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非洲的非殖民化是緊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殖民地的民族主義者和地方精英為了從宗主國獨立獲得國家主權所導致的非殖民化,最終結果是大部分殖民地脫離歐洲殖民者的管理而獲得獨立和主權。[1]
1870年至1900年間流行的瓜分非洲浪潮將幾乎大半部分的非洲被置於歐洲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統治之下。歐洲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了確保能拿到較多的殖民地並且避免可能的隨之而來的殖民戰爭,因此,歐洲國家於1885年簽訂的柏林協定,即《柏林西非會議》加速了歐洲國家對非洲的殖民統治和分割,而他們的瓜分殖民地等是不顧當地的傳統文化之差異的。[2][3]到了1905年的時候,幾乎所有的非洲領土都置於歐洲國家的殖民統治之下,唯一的例外是利比里亞(由非裔美國人的前奴隸所定居)和埃塞俄比亞(1936年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後被意大利佔領)。[4]英國和法國這兩個國家控制了非洲大量的殖民地,但是德國、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時和葡萄牙也有殖民地。由於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非洲大部分的地區都失去了主權和對諸如黃金和橡膠等自然資源的控制主權。圍繞着對非洲自然資源剝削性的地方經濟政策的出台,至今,依舊有觀點認為,非洲如今的貧窮是來自於列強的殖民剝削。[5]直到20世紀中期,非洲各國獨立的進展一直很緩慢的進行。但到1977年,已有54個非洲國家脫離了歐洲殖民者的統治。[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