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谷(英语:Shing Mun Valley),又称城门(英语:Shing Mun),是一片位于香港荃湾区大帽山草山针山之间的河谷,现大部分被城门水塘所覆盖。现时,“城门谷”作为地名更多是指荃湾象鼻山下的山谷。

Thumb
城门水塘

地理

城门谷所在之处是一片为处大帽山草山针山之间的河谷,河谷长两英哩半、阔两英哩、高度约为海拔200至300米(即现今城门水塘,并非指城门谷公园一带)。城门谷位处高地、被众山环绕,只有菠萝坳通往荃湾铅矿坳通往大埔或经走私坳前往九龙长沙湾城门河从大帽山东麓源头经城门谷沿走私坳流出沙田海。城门谷水源充足,但平地很少,原城门乡民多以梯田耕作、或种菠萝、伐木割草为生。

现时,城门谷是城门水塘的所在地,其大部分地区现时属于城门郊野公园的范围,已无人居住。城门谷南部的针山,被连接荃湾沙田城门隧道贯穿。

Thumb
城门谷

现在所认知的“城门谷”,地理上在原城门谷西南,狭义(和宜合交汇处下城门道一段)为城门谷公园、城门谷运动场、城门谷泳池,实为象鼻山(象山邨)与上葵涌山的谷地(二陂圳古坑)及其延伸(石围角)。广义除上述范围,还包括和宜合(城门水塘菠萝坝下城门道一段)及梨木树(和宜合道)。现为荃湾新市镇的范围。

历史

城门谷位处高地、被众山环绕,历史上是一个具有军事价值的地点。南宋末年,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等朝臣拥立益王赵昰(宋端宗)为帝,一路南退至香港。景炎二年(1277年),宋室一行人一度撤守至浅湾(今荃湾),朝将领刘深到浅湾截击。[1]相传,浅湾乡民曾于城门谷一带修建石城,助宋室抵抗元军[2]

清朝初年,明朝遗臣、南明参将李万荣大鹏一带拥兵抗清,同时流窜新安各村落打家劫舍,搜刮民脂。[3]顺治三年(1646 年)李在城门谷内建立城寨,作为反清据点,设有大炮分别指向浅湾及沥源。顺治十三年(1656 年),李万荣降清,城寨被拆毁,相传有部属继续留在山谷中聚居。[4]

清顺治十八年至康熙元年(1661 至 1663 年),清廷开始执行迁界令,直至康熙八年(1669年)复界。康熙十九年(1680年),东莞郑氏到城门谷立村,自此城门谷陆续发展出多条客家村落,是为城门乡(英语:Shing Mun Villages,城门乡较大型村落有老围、河背、石头见、陂头肚和湖洋山,规模较小有白石窝、蓝房肚、大陂沥和其他小村落。城门乡居民以郑氏为大多数,另外亦有张氏、罗氏、高氏、胡氏和李氏。

嘉庆廿四年(1819年)《新安县志》载,嘉庆十六年(1811年)屯门汛加强守备,派驻一名外委和四名士兵于新安五地,其中一地是城门。[5]道光初年,驻扎城门坳(现今铅矿坳)的士兵已增至15名,人数仅比屯门汛少一人,驻兵直至英国租借新界为止。[6]1866年出版的《新安县全图》有标示城门的位置,香港九约竹枝词中载有“直上城门耸一峰,陂头肚亦在其中”。1911年,城门乡有居民554人。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21 sources

荃湾、城门两乡械斗

城门、荃湾两邻乡客家乡民虽然已互相通商、通婚多年,但素来因农商业纠纷而积怨甚深。1862至1864年,两乡发生严重冲突,双方乡勇结队袭击对方村落,行为包括破坏房屋、放火、杀人不等,冲突持续三年,直到有邻乡长老出面调停方止。官方纪录指荃湾、城门双方分别有17名和16名乡勇战死。事后,荃湾乡将战死乡勇的名字写在纸上存放于荃湾天后官内供奉,后来在天后宫偏殿设立义勇祠以崇德报功,作春秋二祭。荃湾乡于械斗中所使用的其中一件武器(鸭嘴形的),一直保存于木棉下村。而城门乡亦在神庙中立牌位供奉战死乡勇,1929年搬村锦田后,牌位供奉于协天宫右堂。[7][8]

