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新市镇(英语:Tai Po New Town)是香港九个新市镇之一,座落于新界东大埔二次大战以后,大埔的人口不断增加,1971年大埔的人口已增至67,000多人。1979年1月,港府宣布将大埔发展为新市镇。

事实速览 大埔新市镇 Tai Po New Town, 所在地 ...
大埔新市镇
Tai Po New Town
新市镇
Thumb
Thumb
大埔新市镇
大埔新市镇
在香港的位置
坐标:22°27′N 114°10′E
所在地香港
地域新界东
分区大埔区
发展年份1975年
面积
 • 总计12.70 平方公里(4.90 平方英里)
人口(2021年)
 • 总计276,395人
接近的新市镇沙田新市镇
粉岭/上水新市镇
关闭
Thumb
从香港回归纪念塔眺望大埔海滨公园
Thumb
林村河将新市镇分隔为南北两部分
Thumb
大埔墟鸟瞰
Thumb
大埔中央广场
Thumb
大埔中心巴士总站

地理

Thumb
九龙坑山眺望大埔新市镇

大埔新市镇由原来的大埔旧墟(最初的大埔墟)、大埔墟太和市),以及主要由填海而成的新区(今日汀角路沿线东南边的广阔土地,包括大元邨大埔中心广福邨富善邨新兴花园大埔工业邨等)组成。林村河由西向东穿过新市镇的地理中心。兴建在林村河上的主要桥梁有宝乡桥广福桥太和桥锦和桥锦石桥

气候

更多信息 大埔 (2000–2018), 月份 ...
大埔 (2000–2018)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26.1
(79.0)
29.3
(84.7)
30.4
(86.7)
32.4
(90.3)
38.1
(100.6)
35.8
(96.4)
37.0
(98.6)
36.5
(97.7)
35.9
(96.6)
33.2
(91.8)
30.8
(87.4)
27.5
(81.5)
38.1
(100.6)
平均高温 °C(°F) 18.2
(64.8)
19.3
(66.7)
21.4
(70.5)
25.3
(77.5)
28.6
(83.5)
30.4
(86.7)
31.5
(88.7)
31.4
(88.5)
30.2
(86.4)
27.7
(81.9)
24.1
(75.4)
20.1
(68.2)
25.7
(78.3)
日均气温 °C(°F) 15.3
(59.5)
16.5
(61.7)
18.8
(65.8)
22.6
(72.7)
26.0
(78.8)
27.9
(82.2)
28.6
(83.5)
28.5
(83.3)
27.6
(81.7)
25.3
(77.5)
21.3
(70.3)
17.0
(62.6)
22.9
(73.2)
平均低温 °C(°F) 12.6
(54.7)
14.1
(57.4)
16.6
(61.9)
20.4
(68.7)
23.9
(75.0)
25.8
(78.4)
26.2
(79.2)
26.1
(79.0)
25.3
(77.5)
22.9
(73.2)
18.8
(65.8)
14.1
(57.4)
20.6
(69.1)
历史最低温 °C(°F) 2.8
(37.0)
4.4
(39.9)
7.1
(44.8)
11.5
(52.7)
15.5
(59.9)
19.7
(67.5)
23.0
(73.4)
22.8
(73.0)
19.6
(67.3)
13.8
(56.8)
7.8
(46.0)
1.8
(35.2)
1.8
(35.2)
平均降水量 mm(吋) 24.1
(0.95)
22.1
(0.87)
62.5
(2.46)
127.7
(5.03)
282.4
(11.12)
340.4
(13.40)
298.7
(11.76)
265.9
(10.47)
193.8
(7.63)
80.8
(3.18)
31.4
(1.24)
20.6
(0.81)
1,750.4
(68.91)
平均相对湿度(%) 74 80 81 83 83 83 81 82 79 74 74 70 78
数据来源:香港天文台[1]
关闭

历史

有史记载,1672年建立大埔旧墟,1892年增辟新墟太和市,以至1970年代发展为大埔新市镇。

大埔一地,原属濒海的荒僻地带,最初见于史书记载,是在公元918年时,由南汉政府置为“媚川都”,拨划军籍三千人隶属此都,督令他们入海采珠作为国家财富。据说当时的大埔海(即今日的吐露港),水深土沃,盛产蚌珠,被称为“媚珠池”。

九广铁路于1906年动工兴建,于1910年完成,设立大埔墟火车站(今香港铁路博物馆),使大埔墟成为当时新界主要的贸易中心。运头角里现存的建筑物于1907年兴建,是当时管理整个新界的理民府的办事处。

