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闽南民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闽南民系(Bân-lâm-bîn-hē)[1],简称闽南人,又称下南人(ē-lâm-lâng)[2][3][4],在东南亚通称福建人 [a](白话字:Hok-kiàn lâng)、菲律宾华社则称咱厝人(lán-chhù-lâng)、咱人(lán-lâng),一般定义的闽南民系指的是福建南部沿海地区(闽南)以及台湾的闽南语泉漳片的汉族使用者;广义的闽南民系则包括潮州话、浙南闽语等所有闽南语的汉族使用者。主要分布在闽南的泉州、漳州和厦门三市全境和龙岩市区、台湾大部分县市(不包括南桃园、新竹县、苗栗县、六堆地区和原住民族地区[5])、金门列岛、东南亚国家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汶莱、菲律宾等地,闽南裔都是占据当地绝对人口优势的华人族群。全世界总和人口超过5000万。
Remove ads
Remove ads
称呼
在中国大陆的闽南裔人通常自称所属县市(如惠安人)或泛称闽南人。
福州人称闽南人为下墿[6]侬、下府侬、下南兄、下南囝、下南鬼[7][8][8][9]。福建南部的传统地理称呼为“下南”,相对为“北顶”,此为地理上的模糊概念,虽无准确的区域界线划分,但一般是指厦漳泉等地。清末出版的《厦英大辞典》解释下南人为厦门、漳州、泉州等地的人。[10]“闽南”之词于福建南部在传统上是闻所未闻,传统典籍上多是将福建划分八个地缘关系,称为“八闽”,而不以闽东、闽南、闽西、闽北的方位去划分。之后从唐代开始到大清时期,又出现了上路、上府(上四府)[11]和下路、下府(下四府)[12]的区域划分,地方范围与大明的福建都指挥使司和福建行都指挥使司军政范围高度吻合。
闽北人也称闽南人为下墿人、下府婆(国际音标:[a˦˨ tiɔ˥ neiŋ˧]、[a˦˨ xu˧˩ pɔ˧])[13][14],客家称河老(Hô-ló[15]),又称福佬(Hok-ló)、学佬(Ha̍k-láu),是闽海民系分支之一。
在台湾的漳泉后裔若以华语自称,惯用词多为台湾人、本省人,而在细分民系或族群时,亦会依来台祖籍自称漳州人、泉州人...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受中华民国政府的政策影响,逐渐开始使用闽南人一词自称。若以台湾话自称则还有下南人[3]、鹤老人、福佬人、河洛人等称法[16]。日常生活中闽南、福佬、河洛等说法经常混用,学界已有许多语源学变迁的相关讨论[17][18],例如桃园市政府沿用此词举办“桃园河洛文化节”[19]。
东南亚各国闽南裔则常以福建人做自称。以至于闽南语在东南亚当地也通常称作福建话。
与此同时,石奕龙教授认为恢复‘下南’以及‘下南人文化’一词的使用。认为‘闽南’一词有着太多的地域文化的限定,同时也很容易引起其它的歧义与误读。[20]
Remove ads
简介
