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

印度原生宗教及道教中生命循環的理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轮回梵语巴利语:संसार,罗马化:Saṃsāra,意指“世界[1][2]),是关于“所有生命物质存在物的循环性”的概念,这是大多数印度宗教所使用的重要概念[3][4][2][5] ,轮回一词的意思是“漫无目的地漂流、流浪或世俗存在的循环”[2][6]

轮回论是一个玄秘学理论,其认为生命会以不同的面貌和形式,不断经历生与死。在东方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众多宗教认可这个理论,在欧洲有关于希腊的轮回论的哲学理论流传,这些理论的认可者包括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德鲁伊教海地伏都教也相信轮回存在;作为一种宗教体验,轮回被认为是世界的另一种真实面貌(感官所认识世界的延伸)。

轮回论与许多达摩宗教(如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印度教等)所认可的业力论联系在一起,“脱离轮回”这个行为被称为解脱,它一直是拥有印度文化背景的、重视传统灵性的人希望达成的目标,也是他们之间的分歧的核心之一[6][7][8][9][10]

名词解释

轮回(Saṃsāra)概念起源于后吠陀文学,与投胎转世基本上同义,它是与业力有关的循环;《吠陀经》本身并未讨论该理论[11][12] 。在早期的奥义书中,它已经被发展出来,但没有对其机制细节的详细描述[13][14]。直至大约公元前10世纪中叶,在佛教耆那教等宗教及与印度教的相关哲学理论有关的各个学派的思想中才可以找到对轮回的阐述[14][15]

各个宗教的观点

异教

希腊本土宗教

希腊教相信凡人在去世之后便会到达黑地斯,按照不同的审判结果,他们会被送往塔尔塔罗斯水仙平原归静乐土。有说法声称在水仙平原流浪的亡者有机会在日后转生为其他生灵,而居住在归静乐土的亡者也可以选择投生为其他生灵。

希腊秘密宗教

俄耳甫斯教认可轮回论,而且对其有独到的见解。

海地民间宗教

海地伏都教相信凡人在经历一定次数的生死之后 便会永远死去。与海地伏都教有关的一句名言是:“人出生是为了死亡。”

亚伯拉罕诸教

基督敎

基督教典籍《旧约圣经》的内容模糊描述了复活的情况,在早期的历史上偶有后来被正统敎会判定为异端份子的神学家表示他们认可轮回论[16],但大公敎会认为《新约圣经》记载了不同的观点,因为基于《新约圣经》所记载的各种教诲,世人皆只需要一次受洗就能得救,所以如果轮回真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就难以解释了,可以说是有理据上的矛盾,但有意见认为这种矛盾的成分很小,也因为圣典没有提及轮回这些概念,仅能靠推测得知,所以轮回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仍有一些争议性,但能肯定的是,由于一旦得救则将进入天国以获享永生,因此先前关于轮回是否存在一事的争论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17][18]。一般来说,主流基督敎并不认同其他部分宗教所提出的轮回存在这一说法的正确性[19],故认为不用赔抵怨亲债主的相关业报,尽管如此,不过不代表可以行为不检,因为在世间的所作所为仍然是很重要的。大多数基督敎徒认为惟一真神是三位一体的,即圣父圣子圣神的型态向世人劝导,基督敎徒相信人一生终有一个造创天地万物的惟一真神预定命运。他们亦相信去世者在死后获享永生或者丧亡之前,必须通过上主对此人在品格上的审判,才可以进入天国。一些说法声称普通人的魂神会留居冥界直至审判日,而罪大恶极的人的魂神将会在地狱中受尽折磨。

更正教认为不用做功德,义与不义的分别在于是否有着对于基督的信仰,是为因信称义论[20]天主教认为除了保持信仰,也该行善,行善与得救有关,而且认为天主的旨意与凡人的自由意志互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即神人合力论[21]东正教也十分强调行为的重要性[22]

有说法声称在中世纪时期,罗马敎会宣称世人必须不断把金钱奉献给罗马敎皇以补偿前生所犯下的罪过[23],但这一说法与主流观点相矛盾,后者认为没有证据显示基督旧敎曾经散播相关观念。至于要如何得救,《圣经》宣称当人们真心相信默西亚 耶书亚辣比是天主子,而且相信他在十字架上担当了人所犯下的罪过,因而受死复活,就有可能会得享永生[24];不崇信基督的人在死后,其灵魂会被存放至海地斯或海底;等到救世主重临人间时,祂会开始“最后的审判”,并且依照《生命册》的内容,把名字不被记载于册上者丢到火中烧毁,使其彻底“死亡”[25]

