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清净,意译为明净心明光心光净心明心清净心巴利语pabhassara citta),佛教术语,形容非常清净而又光明的状态,经由禅定修行,就可以体验到这个状态。部派佛教中,大众部分别说部皆主张本性是清净的,禅定修行只是恢复了心的本来状态,又称为本性清净梵语prakṛti-prabhāsvara-citta)、自性清净心

大乘佛教中通常将心性本净,对应到菩提心如来藏如来藏学派继承了这个学说,随后由此发展出佛性如来藏等学说。藏传密宗大手印大圆满传承,重点都在于发现自我的清净本性。

概论

巴利语pabhassara梵语prabhāsvara是形容词,意为极明净,非常清净而又光明,巴利语pabhassara citta意为极为清净光明的心。经由禅定修心,体验到心达到明净的状态[1]

印顺法师认为,部派佛教中,对于心性,有三派说法:

  • 心性无记:犊子派
  • 心通三性:说一切有部与经量部
  • 心性本净:分别说部与大众部

大乘佛教,在大体上继承了心性本净说法。

各派学说

上座部

说一切有部犊子部皆反对心性本净说,认为它不了义,主张心的本性为无记,但是可以经由禅定与内观修行使它成为清净[2]

成实论》认为,心性本净是不了义说,是为了劝诱众生而说[3]

大众部

《异部宗轮论》记载,大众部主张心性本净,但受烦恼染污所以成为不净[4]

分别说部

分别说部主张心性本净[5][6]。现存法藏部所传《舍利弗阿毘昙论[7]

大乘佛教

《瑜伽师地论》卷54:“又复诸识自性非染,由世尊说一切心性本清净故。所以者何?非心自性毕竟不净能生过失,犹如贪等一切烦恼。亦不独为烦恼因缘,如色受等,所以者何?以必无有独于识性而起染爱,如于色等。”

相关条目

注释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