福建福州一带一直是北方世家大族移居的重镇,亦有少量南下福建南部沿海的泉州等地,为控制国际贸易,部分平民以及海军又在中国东南沿海移居,以接应海贸及防御海盗,但商家、士族和学者仍以福建沿海为居住中心,因大量人口向福建沿海移居,出现汰弱留强的情况,不少闽南商人又陆续向周边地区如温州和潮州迁移。当地的闽民系则是衣冠南渡士人和当地的百越人的融合。越人是广东与浙江沿海的闽语人口的族源之一。中原移民经长三角由水路南下,因福州为福建省会,受更多历代由华北和江南南下的人群交流影响,而使其方言和民系与闽南地区有所不同,而广东沿海,珠三角的人当中不少亦是客家人南下的后代,所以亦有客闽粤一家亲的说法,广东珠三角也含被当地汉族民系互相影响的福建以及江西等移民,闽民系只占其中一个重要组成,而且有不少聚居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闽商的资本由大陆各个省市转为以香港和新加坡为中心,美国亦有60万闽籍华人。
民系历史
最早居住在福建一带的民族称为百越。公元前111年,闽越国于汉平东越之战覆亡,福建纳入西汉王朝的版图之中。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导致大量中原士人迁徙进入泉州,带动了当地的开拓与发展。唐宋元明,泉州港都曾是当时世界最大的一流港口。
唐朝初年编纂的《隋书》显示,历代江东政权定都的丹杨郡除外,江南东部各地的风俗大致相近,与周围的淮南、两湖、岭南有明显的区别。而贯穿安徽和浙江的新安江流域、江西以及曾经同属闽中郡的福建和浙江东南之风俗尤具更多的共性。[21]
唐朝中叶,陈元光家族另外开拓了漳州地区,被后世的漳州人供奉为“开漳圣王”。五代十国中期,留从效在闽国灭亡之后,割据漳泉二州,并接受南唐的“清源军节度使、晋江王”封号。闽南人在商业、学术、航海等方面皆取得很高的成就。
在《太平寰宇记》成书的北宋初年,新安江流域、江西、福建以及浙江东南的风俗各自演化分离,而江西仍为内部较一致的洪州风俗区。此时,福建已出现南北并列的两个风俗区,福州风俗区囊括了福建多数地区。而闽西、粤东的发展过程较为迟缓,继闽南之后脱离福州、广州风俗区的范畴,乃为较晚近之历史变迁。陈元光的中原故里光州地区,位于淮河西段,在北宋当时属于横跨湖北大部、河南南部的荆襄风俗区。
闽南地区又是宋代朱熹理学及闽学的发祥地之一,长期与各地的知识分子有密切的往来,明末成立于苏州的学术、政治社团复社也获得了闽南民系的参与[23]以及郑氏反清势力的合作[24]。
航海方面,闽南汉族曾建造大福船开拓海上丝绸之路并完成郑和下西洋的创举;而明朝中末期的闽南倭寇以及清朝初期的华南海盗也都有闽南人航海家的身影;此外,由郑芝龙与郑成功父子所建立的海上舰队更以自身的航海实力帮助南明政权与满清对峙;并且在南明败亡之后,于海外的台湾击败荷兰西方强权,建立东宁政权;最后,清廷又借助同为闽南人的施琅击败了郑家军。然而,闽南人优秀的航海与商业实力招来清朝皇室的猜忌,因此在泉州港实施海禁,改以广州为对外商港,这除了导致闽南地区没落之外,也造就了明末清初东南沿海的海盗兴盛。清朝末年,更大量的闽南人到南洋经商,从此又多了一大批富豪,五口通商之中两个口岸便是在福建省的。闽南人在清朝时因为长期和满清敌对,被视为反贼,闽人大力支持反清革命,当中又以陈嘉庚为领袖,为国民党提供大量资金,当时流传着“广东人革命,福建人出钱”的俗谚。国共内战后,共产党取得中国大陆政权后,大量在香港、台湾以及五口通商的城市流动闽南人口向台湾、香港以及南洋移民。
明清两朝,闽南人开始大量向海外移民并且经商。除了向更南方的广东移动之外,也大量地往台湾、菲律宾、印尼与马来西亚迁移。由于台湾地理位置最为靠近,又加上施琅颁布的渡台禁令禁止粤人入台,使得闽南人成为台湾汉族的主要族群。来到台湾的闽南人及后裔重于经商,开创了郊商文化。