天主教的一些神职人员表示天主教不相信轮回存在,但他们声称可以透过向相信轮回存在的人宣扬救恩论来使他们在仍然相信轮回存在的情况下接受耶稣基督为会拯救他们脱离他们相信存在的轮回的救主[26]

犹太教

犹太教的前身古犹太教可能有关于投生为其他生灵一说的观念[27]

由于犹太教圣典《希伯来圣经》所记载的关于来生的说法颇为模糊,因此信奉犹太教的神学家对此问题有不同的说法,轮回论是其中一个受到不少信奉者所认可的理论[28][29][30][31]。然而,基督教没有接受相关说法,这些说法也不是犹太教主流教义的一部分[32]

雅兹迪教

轮回论是雅兹迪教基础教义的一部分[33]

东亚本土宗教

儒教

儒教的前身古儒教相信凡人在去世之后,其魂魄便会永远居住在黄泉中。儒教没有具体的来世观,其强调今生的重要性,但儒教不完全否认已经去世者能够重生。

道教

道教的前身古道教没有关于轮回的思想观念,古道教及中夏教等古老宗教相信凡人在去世之后,其神魄便会永远存活在阴府中,故此古道教认为凡人应该努力地尝试去成为仙人以达到长生不死的境界。道教继承了相关观念,其传统教义讲求“长生不老”,道教认为达到这个境界的凡人能够使自己在不会衰老的情况下拥有非常漫长的寿命直到此人去世,至于已经达到长生不死的境界的仙人在寿终之时会昇上靝庭以永远享福。

然而,在小乘佛教传入中华之后,道教教义开始受到其教义的影响。自道教教内的全真道吸收汉传佛教教内的禅宗思想以来[34],道教也产生了类似于佛敎所认可的轮回论的观念,千年以来 道教教内的绝大部分教派都接受轮回论,并且对中国民间宗教产生影响至今,例如古时的善书文昌帝君阴骘文》记载了文昌帝君神通过扶乩讲述自己从秦朝宋朝时转生为何人、有何作为等等。

道教相信诸天仙真已经达到永生不老的境界,自然不用担心将来必定会再入轮回[35]。虽然如此, 但是道教典籍《太平经》宣称如果仙臣犯错,可能会被天君贬下凡间[36],可见祂们并非已经完全出离世间,相反, 祂们仍然受缚于世间法[37]

神道教

神道教相信凡人去世之后便会到达黄泉国并等待投胎。

南亚本土宗教

印度教

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所认可的轮回论起于梵书编写时期,成熟于奥义书编写时期,轮回一词是流转之意。不少奥义书宣称轮回包摄三道,即天道、祖道、兽道。轮回论是婆罗门教主要教义的一部分,后来佛教将三道扩展为五道六道,印度教也发展了这个理论。

耆那教

耆那教相信众生的命我是不朽的,众生将会不断经历生死,直到他们觉悟并成为帕拉梅斯蒂(英语:Parameṣṭhi)。帕拉梅斯蒂分为三类,分别是阿𥚃汉特英语Arihant底里坦迦罗悉陀英语Siddha。一些佛敎徒声称帕拉梅斯蒂是居住在无色界天外道或已经达到类似的境界但仍未真正地觉悟的智者

佛教

佛教认为轮回是一个过程,死亡之后魂神(可能是有分心第八识等等,信奉不同宗教的佛学家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都不一样)会离开所属普罗[注 1]的肉躯[38],经过一些事情(南传佛教认为此普罗的魂神会直接转生为另一个普罗,北传佛教教内则流行此普罗的魂神转变成中阴身这一理论)后才进入胎中,成为另一个刚刚出现的普罗,该普罗可能会是凡人,也可能会是畜生饿鬼天众等等,居住在天庭的天众的寿命虽然很长,但是终有一天仍会去世。佛敎认为除了已经了脱生死佛佗(如阿罗汉大菩萨辟支佛佛陀)之外,一切众生都不能不受轮回的束缚。佛敎的一些信奉者声称就算是已经达到永生不老的境界的提婆李习苏拉神仙神様等多个种类的神灵,也仍然身处于轮回之中,就连近乎法力无边的薄伽梵也无力阻止有轮转动。

