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色界或无色界天(梵语:ārūpya-dhātu,巴利语:arūpa-dhātu),又作无色天、无色行天,或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空、无色界诸天等,又称无色地(ārūpya-bhūmi),佛教术语,为天界之顶层,与欲界、色界共称三界。此界超越色(物质)而存在,为厌离物质之色想而修禅定者死后所生。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7年7月31日) |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3年2月14日) |
概论
佛教认为世界概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包含人类、欲界天人等众生;色界谓脱离了欲念但仍存在色身(物质身体)的天人居地;无色界则是连色身亦超越了的天人的居地。
无色界分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四空处,故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天”、“四空”、“无色界诸天”;若三界分为九地,则此四界相当于后半之四地,而一一附加“地”字称呼,例如“空无边处地”等(佛教经典中所谓“地”是指“境界”、“状态”的意思,例如《瑜伽师地论》、《十地经》等,皆属此意)。复以其属于天界,故有时亦一一附加“天”字,如称为“空无边处天”等。
“无色界”众生 无有物质形色,唯存意识身并住于四种无量广大空处境界,其寿命极长乃至八万大劫,一念常住于四种意识境界中之一种,不于外法起心动念,犹如熟睡。长劫寿命终了时,因为极大的福报已享尽故,唯余恶报未偿,往往下堕三恶道中。“无色界”众生,因住于没有五根五尘五识而唯有心识之境界中,故无所作为,无法超越只有心识的境界,也无法得到解脱,故此其不离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之苦。
无色界中,也因修行的深浅而分四种差别即无色界四空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在此非想非非想处天就是天之尽头处。
- 空无边处 (梵语:आकाशानन्त्यायतन,Ākāśānantyāyatana),为四无色处之最初阶段。初修无色定,必厌弃物质世界,一心思惟无边无际之空观,使心识与无边之虚空相应,这就是空无边处。
- 识无边处 (梵语:विज्ञानानन्त्यायतन,Vijñānānantyāyatana),从厌弃外界物质世界所带来的质碍,并且进一步修习意识和以阿陀那识作无边无际之观,由此产生飒迦耶见,其认为此无边之意识身为自我,此即为识无边处。
- 无所有处 (梵语:आकिंचन्यायतना,Ākiṃcanyāyatana),既厌弃外界物质之质碍,又厌弃心识,唯思内外一切无所有,仅留下末那识,其认为思量背后的思考者为自我。修行者以修习此无所有观此举得生天之果报,即进入无所有处。
- 非想非非想处 (梵语:नैवसंज्ञानासंज्ञायतन,Naivasaṃjñānāsaṃjñāyatana),又称非有想非无想处。指此天之修行已到极静极妙之境界,已无各种粗想而称非想,又因为其想未绝,尚有一切种子识,心灵物仍然在发挥作用,所以为非非想,长时间之后其想可能会浮起而使其出定。
大乘佛教教典《楞严经》宣称虽然有一类生灵十分了解空界的特性,祂们已经在色界天中灭掉了识心,但是由于祂们并不了解佛理,也不愿意归向大乘佛法,因此祂们被称为不回心钝阿罗汉,如果祂们日后从色界天中的无想天或外道想要进入的天层进入无色界天并致力研究空理,便会在压制六识的生起时通过第七识执取所谓的我法为自我,是为法我,并且因此而迷失,经历数万大劫之后便会重入轮回之中[1]。大乘佛教的一些信奉者认为不回心钝阿罗汉的境界是小乘佛教的信奉者所能达到的最终境界,这些不回心钝阿罗汉以空处为细心的依托,故此祂们仍然受到阿赖耶识的束缚[2]。
往生至无色界天的方法
初禅到四禅是属于色界,五定到八定是属于无色界。要离开欲界才能进入色界,离开色界才能进入无色界。能离开三界,又能入三界,这是已解脱者于三界出入自在。住居于禅定而只存心识,谓之无色界。但即使四禅八定(世间定)具足者,其修禅仍依缘而有迎、拒之心,未能如修出世间定者一般得涅槃从而解脱一切诸苦烦恼。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