整体来说,闽南民系于汉朝开始初步形成,晋朝到唐朝为大量人口迁入福建而成为现今闽南民系的主要成分,明朝到清朝则是闽南民系向广东、台湾扩散的时期,清末以及民国则是大量人口向香港、台湾以及南洋移民的时期。闽南民系经商人口由唐朝到清朝向中国东南沿海以及全世界扩张。当中以明朝海禁后、满清执政、列强入侵、国共内战时期迁出大量人口,福建现今成为中国人口最少的省份之一。
Remove ads
语言与文字
闽南语,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中的一种。至清末前,闽南人与其他汉族民系一样,皆是以汉字为该语言的书写文字系统。正式文书上,闽南仕绅多以汉文交流;而闽南语的白话文学则以南管与歌仔册等民间音乐的歌本为代表,这些用于表达闽南语白话的汉字便成为日后台语文及台闽汉字发展的重要基础。19世纪中叶,西力东渐,传教士亦随这股势力进入东亚世界传教。为了能在闽南与台湾等闽南语通行区方便地传教,诸多基督教长老教会的传教士们承先启后设计出一套专门书写闽南语厦门方言的拉丁文字系统(罗马化)来翻译《圣经》,而这套拉丁文字也就是白话字(Pe̍h-ōe-jī)。普及后,白话字的使用便不再局限于传教,以其为书写媒介所写成的报纸、字典、数学、医学以及文学等各类书籍与作品也陆续出版,白话字的通行人口一度多达数十万。
对于“闽南语”的称呼,由于诸多因素而有不同的见解与名称。在过去,由于十分重视地域关系,因此即便使用相同的语言,使用者仍会依照自己的原乡与方言腔调来区分彼此,例如,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以及台湾话等等。亦有以福建省为主体的称呼,如闽南人的东南亚及海外移民与后代多以福建话(Hokkien)来做为称呼。
Remove ads
文化
闽南建筑强调屋脊及屋面的曲线,而屋脊又分为燕尾脊与马背两类型。燕尾脊是弯曲两端上翘如燕尾般的屋脊,多用于庙宇及官宅;马背则是两端不翘起,形成拱起如马背的山墙,用于民宅,而马背山墙又分为五种形状,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28]
闽南宅第建筑格局有三合院、四合院、三院落三种形式:
传统建材则多以“红砖红瓦”,因为历来将红色视为喜庆吉利的颜色,所以泉州人索性把红砖叫做“福办砖”,传统台湾闽南大厝或宫庙使用红瓦。日治时期开始引入日式的黑瓦或灰瓦,因此现今台湾常见的黑瓦或灰瓦,除少部分属于客家或潮州建筑外,大部分为日治时代所营建的建筑物。[29]
Remove ads

南管,原称弦管,于各地又有南音、南乐、五音、郎君乐、御前清曲、御前清音、泉州南音、福建南音等别称[33]。
南管的历史相当悠久,是典型的汉族音乐模式,属于丝竹型的中国传统音乐[34];南管乐曲分有指、谱、曲三类,“指”又称指套,即套曲,为有谱、有词、有人物故事可供演唱之内容者。“谱”指乐器演奏曲,“曲”又称唱曲,即散曲,为供演唱之单曲。南管音乐为古老中国汉族传统音乐,以泉州一带为发源地,流传于现今的台湾闽南裔族群聚居地区和闽南语系泉漳话地区[35],传承了汉魏以来的古乐遗风[36]。 与智化寺京音乐等,为现存最古老的几个合奏乐种[37][38]。在台湾,与具有北方特色的北管相对[39]。