大埔到1960年代才展开大规模的开发,按前工务局辖下的城市设计处拟备的图则,在大埔墟与前理民府之间辟拓土地,这个新发展区称为大埔中心区

1972年10月,当时的总督会同行政局通过一项大型房屋计划,以期在1980年代中期可为180万人提供足够居所。在这项房屋计划下,超过一半的房屋会在沙田荃湾屯门新市镇兴建,而计划于大埔兴建的公共房屋,预计只会容纳约33,000人。

1974年当局决定在大埔兴建全港第一个创新园。大埔创新园的填海工程于1976年展开,同时展开大埔第一个公共屋邨,即汀角路旁的大元邨的填海工程。1977年在鱼角兴建大型临时房屋区,以收容受发展大埔区的清拆行动影响而须迁置的居民,当中邻近的“元洲仔寮屋区”居民是首批入住这个临时房屋区的居民。

由于公共房屋政策作出重大修订,大埔发展区的目标人口总数为22万。1979年1月大埔获列为新市镇,1980年12月12日大埔分区计划大纲草图编号LTP/47于宪报公布。1990年代中期,三百多公顷的土地已经由填海辟拓而成。这些土地用作发展一个基本上自给自足的社区,具备完善的工商业和社区设施,为约30万人服务。

规划概念及发展特色

当局在发展占地共2,480公顷的大埔新市镇时,主要目标是在社区服务、康乐设施和教育设施方面均衡发展。至于余下的乡郊地区,则保持自然及乡村环境的宁静气氛,并保育重要的自然风景区和提供渔农自然护理署所管理郊野公园。整个大埔新市镇在完成发展后,其私人永久性房屋、公营租住房屋、资助出售房屋与其他房屋(包括私人临时房屋及非住宅用房屋)的整体房屋组合比率,将为 35:28:35:2;除却乡郊地区人口约48,500人,大埔区在全面发展后,人口将约为305,900人。

整个大埔新市镇的发展是由以下五个区域组成:

更多信息 区域, 发展特色 ...
区域 发展特色
大埔中心、富亨及富蝶 新市镇发展之初(1970年代初),第一个发展项目为大元邨。该地原为吐露港海旁,后来被政府进行填海工程,于1980年落成陆续入伙。当时市镇中心内的商场和社区并未开始兴建,居民日常消费均在大埔墟进行。另外屋邨旁的居屋屋苑汀雅苑分别于1982及1984年落成并陆续入伙,为市镇内的第一批居屋屋苑。


其后于1980年代初,位于大元邨南部的填海地一带开始大兴土木,落成的发展项目包括于1985年-1987年分阶段入伙,包括新鸿基地产发展的大型发展项目大埔中心、私人参建居屋屋苑大埔广场等。除了上述商住项目外,有部分用地亦被用作发展工厦项目,而附近亦保留了不少的原居民村落,例如是南坑村。


1990年代初,位于大埔中北部的公屋富亨邨与居屋颂雅苑相继入伙;1990年代后期,亦有两座医院(其中一座为急症全科医院)在该区域落成。而在2010年代尾,该区的部分边缘用地开始发展成大埔第八条公共屋邨富蝶邨,并将于2021-2025年间入伙。

大埔墟站及山塘 属新市镇较后期发展的地带,包括1991年落成的运头塘邨,是市镇内第六个公共屋邨。至于大埔墟站邻近的屋苑及商场亦在90年代陆续落成。包括私人参建居屋富雅花园于1990年入伙;新达广场亦于1991年入伙,其商场亦于同年开幕,为附近居民提供了购物的地方。不过这些商场始终不及大埔中心的购物中心集中和方便,相当部分大埔居民的消费购物仍选择大埔中心。


这里亦是另一个区内豪宅及村屋单位供应重镇,主要分布于山塘路、马窝路及运头塘邨后方的碗窑、新屋家一带。

大埔墟 早于清末建墟,但墟内及其附近一带的现代化发展却要到70年代才展开。踏入70年代,大埔墟一带开始有层数较多私人住宅落成。如大运大厦、宝康大厦等。


2004年大埔临时街市连同熟食中心被拆卸,搬到新建成、位于大埔社区中心旁的大埔综合大楼地下至2楼。综合大楼的设施包括街市连熟食中心、图书馆连自修室、体育馆、各政府部门的办事处及一层地库停车场,为新市镇一带的居民提供服务。2012年开始,大埔墟新发展公共屋邨宝乡邨,并已在2016年9月入伙,成为大埔墟内首个公共屋邨。而该邨前身是大埔临时街市及熟食中心。


