993年日本蒙古挖掘团队从西戈约特组贺明察夫采集了关节连接并几乎完整的MPC-D 100/535标本。[3]2010至2011年间检验该标本来分析关节处由无脊椎清除者留下的隧形孔洞。[4][5]截至2019年,MPC-D 100/535大部分依然有待描述。[6]2019年金等人描述了2007年同样在贺明察夫出土的部分保存良好的成体弱角龙骨骼KID 196标本,指出其与原角龙标本并无显著差异。[6]

2019年卢卡斯·彻平斯基(Łukasz Czepiński)研究弱角龙各年龄头骨的形态与变化模式,认为小戈壁角龙Gobiceratops minutus)、特氏喇嘛角龙Lamaceratops tereschenkoi)、多氏巨嘴龙Magnirostris dodsoni)、塔氏扁角龙Platyceratops tatarinovi)实际上都可能是罗氏弱角龙的不同发育阶段,而全部成为弱角龙的次异名[7]2020年彻平斯基描述来自西戈约特组或德加多克塔组英语Djadochta Formation的乌丹塞尔(Üüden Sair)和札明孔德(Zamyn Khond)地区的弱角龙及原角龙新标本,并分析这些标本对后者层位关联性的影响。[8]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7 sources

描述

Thumb
复原图

成年的弱角龙可以长到80公分长及7公斤重。[9]颈盾小,上面缺乏孔洞,下颌每侧仅10颗牙,头骨比近缘的原角龙更偏三角形。[2]

Thumb
弱角龙幼体(右)的头骨与原角龙(左)相比起来非常地小

虽然弱角龙存在的时间相当晚,却保存了比其他同类更多的原始特征。弱角龙与原角龙相似处在于,两者体型都很小、有喙嘴、无眉角、鼻尖有小角状突起。[2]

favicon
1 sources

分类

2012年及2014年的研究将弱角龙与原角龙互成姊妹群,牠们在角龙类的位置如下所示:[10][11]

冠饰角龙类 Coronosauria
纤角龙科 Leptoceratopidae

亚洲角龙 Asiaceratops

赤角龙 Cerasinops

蒙大拿角龙 Montanoceratops

倾角龙 Prenoceratops

纤角龙 Leptoceratops

乌丹角龙 Udanoceratops

诸城角龙 Zhuchengceratops

狮鹫角龙 Gryphoceratops

尤内斯克角龙 Unescoceratops

雅角龙 Graciliceratops

原角龙科 Protoceratopidae

弱角龙 Bagaceratops

原角龙 Protoceratops

祖尼角龙 Zuniceratops

角龙科 Ceratopidae

2019年彻平斯基分析了各种归入弱角龙和雏角龙的标本,发现其中多数其实都属于前者。虽然戈壁角龙、喇嘛角龙、巨嘴龙、扁角龙长期被视为独立的有效种,有时会被归入原角龙科,但彻平斯基发现以上者的鉴定特征亦皆存在于弱角龙中,而认为这些全都是弱角龙的异名。由一些头骨特征,如前上颌骨牙齿及眶前孔的存在来判断,在原角龙科中,安氏原角龙最为基础,而弱角龙成为最衍化的物种。如下支序图所示:[7]

原角龙科 Protoceratopsidae

安氏原角龙 Protoceratops andrewsi

巨鼻原角龙 Protoceratops hellenikorhinus

雏角龙 Breviceratops

弱角龙 Bagaceratops

Thumb
属于弱角龙之未定种的MPC-D 100/551B标本

2020年彻平斯基指出一些弱角龙标本,尤其是MPC-D 100/551B,可能显示出安氏原角龙(Protoceratops andrewsi)到罗氏弱角龙的关键遗传演变英语Anagenesis证据。[8]

faviconfavicon
3 sources

古生物学

对1975年那批标本的研究指出,许多头骨标本呈现的形态变异,但无法证实是否与两性异形有关,因而推测这些形态变异仅反映着个体差异。没有任何弱角龙标本有与原角龙重叠的鉴定特征。[7]

1975年发现的的ZPAL MgD-I/123头骨长47毫米,是已知最微小的非鸟恐龙头骨纪录。头骨呈现年轻特征,如大眼窝和短吻部。鼻突已然形成但缺乏角状脊。前上颌骨与上颌骨间的孔洞则发育良好。许多特征呈现出基础形态,如低矮的颧骨、方形下颞孔、垂直的方骨、水平的鳞状骨、头盖骨扩张程度小。上颌仅六颗牙,牙型单一且脊状不明显。较特殊的情况是在发育过程中,颈盾处会逐渐变长,然后再次萎缩。[7]

延伸阅读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