南音以五人之间的合奏为主[40],五样乐器各有专属的定位,演奏时可听见各乐器的细致乐音,相辅相成、不相杂沓[41],包括拍板、琵琶、三弦、洞箫、二弦。有纯器乐演奏曲,也有执拍者歌唱的曲目。曲调高雅,素有千载清音的美誉[42]。因作为闽南地区的核心乐种,被诸多闽南剧种吸收运用[43],如梨園戲[44]、泉州木偶戏等等。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无形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流传于中国的厦门、泉州、漳州,以及台湾、东南亚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华裔闽南人聚居地诸地[45]。
Remove ads
台语流行音乐为出产于台湾并使用闽南语台湾话演唱的流行音乐类型。最早起源于日治时期,戒严时代曾因官方的独尊国语政策被压制,至1987年解严后开始复苏,并衍伸出多种表演型态。在台湾发展起来的闽南语流行歌曲在中国大陆的闽南地区以及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汶莱、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华裔闽南民系族群之间也广为流行,当地称为福建话流行音乐(英语:Hokkien pop music或Fukienese pop music)。
闽台歌仔戏(芗剧)为闽南人代表戏曲之一,歌仔戏为发源于台湾宜兰的本土汉文剧种,约产生于台湾日治时期1900年代前后。歌仔戏正式的雏形为宜兰本地的落地扫,吸收车鼓弄等元素,慢慢发展成小戏。而后又学习昆曲、高甲戏、乱弹戏、京剧等各类大戏逐渐具备完整的戏曲形式。
歌仔戏于民国十四年回传入福建厦门,自此流行于流行于闽南地区,并成为福建省五大剧种之一;1927年传入东南亚闽南裔华人聚居区。歌仔戏(芗剧)使用闽南方言演唱,角色行当有生、旦、丑、净,其中前净行为受北管与京剧影响而增加的行当。[46]
歌仔戏(芗剧)唱腔质朴醇厚、悠扬典雅,兼有锦歌类(老歌仔戏曲调)、哭调类、新调类等曲腔,唱腔结构属“板腔体”。[47]
主要特色乐器有壳仔弦、鸭母笛(管)、月琴、大广弦。
2006年5月20日,歌仔戏(芗剧)被列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第1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序号208,编号 Ⅳ—64。
Remove ads
闽南民系饮食在色香味上独树一帜。饮食注重口味、多样,一般喜甜而不喜辛酸咸,喜清淡。饮食种类繁多,有小菜、热菜、汤羹、主食、甜点、水果六种类别。厨师应用“炒、炸、煎、烩”等传统工艺,综合体现了各地闽南民系人饮食的特色。蚵仔煎、鱼仔糜、鱼丸、丸仔汤、面线糊、糯米肠、肉粽等等皆为各地闽南民系人居住地区饮食的著名代表。
宗教
观音、关帝、妈祖、哪吒、王爷与玄天上帝基本上是闽南民系共通的民间信仰,在明郑时移民的台湾闽南民系多半信奉明朝的护国海神玄天上帝[73],到了满清中叶后移民台湾的闽南民系逐渐信奉妈祖。带来航海安全的妈祖信仰是闽南民系的特色宗教,在闽南民系的聚居地可见到许许多多的妈祖庙。自明清开始,闽南民系开始向海上贸易发展,北至天津南至爪哇,几乎都有着闽南民系的足迹。也因此,妈祖信仰亦跟随着闽南民系的扩张遍布沿海地区。
此外,由于是移垦社会,时常祭拜土地神,且因土地神能掌握农业以外,又能保佑商业与旅途,故视为重要神灵,以做牙为土地神祭日。
各县有各自的乡土神:
- 三邑:
观音菩萨(不分地域,广泛信仰的神灵,晋江视为乡土神,晋江,又称泉安)、
倪府总管(晋江)、