事件距今年代久远,起因众说纷纭。荃湾一方的官方说法是城门八乡乡民不时借故攻犯荃湾,以众凌寡,锋镝压境,屋舍每遭破坏。[9]城门一方的版本则是城门乡民惯常往荃湾墟市售卖菠萝,位于路途中的老围村村民常向城门乡民苛索高昂过路钱,城门乡民不甘受屈,结队反抗,从而引发冲突。

有一名荃湾关门口村陈氏村民于1969年受访时提供他的说法。他指城门、荃湾两乡素来关系欠佳,他祖父曾参与该次械斗。一天,石梨贝村民在山中被城门乡青年拦途截劫,并留低字条表明何时再来取走列明的财物。石梨贝村民遂向荃湾乡求助,荃湾乡派出数十乡勇在山中埋伏,果然捉拿到多过10名劫匪,后雇船将犯人移送南头衙门惩处。般只驶经汲水门时,一名看守犯人的荃湾乡勇腿部被刺,一名城门青年逃脱,游水上岸回城门向乡人告状,并指其他被捉的城门青年全部遭杀害。愤怒的城门乡民立即结队带同武器突袭石梨贝。有石梨贝村民逃到荃湾求援,并称所有石梨贝村民被杀,财物全被抢去。200名荃湾乡民立即结队到石梨贝,但到达时发现石梨贝没有财物被城门乡抢去。经过村前的一场大火后,有20名荃湾人和近100名城门人死亡。事件之后, 城门乡向八乡送上牲畜以结盟攻打荃湾。荃湾、城门双方会摘定日子在两乡之间的地方械斗,包括和宜合川龙,械斗持续三年。川龙是中立的村落,一名曾氏长老不忍自己的村落沦为战场,决定调停双方冲突。富裕的他在未通知双方的情况下,冒充成其中一方向另一方送上金钱、牲畜赔罪,并提议和谈,令双方都以为他是对方的中间人。和谈最后成功在川龙举行,各方提出赔偿要求后达成和平协议,事件得以摆平。[10]

另一名葵涌围乪村(又名欧阳屋,清拆前只有六户人家,现今光辉围以北)的年长村民在1960年代受访时指出,欧阳氏原居烂泥塘(现今九龙水塘),百多年前的一天,有烂泥塘村民从外地携行李、手信归村,在山中遇上正前往深水埗墟市售卖柴枝的城门乡民。当日夜间,村民听到鸡呜狗叫,遂出屋外查探村周,发现有两只老虎在爬行,村民马上向他们开枪,竟发现老虎原来是人,有一人中枪后被同伴救走,村民相信他们就是在日间见到的城门乡民。次日,城门乡民藉同乡受伤为由,结队到烂泥塘宣战,证实烂泥塘村村民的推测。双方在村前驳火,烂泥塘村寡不敌众,唯有向友村老围、关门口、石梨贝求援。冲突持续三年,一名曾当兵的关门口村民计划借两支火炮炮轰城门乡,城门乡民听闻此事只好求和,烂泥塘村民没有要求赔偿并同意摆平。他指城门一方有约30人牺牲,荃湾一方则有10多人牺牲。经历此事后,烂泥塘村了解到他们与友村相距太远,治安不佳。为避免再有类似事件发生,他们于19世纪末决定举家迁居葵涌低地,以逃避城门乡的侵扰。[7][11]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5 sources

城门水塘工程与迁村

城门谷优良的地势具备用作兴建水塘的条件,政府于1923年推行进行城门谷水务计划(Shing Mun Valley Waterworks Scheme),动工兴建城门水塘,1937年完工。[12]1928年,理民府完成城门乡搬村计划,向乡民以赔偿农地、林木、风水树或果树、菠萝等产业损失和搬迁费用。当时,城门乡有居民共855人,拥有180英亩梯田、1,180英亩林木和42英亩菠萝田。[13][14]

