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龙属(学名:Ceratops)意为“有角的面孔”,是角龙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上白垩纪的北美洲。化石发现于美国蒙大拿州。虽然对角龙的研究很少,但牠们在恐龙的分类历史很重要,因为角龙是角龙亚目及角龙科的模式属。但是角龙的化石过少,因此很难被有效鉴定,而被认为是疑名。
历史
第一个被归类于角龙的化石,是由约翰·贝尔·海彻尔(John Bell Hatcher)在1888年夏天发现于蒙大拿州的朱迪斯河组,包括一个枕骨髁及一对角[1]。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 C. Marsh)原先认为牠与剑龙相似,但在头上有着两只角[1]。
在1995年,蒙大拿州的一个尸骨层所发现的较完整化石,可让科学家们重新审查角龙的资料。这个尸骨层的所属地层,与发现角龙最初化石的地层,是在相同年代形成的。这个尸骨层最初被认为是含有戟龙化石,可能是因为早期研究人员把额角误认为是戟龙的颈盾缘骨突。近年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角可能属于角龙,有助于鉴定角龙是否为有效属[2]。这个尸骨层先后被归类于亚伯达角龙,并在2010年被建立为梅杜莎角龙(Medusaceratops)[3]。
分类
角龙属于角龙亚目,角龙类是一群草食性恐龙,有着类似鹦鹉的喙状嘴,生存于白垩纪的北美洲与亚洲。所有的角龙类恐龙在白垩纪末期灭绝。在著名的开角龙亚科中,角龙是第一个被命名物种。开角龙亚科后来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而被更名为角龙亚科。
在1999年,有研究提出角龙的化石太少,而将角龙列为疑名[4]。研究更指出爱氏角龙与角龙有接近亲缘关系,甚至有可能是角龙的幼年个体[4]。但这论据却缺乏证据支持。
物种
角龙的模式种是蒙大拿角龙(Ceratops montanus),是由马什在1888年根据编号USNM 2411的化石而命名的。
以下是其他曾被归类于角龙属的物种:
- 高角角龙(C. alticornis):化石是一对著名的角,马什最初认为这是属于一头巨大的美洲野牛。在1889年,马什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将这对角编入角龙属。这对角目前被认为是最先发现的三角龙化石,也是已知位置最南端的三角龙化石。纵然这个种是三角龙,但仍然被认为是疑名。
- 贝氏角龙(C. belli):目前是开角龙的模式种。
- 加拿大角龙(C. canadensis):目前是独立属,始三角龙。
- 恐怖角龙(C. horridus):化石是第一个的完整角龙科头颅骨,目前是三角龙的模式种。
- 少齿角龙(C. paucidens):疑名,目前是赖氏龙的一个种。
- 后弯角角龙(C. recurvicornis):被编入开角龙中。
食性
如同其他角龙科恐龙,角龙是草食性动物。在白垩纪时期,开花植物的地理范围有限,因此牠们可能主要是以当时的优势植物蕨类、苏铁科及松科为食物。牠们使用那锋利的喙状嘴来咬断叶子的。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