青山王(惠安)、
广泽尊王(南安、晋江十九都前坑乡郭姓移民[74])、
武惠尊王(又称顺正大王、俗称红祖公,晋江青阳移民、南安二十五都圳边乡胡姓移民[75])、
清水祖师(南安) - 安溪县、永春直隶州:清水祖师、显应祖师、法主公、双忠尊王(尪公)、董公祖师、安溪城隍
- 同安县:保生大帝(闽南地区广泛信仰的神灵,同安视为乡土神)、霞海城隍
- 同安县金门:开浯恩主、苏府王爷[76][77]
- 德化县:三代祖师
漳州府:
- 跨县信仰:开漳圣王、三官大帝、广惠尊王(护国尊王)、保生大帝、五使公(大德禅师、杨府太师)、六使公、清水祖师、九龙三公、广平尊王、良岗圣王、玉二圣母、伽蓝尊王(例:芗城区西桥街道南星村上街社的昌姓家族[78],当地清代属龙溪县十二三都诗墩保)、三山国王(原为广东潮州信仰。隋开皇十一年(591年)的漳州部分地区曾属潮州管辖,辖境为漳州梁山以南,包括平和西南地区和云霄、东山、诏安全境[79],次年(592年)改隶泉州龙溪县;唐垂拱二年设立漳州,从泉州割龙溪县南界地成立[80]。而《太平寰宇记》记载潮州晚至北宋仍属广州风俗区)
- 漳浦县:辅信王公、古公三王
- 平和县:三坪祖师
- 南靖县:惭愧祖师
- 诏安县:五显大帝、武德尊侯
习俗
闽南民系人与一般汉族相同,但相当重视祭祖与幽灵(尊称为好兄弟),除清盂九必祭拜,尤其重视农历七月,将七月称为鬼月,流传七月初一“开鬼门”、七月三十为“关鬼门”,时常在初一、十五及三十,祭拜无主孤魂,称为中元普渡[86]。在这个月中,闽南人不婚嫁、不祝寿、不乔迁、不办各种喜庆之事,惟恐将孤魂野鬼引进门[87]。林再复认为鬼月之称来自闽南[88]。
过去,闽南人嫁娶忌在农历五、七、九月,因闽南话“五、误”同音;七月视为鬼月 ,“七月娶鬼某”;“九”又与“狗”同音,“九月狗头重,死某又死夫。”台湾闽南俗谚: “三月娶死妻,五月天地交,六月半年妻,七月娶冥妻,九月九头空。”故台湾的闽南人旧日以农历三、五、六、七、九月不适合嫁娶。[91]
航海
科举与仕宦
上表显示,各地区文教发展程度并不一致,同一地区内亦有此种情形。以明清诏安地区为例,文进士皆来自滨海的三、四、五都等地。由多而少,依序为县城所在的三都、东面较邻近县城的四都以及东山岛的五都,无内陆地带的二都(秀篆、官陂、太平、红星)人士。
明代,籍贯位于漳泉两府之文进士800余人当中,二品文职官员有布政使56人、尚书24人、都御史9人,仅占8%~9%。
古代人口
- 此处永春州仅原永春县地区(不含德化、大田两县),龙岩州仅原龙岩县地区(不含漳平、宁洋两县)。
- 漳州府城位于龙溪县,泉州府城位于晋江县。
- 漳州府人口多于泉州府,差距达到110万人。
- 平均各县人口,漳泉两府皆达50万人,大致相当。
海上事业固然为闽南人群的经营重心,内陆地带亦为扩张途径之一。明清两代历经邓茂七之乱、明清战争、三藩之乱、太平天国运动,同省的闽北地区迭遭动乱,本地土著人口相当规模的减少,使得外地人士选择流寓闽北谋生,其中也包含了闽南移民。闽浙总督季芝昌奏折提到:“延、建等属各处棚民,大抵江西之人居多,其籍隶本省者,则多系漳、泉两府及永春州三处之人。或开煽场,或煽铁做纸,或烧磁(瓷)烧炭,托业虽各不同,要皆搭盖棚厂,在山居住。”[107]
民系分支

根据闽南人所处的地区,又分为赣西闽南民系、温州闽南民系、福建闽南民系、广东闽南民系、台湾闽南民系以及东南亚等其他海外闽南民系,东南亚、欧美以及全世界海外等等。除此之外,在潮汕及海陆丰,福建地区,台湾,香港、新加坡。