至于旧墟方面,1970、80年代初旧墟市被灭亡,并重建成小型私人物业发展区。发展项目包括翠林阁,荣晖花园等。

富善、广福及大埔工业邨 于1970年代中开始发展,位于林村河东面,与吐露港相邻。大埔工业邨(现称大埔创新园)是此区最早发展的地方,于1978年落成。除了汀角路沿路及其山边已有之土地之外,其余都是依靠填海而成,因此除了早已于70年代初开始规划的大埔工业邨、鱼角临时房屋区及附近已建的原居民村落外,此处的配套规划相比于区内其他地方甚为落后,而住宅发展更要去到80年代初才见雏形。


住宅方面,此区唯二的公共屋邨-富善邨广福邨前身均处于吐露港之海岸线或海岛中央,在填海后与其他土地连成一体,并分别于80年代初及中开始兴建,到1983至1985年间落成陆续入伙。这两个屋邨旁边均有居屋屋苑,富善邨一端的居屋屋苑分别为明雅苑怡雅苑,前者于1985年入伙,而后者则在1993年入伙;至于广福邨一端的居屋屋苑就命名为宏福苑,于1980年中入伙。除公共屋邨外,该处亦有多个以不同密度发展的私人屋苑,包括岚山、浅月湾、倚龙山庄、聚豪天下、新兴花园及乐贤居;而香港教育大学亦设于此区,座落于工业邨东北方的山坡之上方。


大埔海滨公园及完善公园则分别在1997年6月25日及1992年开幕启用,两者均是现时大埔区的主要公园之一,前者更是全港最大的公园,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

太和及康乐园 此区在1980年代中发展。位于林村河北岸,大埔旧墟以南的公共屋邨太和邨前身为田地,后来被政府收回及平整,并于80年代中开始兴建,到1989年落成陆续入伙。屋邨旁的居屋屋苑宝雅苑于同年落成并陆续入伙。


此后该处开始发展大型私人屋苑,如太湖花园于1992-1995年分两期落成入伙,帝欣苑于1996年入伙。物业发展亦沿大埔公路延伸至康乐园一带之大窝东/西支路附近之乡村。


而区内唯一个公众游泳池和运动场大埔游泳池大埔运动场已分别在1991年5月6日和1992年9月23日开幕启用,是现时大埔区内唯一个公众游泳池和运动场,两者均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

关闭

社区设施

社区设施是根据《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的规定进行规划,以便为新市镇的居民提供服务。以下是较为重要之工程项目:

交通

更多信息 交通路线列表 ...
交通路线列表
港铁

早于1910年大埔已有铁路,即九广铁路英段,当时只设大埔墟车站,后在1989上半年增设太和站,铁路南达九龙尖沙咀,往北直通广州。1983年九广铁路铺设双轨,铁路电气化,大大改善大埔往来九龙的交通。

Thumb
大埔中心巴士总站
巴士
居民巴士
专线小巴
红色公共小巴 (只限于大埔公路广福道大埔旧墟内街、宝乡路大埔太和路行驶)
道路

吐露港公路是大埔新市镇往返港九市区的命脉,也是新界主干道的一部分。

关闭

区议会议席分布

由于大埔新市镇的发展计划延续超过十年,为方便比较,以下列表以不同的公共屋邨私人屋苑为范围。

更多信息 年度/范围, 2000-2003 ...
年度/范围 2000-2003 2004-2007 2008-2011 2012-2015 2016-2019 2020-2023 2024-2027
大埔中心大埔广场
大埔中选区
大埔北选区
颂雅苑汀雅苑海宝花园翠屏花园昌运中心八号花园
颂汀选区
大元邨
大元选区
富亨邨
富亨选区
怡雅苑富善邨明雅苑新兴花园 怡富选区及富明选区
怡富选区及富明新选区
广福邨宏福苑
广福选区及宏福选区
广福及宝湖选区及宏福选区
大埔南选区
宝湖花园
大埔中选区
六乡新村
大埔墟选区
运头塘邨
运头塘选区
新峰花园新达广场富雅花园
新富选区
太和邨宝雅苑
宝雅选区及太和选区
太湖花园
旧墟及太湖选区的一部分
大埔北选区
关闭

注:以上主要范围尚有其他细微调整(包括编号),请参阅有关区议会选举选区分界地图及条目。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