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无我(梵语:अनात्मन्,Anātman,巴利语:anattā),佛教术语,指对于我的否定,为佛教根本思想之一。这个名词有二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它可以解释为,没有我,我不存在,大乘佛教又称我空;另一方面,则可解释为,这不是我,即释义为非我。这两种含义间的争论,成为佛教各宗派间的重要课题。 [1][2]
![]() |
否定世界上有物质性的实在自体(即所谓“我”)的存在,有两类:
- 人无我,是说人身不外是色(形质)、受(感觉)、想(观念)、行(行动)、识(意识)五类,即五蕴结合而成,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
- 法无我,大乘佛教还认为色、受等五蕴之法,亦是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也无常恒坚实的自体。
无我可以简称我既不存在,可我也在。 以字面分析——无乃是一切都是空,既没有的意思 以字面分析——我乃是自身也代表自己 综合性分析——无我,也许有,也许没有,为何有无我,为何出现无我,为何没有无我,为何出现无我。
诸法无我,无主宰性,不能独立生起任何一个法;悟一法通万法,任何一个法自己不能单一独立成为自己;故诸法没有主宰,也不能独立生。[3]
学术研究
学者平川彰等人认为,《阿含经》中的无我论实为非我论,并非为了批驳吠陀教的《奥义书》传统中的梵我(ātman)之概念[4] 。印顺法师与今西顺吉则认为 佛教的无我论确实是对耆那教或婆罗门教教义中的命我或神我之概念的批驳[5][6]。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