福建南部的居民:包含今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金门县及龙岩市新罗区与漳平市[f]
闽东福州为福建政治中心,距离江浙地区较近,受到吴越民系较大的影响,致使闽东、闽南语言有些不同。然而,闽南本地人群与福州民系同处于福建,人员往来频繁,进入福州的泉漳闽南人被人数较多的当地人同化,部分福州人因此拥有闽南民系的渊源,两地的血缘依然有相当程度的关联性。以福清地区为例,由闽南迁入福清有40余姓:陈、林、黄、张、王、李、吴、蔡、许、杨、郑、洪、曾、周、刘、叶、郭、庄、萧、何、施、廖、沈、江、方、康、潘、石、傅、詹、侯、纪、蒋、温、锺、童、彭、丁、唐、韩、倪、伍[110]。
由福建移居广东的闽南人,包括明代、清代及以后由福建莆田及泉州、漳州移居粤东、珠三角以及粤西的闽南人,而潮汕地区的原居民和由福建莆田及泉州、漳州移居粤东的人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潮汕人是广东闽南民系。下面四大地区都有来自闽南的移民,故分为四类:
- 潮汕人(粤东):
- 使用潮州话,亦称潮汕话,即潮汕民系。多居广东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少许分布在丰顺县、大埔县、蕉岭县(三地今属梅州市)[111]。现在在潮汕地区的人大多是由闽南地区在明代、清代移居潮汕地区的,属广东闽南人,而由先祖中原(多由河南)直入潮汕的潮汕人,以及畲客只占现今潮汕人的较少部分,主要为客家人,属潮汕民系,是广东闽南民系另一分支。在粤地(即岭南地区的两粤),与岭南人(即粤人)最为接近。潮州的凤凰山为很多山区畬族的祖籍地。
- 海陆丰人(粤东):
- 使用海陆丰话,亦称“福佬话”、“学佬话”,即海陆丰民系,分布于广东汕尾市。海陆丰人不少为宋、元、明时保护货物的闽南人,而且很多都是原漳州人,满清时为了对付扶助南明政权的闽南人郑成功等人,在迁海令时入惠州府海丰县[g],之后又夹集了当地少量的原居民血统。因此现在的海陆丰话仍然存有浓厚的漳州腔调。台湾语言学家洪惟仁对海陆丰话有“海陆丰境内的漳州话”的见解[112]。
今上饶市境内,散布着众多闽南语方言岛,说闽南语人口10万,主要由晋江、永春州移民入垦广信府、饶州府形成,使用赣东北闽南语[115]。
香港人口约有160至180万人属闽南民系,其中籍贯福建闽南地区的闽南民系约80至100万人,籍贯广东潮汕地区的潮州民系以及惠州、海陆丰的海陆丰民系总和大约80万人。其中泉州人就有70万人,早期不少是居住九龙区土瓜湾及香港北角一带更有“小福建”或“小闽南”之称。此外,年轻的几代福建人与广府民系互相结婚以及组织家庭。香港人口中的福建人自开埠以来聚居于湾仔(特别在厦门街一带)、铜锣湾以及上环(福建商会的中心)一带,而北角、鲗鱼涌以及西环一带的福建人则是较后迁入的,而在潮州人聚居的九龙东一带亦有一定数量的福建人,在福建人聚居的地方亦有一定数量的潮州人。
在台澎地区,则指祖籍是福建永春州、泉州府、龙岩州、漳州府的居民(泉漳人):在二战结束前即渡海居住于台湾岛、澎湖群岛、小琉球、绿岛等地,姓氏丰富,是为台湾族群之一。
漳泉两府东渡台湾诸岛具有包含许多稀姓在内的154姓,其中104姓为泉州裔、漳州裔之共同姓氏。永春州渡台仅见陈、林、黄、王、张、李、吴、蔡、许、郑、谢、洪、曾、叶、苏、周、郭、刘、萧、颜、孙、魏、康、潘、连、龚、尤、汤等28姓,而龙岩州者更为罕见。