在1929年至1932年间,城门乡居民迁居至新界多个地方,包括锦田城门新村八乡金钱围七星岗大埔泮涌新村鱼角梅树坑锦山粉岭和合石新村上水鸡岭,另有乡民自行迁居大埔莲澳(早年由大围郑氏其中一房开村)及深圳龙岗。更早时,政府曾安排一些郑氏族人到新加坡婆罗乃等地考察和试居,但因水土不服而迁回。[15]新村大多建于官地上,少部分属于私人土地,由政府负担村屋的购地和兴建费用。新村相连的村屋多为青砖瓦顶、两层高,每幢相同面积,排列整齐,村中亦有新开凿的井。

faviconfavicon
4 sources

醉酒湾防线

1930年代,因为日本入侵香港的危机与日俱增,驻港英军于是在新界和九龙之间的山岭修筑醉酒湾防线,其中一项主要防御工事便是建于城门谷以南孖指径山上的城门棱堡,于1941年12月8日爆发的香港保卫战,这处失守成为香港守军于三日后决定退守香港岛的主要原因之一。

老虎踪迹

大帽山周边和城门谷至石梨贝一带历史上是华南虎出没之地。[16][17]从荃湾、城门两乡械斗中围乪村村民的证词中亦可显示,数百年来老虎出没对山中村民来说并不罕见。1940年,城门水塘一带频听闻虎啸之声,沙田众猎户曾组队上山搜索虎踪,但未竟全功。[18]1965年,位于铅矿坳的农林署职员宿舍居民在夜间听到狗吠声并出外察看,发现不远处有一只眼露绿光的野兽。荃湾警署接报后于翌日早上派“打虎队”上山,备有不同长短枪械到城门水塘一带搜索虎踪。“打虎队”在山上发现老虎粪埋,但没有再发现老虎踪影。[19]后来,一条由城门水塘至大帽山的远足径便被称为“虎踪径”。[20]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5 sources

象鼻山城门谷

现今象鼻山下、城门道以北与老围之间的山谷原名为成安谷,有二陂圳、古坑等村落和农地,不过在1970年代山谷平整并陆续发展成象山邨石围角邨城门谷运动场城门谷公园后,普遍以城门谷称呼该地方。[21][22]

favicon
2 sources

原城门乡各村

faviconfavicon
6 sources

城门老围

Thumb
锦田城门新村

城门老围(Shing Mun Lo Wai)是城门乡最大的村落,原称大围,位于城门谷的中心,城门河(大城石涧)支流草城石涧的东岸。老围居民主要为郑姓。1680年,郑宁九(郑氏十七世祖)的5个儿子从新安梅林移居城门大围。大围郑氏各房其后再分居到陂头肚、石头见、梗山、南傍肚等城门村落。[23]村中有超过十排村屋,有一座神庙,庙门上有对联“城歌盛世,门乐丰年”,村后山麓有一片风水林。1911年老围有居民234人。1928年老围有居民276人。1929年,84户老围村民迁居至锦田城门新村。少部分居民迁居至大埔泮涌新村。[24][25]

陂头肚(Pei Tau To)亦是位于草城石涧东岸,与老围相隔一小山,是城门乡第二大村落。陂头肚居民主要为郑姓,由大围郑氏十九世祖郑翰鹏(1714-1749)的族人开村。1928年陂头肚有居民126人。1929年,所有陂头肚村民迁居至八乡金钱围。[26]

白石窝(Pak Shek Wo)亦是位于城门河东岸,老围以南,针山北麓。白石窝居民主要为郑姓,源自城门大围。1911年白石窝有居民16人,1928年白石窝有居民44人。1929年,大半白石窝村民迁居至锦田。小部分居民迁居至大埔泮涌新村。

沙岗Sa Kong)位于城门河与草城石涧之汇合地,在老围村前。

favicon
3 sources

河背

河背(Ho Pui)又称为河沥边或张屋,位于城门谷的中心,在城门河西岸,同是城门乡第二大村落。村中主要有两排共三列村屋,村民以张氏为主,亦有邓氏、高氏和胡氏居民。嘉庆廿五年(1820年),张氏从广东兴宁迁居城门。八乡水流田邓氏最初定居于荃湾城门,邓国茂的儿子邓球光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城门迁居至八乡。[27]1911年河背有居民100人。1928年河背有居民126人。1929年,以张维翰为首的12户张氏迁居到上水鸡岭,鸡岭村门楼刻有“清河祖居大田地 城门赐福鸡岭村”。[28]同年,邓氏村民迁居八乡七星岗。1932年,高氏和另一些张氏居民迁居大埔鱼角。1932年,极少数村民迁居大埔石古垄

faviconfavicon
2 sources

石头岘

石头岘(Shek Tau Kin)位于城门谷北面,是城门乡第四大村落。石头岘居民主要为郑姓,源自城门大围。1911年,石头岘有居民56人。1928年石头岘有居民116人,估计包含了邻近小村的村民。1929年,大部分石头岘村民迁居至锦田。少部分居民迁居至大埔泮涌新村。1932年,极少数村民迁居大埔石古垄。