大乘佛教教义中,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类,大乘佛教称之为六道(有些说法声称为五道,把阿修罗并入其他道,这些说法来自更早出现的部派佛教),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也是另一次生死的开始。大乘佛教认为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沈浮的生死流转,如此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是所谓轮回生死,众生从无始以来,因为不明了无常实相,而烦恼未能断尽,所以辗转于六道中循环往复,是为“六道轮回”,至少要修成阿罗汉,乃至成为佛陀,否则无有脱出之期[39][40][41][42]。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完全消除我执无明等等。大乘佛教教典《楞严经》宣称在六道之外尚有仙道[43],共计七道[44],并且宣称身处于仙道的生灵可以被分为十种,祂们都是神通广大的生灵,但不论是哪一种,由于祂们非常执着于对身心的修养,因而错误地运用心识来修炼,因此祂们不能够像佛佗那样成功脱离轮回,故此终有一天祂们在享尽仙福之后 仍会散入六道之中[45]

有一种常见说法声称大乘佛教认为成佛就是到达刹土永远享福,但其实这不符合大乘佛教教义,汉传佛教教内的净土宗认为刹土是由佛陀所化现出来的,为的是提供一个适合的地方让佛弟子在那里修行,故此刹土不是修行的终极目的地[46]。大乘佛教认为刹土也有散尽之日,居住在刹土的生灵虽然有近乎无尽的寿命,但是仍然无法永远保持这种状态,当他们长得惊人的寿命结束时,这种状态便会消失,故此他们必须致力修行以证得佛果。大乘佛教认为连身处于刹土的佛陀也会有入灭之日,只有涅槃才是终极归宿[47]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大乘佛教认可无我论,因此它不认为众生有独立自存的元神。虽然一般认为识神(常被称为“”)是轮回的主体,但是初期佛教并不把它等同于通俗意义上的灵魂[48]。关于轮回的主体的问题是数千年以来 很多佛学家之间争论不休的话题[49]早期佛教认为香阴是进入胎中以形成普罗的事物,北传佛教把它等同于中阴,它是构成非实有的即蕴我在投胎之前流浪于世上的其中一个要素 中蕴 ,但北传佛教否认中有身是常住不变的离蕴我,而声称中有是作为十二因缘之一的有支,南传佛教则认为把上一辈子与这一辈子联系起来的事物是识流 而非某个无形的灵魄[50]

其他宗教

伊斯兰教教内奉行神秘主义的部分不太正统的教派认可转世论,但其关于转世的观念没有形成类似于印度本土宗教所认可的轮回论的复杂思想。源自于诺斯替教摩尼教则吸收了佛敎 部分关于轮回的教义。

成形于中世纪时期卡巴拉教等不少秘传宗教有关于轮回的观念。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密传基督教等一些密传宗教可能也有类似的观念。

各个学派的观点

起源于希腊的哲学思想

旧柏拉图主义

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认可轮回论。在柏拉图所写的《斐多》一书中,其师父苏格拉底谈及了灵魂的不朽性,他说:“灵魂不接受死亡吗?”又说:“所以灵魂是不死的。”[51]

研究纪实

声称轮回存在的说法

  • 美国医学博士、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伊恩·斯蒂文森调查了世界各地2500多个声称记得前世的孩子,出版了四卷本研究轮回案例的专著及《轮回与生物学》(《Reincarnation and Biology》)等著作。他研究的结论是:轮回确实存在,人在2-5岁左右能够回忆起前世,在5岁以后就会逐渐忘记;前世身体所受的伤害可能是胎记或先天缺陷的病因,人的喜好、行为特征以及恐惧症等都可能来源于前世[52]

对于上述说法的质疑

  • 荷兰一份研究,找出13位有前世记忆及另外13位没有前世记忆的志愿者进行科学试验调查,两组志愿者接受的教育程度相当,年龄和人生经历都比较相似,其发现有前世记忆的印象的志愿者比一般人更容易产生错误记忆虚构记忆,而且异常相信自己事实上是错误的的记忆及判断是正确的[53]

相关研究

  • 曾任耶鲁大学精神科主治医师的布莱恩·魏斯博士所著《前世今生》(英文版书名《Many Lives, Many Masters》[54])、《Same Soul, Many Bodies》[55]、《Through Time Into Healing》[56]等著作,记录了他执业生涯中的大量轮回案例。
  •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学习”节目(BBC Learning)摄制了关于探索轮回的纪录片《往世》(Previous Lives)[58]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