在台诸姓,仅同安、晋江、安溪、龙溪、南安五县具有多数姓氏。漳州府城所在之龙溪县与泉州府城所在之晋江县,以及位居两府城之间的同安、安溪、南安等县,彼此紧邻,共同构成了闽南宗族主要来源地区,贡献逾九成渡台姓氏。欧阳姓作为台湾最常见的闽南复姓,来源横跨漳泉的六个县份,台南地区来自晋江、南安、同安、海澄等县,台湾其余县市虽亦有发现世居当地之闽南裔欧阳姓,然来源县份单一。陈、林、黄、王、张、李、吴、蔡、许九姓参与渡台的闽南乡里聚落最多,具有重要之在台人口拉抬作用,陈姓源流广大,至为关键。
以下兹举台南当地晋江裔八大姓陈、蔡、吴、王、黄、许、张、李之来源一百余例:
根据台湾总督府的官方调查,当时闽南汉人前两大密集地区分别为现今的台北盆地(新北、台北)与台南,合计近百万人,大约相当3分之1数量。两地皆以泉州人为多数,前两大闽南汉人来源皆为泉州属县,台北盆地泉州人口更多、比例更高[j],漳州人口却少于台南。然而,两地泉州人呈现相反的结构:台北盆地以安溪人为首,同安人次多,三邑人最少;台南以三邑人为首,同安人次多,安溪人最少。漳州人的组成也彼此相异:台北盆地以南靖人为首,然而漳州府其余各县差距并不明显,与安溪、同安接壤的龙溪、海澄两县并没有特别突出;台南以泉州府同安县接壤的龙溪、海澄两县为显著的前两大来源,强烈凸显与同安之间的跨漳泉地缘关系。整体观之,移民原乡环境相当程度的影响了移民对于目的地的选择考量。台北盆地多山,大量吸引内陆山区县份的移民;台南近海平原比例较高,多沙洲、内海,主要吸引沿海村庄的移民,而晋江、同安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两县分别高居台南地区闽南汉人的第一、第二来源。同安人作为两地汉人组成的重要交集,来源上也存在差异,表现在同安县的山区及海岛地区:台北盆地较少发现明清金门移民[k],然同安县北部感化里一带与安溪县相邻,此地来源之同安人多于台南,也显示跨安溪、同安山区之地缘关系;台南与澎湖为明清金门移民东渡的两大定居区域,各约有40姓,当地汉人也因而增添了不少海岛成分,然绝少山区来源之同安人。
近海的龙溪、海澄、同安三县结合部,为漳泉之交通孔道,邻近龙溪石码城、海澄县城以及同安厦门城,亦有众多家族渡台,以台南最为常见。兹胪列台南地区五十姓:
全台闽南诸姓来源各有偏重,小至台湾各县市亦有所不同,以台南地区世居宗族四大祖籍县份晋江县与九龙江下游同安、龙溪、海澄三县一百一十三姓为例:
在潮州人方面,祖籍是广东潮州府且由使用潮州话地区渡台者,至多40姓,分散在台湾西部各地。台南地区拥有其中过半数的陈、林、黄、王、李、吴、蔡、许、郑、洪、苏、周、郭、萧、沈、廖、方、康、翁、蓝、纪、汤、倪、佘、陆、袁、舒等27姓,祖籍多为潮阳、海阳、澄海三县,而饶平沿海渔乡亦有许、周、康等姓,于潮州府与邻州、邻府沿边各县移民群体外达20姓的规模,为全台各地仅见。部分姓氏见于1903年联名向台湾总督府请求返还台南两广会馆产权的台南地区两广人士住所名单,例:洪采惠(府城草花街四十三番户,全台请愿代表)、沈金不(府城抽签巷街十九番户,来台第一代居住竹仔行街)、倪张记(府城北势街第二番户)、舒如意(府城外关帝港横街第七番户)[117]。大约60年前的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台南三山国王庙的〈重修三山国王庙捐题碑记〉已出现倪、舒两姓商号(倪江泉、倪勋荣、舒新振利、舒万利、舒和合、舒进记、舒隆盛、舒源利)捐资的记录[118]。潮州人所使用的方言母语潮州话(为闽南语的分支),颇接近泉州话、漳州话的闽南语,但现代多已改说泉漳话而非潮州话。