大陂沥(Tai Pei Lek)位于城门老围西北面、石头岘西南面。大陂沥居民主要郑姓,源自城门大围。1911年大陂沥有居民21人,1928年大陂沥有居民15人。1929年,小部分大陂沥村民迁居至锦田。大部分居民迁居至大埔泮涌新村。

梗山(King Shan)位于石头岘对上山腰,1911年梗山有居民26人,主要为郑姓,源自城门大围。

湖洋山

湖洋山村位于河背和蓝房肚之间的山腰,在城门河中游。湖洋山居民主要为郑姓,源自城门大围。1911年,湖洋山有居民38人。1928年湖洋山有居民124人,估计包含了邻近小村的村民。1929年,湖洋山郑氏分别迁居至锦田、大埔泮涌新村和粉岭和合石新村。和合石新村村口一座“粉岭城门新村”牌楼,牌楼上有对联“城楼新筑千年在 门户常开四季春”,村内建有郑氏家祠通德堂。现时,原村仍遗有一枚湖洋山地界界石。

上村羌麻窝位于湖洋山和河背之间,1911年上村有居民29人、羌麻窝有居民6人。

蓝房肚

蓝房肚(Nam Fong To)又称南傍肚,位处大帽山西麓,城门河上游,与东南面山下湖洋山等城门各村相距较远。1866年出版的《新安县全图》已有标示蓝房肚的位置,香港九约竹枝词中载有“惟有蓝房相隔远,八乡路界境然同”,显示蓝房肚是城门通往八乡的必经之路。蓝房肚村民姓罗,1911年蓝房肚有居民25人。1928年蓝房肚有居民28人。1929年全数村民与湖洋山部分郑氏一同迁居至粉岭和合石新村,村内建有罗氏宗祠豫章堂(三级历史建筑)。[29]

favicon
1 sources

气候

更多信息 荃湾城门谷 (2010-2020), 月份 ...
荃湾城门谷 (2010-2020)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29.1
(84.4)
29.0
(84.2)
30.1
(86.2)
31.4
(88.5)
34.7
(94.5)
34.6
(94.3)
36.8
(98.2)
36.8
(98.2)
35.9
(96.6)
34.8
(94.6)
32.3
(90.1)
29.4
(84.9)
36.8
(98.2)
平均高温 °C(°F) 20.6
(69.1)
21.1
(70.0)
23.3
(73.9)
26.4
(79.5)
29.2
(84.6)
31.1
(88.0)
31.7
(89.1)
32.0
(89.6)
31.6
(88.9)
29.5
(85.1)
26.2
(79.2)
21.8
(71.2)
27.0
(80.6)
日均气温 °C(°F) 16.2
(61.2)
17.1
(62.8)
19.8
(67.6)
23.0
(73.4)
26.3
(79.3)
28.3
(82.9)
28.5
(83.3)
28.5
(83.3)
27.7
(81.9)
25.2
(77.4)
22.3
(72.1)
17.5
(63.5)
23.3
(73.9)
平均低温 °C(°F) 13.1
(55.6)
14.1
(57.4)
17.2
(63.0)
20.4
(68.7)
24.1
(75.4)
26.1
(79.0)
26.0
(78.8)
25.8
(78.4)
24.9
(76.8)
22.1
(71.8)
19.5
(67.1)
14.3
(57.7)
20.6
(69.1)
历史最低温 °C(°F) 2.3
(36.1)
4.4
(39.9)
7.8
(46.0)
11.9
(53.4)
15.9
(60.6)
22.0
(71.6)
23.3
(73.9)
23.1
(73.6)
19.8
(67.6)
16.2
(61.2)
10.2
(50.4)
2.2
(36.0)
2.2
(36.0)
数据来源:香港天文台[30][31][32][33][34][35]
关闭
favicon
6 source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