由清末开始到欧美经商,或在南洋(东南亚)致富后迁居,中共建政后部分人把资本迁入欧美,以及在香港移民潮迁入美国的福建闽南籍和广东潮汕籍中产。据美国官方数字,至2005年,美国有华裔337万,其中福建籍华裔有61.13万人,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新移民183.3万人。
闽南人、客家人与畲族
闽南人来源有相当比例为衣冠南渡者。
事实上福建南部居民除了闽南语民系,在漳州府的诏安、平和、南靖等3县也有一些客家人,而现今龙海市隆教及漳浦县赤岭、湖西则被设立为畲族乡。
福建以及广东山区的畲族人,当中部分汉化,包括绝大多数只有畲族拥有四大姓氏锺姓、蓝姓、盘姓以及雷姓,历史上便有不少潮州人与畬族交战的记录,直到明末大多畲族已经能说客家话。唐朝“开漳圣王”陈元光与当地畲族作战,史记武力镇压是“兵革徒威于外,礼让乃格其心”,而且“诛之不可胜诛,徙之则难以尽徙”,“功愈劳而效愈寡”,当时陈元光所处的漳州属“地极七闽,境连百越[l]”。自始福建山区的畲族式微,大多集中在广东东部。唐朝以后,福建莆田一带已经成为全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例如,宋进士莆田金墩太师黄府,少量的汉人亦进入山区,清后畲族进入离沿海较远的闽南人混居。
名人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
闽商
近代以来,一些闽南人移居海外,尤其以东南亚为闽南人主要的海外聚居地。闽南人传统上有着很浓烈的经商文化,所以移居海外的闽南人大多数从事商业活动,也因为知识与智慧上一般相对东南亚原住民来得优越,闽南人一般能巧妙地思考出当地人不具效率的传统生产方法而加以改善,在当地以少数人口成为当地最富有的一群人。在东南亚诸多国家的前十大首富当中,有7-8名都是闽南人。根据福布斯杂志的富豪排行榜上,台湾十大富豪有七名是祖籍泉州的闽南人,一名是泉州以外的福建系闽南人。新加坡前十大富豪中,有四名籍贯泉州的闽南人,四名泉州以外的福建系闽南人,一名广东系的闽南人。马来西亚的十大富豪中,有四名籍贯泉州的闽南人,三名泉州以外的福建系闽南人,一名广东系闽南人。印尼的十大富豪中,有四名籍贯泉州的闽南人,三名泉州以外的福建系闽南人。菲律宾的十大富豪中,有六名籍贯泉州的闽南人,一名泉州以外福建闽南人。当中的泉州人又以泉州晋江人占较大比例。关于世界各地的闽商,参考[119]
清朝中后期,闽商在东南亚经商致富,控制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的经济,而且富可敌国,以巨大财力供杨衢云等进行革命以建立共和政体之中国,与控制全中国经济的满族再战争,推翻满清政府[m]。20世纪上半叶,华侨富豪以陈嘉庚为首,在这一带以及福建人早期的聚居地中上环,作为国民革命军北伐、中国抗日战争的资金中转站,有大量银行,企业为国民党提供资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量原居于厦门、广州、上海以及全国各地的闽籍资本家、地主移居香港以及新加坡,香港闽南民系当中数十万都在中西区、湾仔区、东区、观塘区沿海以及九龙城区红磡一带。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