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杜甫草堂,又名杜甫草堂博物館,位於中國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草堂街道青華路38號,浣花溪公園旁,佔地24公頃居住於[1][2]。1961年3月4日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006年12月被中國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
杜甫草堂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四川省成都市 | ||||
座標 | 30°39′43″N 104°1′34″E | ||||
分類 | 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
時代 | 清 | ||||
編號 | 1-120 | ||||
認定時間 | 1961年3月4日 | ||||
| |||||
唐肅宗乾元二年冬(759年),唐朝詩人、「詩聖」杜甫(712年—770年)為躲避安史之亂,帶着家人來到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花了1年多的時間在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並在此居住了3年零9個月[1][4][5]。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嚴武去世,杜甫一家離開成都,乘舟東下[5]。一年後,766年,唐西川節度使崔寧將杜甫茅屋贈與妻任氏,後者將其改建納入宅邸,之後將其捐為寺廟[4]。
杜甫在《懷錦水居止二首》中,曾用「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來形容茅屋的位置[6]。中國近現代詩人、學者馮至在他所著《杜甫傳》中這樣說:「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草堂。」[7] 在茅屋居住的約4年裏,杜甫共作詩240餘首[1],部分作於草堂的詩包括:
唐朝末年,詩人韋莊尋得杜甫草堂遺址,並重建茅屋[1][2]。此後,杜甫草堂歷經了宋、元、明、清至今共十四次大規模修葺和擴建[1][2]。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發生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以及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規模和佈局[2]。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4-55年建立杜甫草堂紀念館,1961年3月杜甫草堂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1961年7月13日被列為四川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8]。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1976年),杜甫草堂遭到破壞,變得破敗不堪,且在當時「揚李抑杜」的風潮中,杜甫一度被認為是「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言人,園內園外一時間都張貼着大字報、拉着紅橫幅[4][7]。文革期間,萬佛樓遭到人為破壞被拆除(於2005年重修完成)[9][10],浣花夫人祠也被毀(於1983年重修)[11]。
1980年7月7日,杜甫草堂被重新公佈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2]。1985年5月杜甫草堂博物館成立,2006年12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08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1][2]。在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中,杜甫草堂「杜陵春」是受損最為嚴重的一處,損壞建築面積652平方米,根據博物館提供的重建方案,僅「杜陵春」的修復工程預算就超過了600萬元[13]。
草堂屢次經歷戰火,現有的建築大都為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所興建。杜甫草堂大門額匾上刻有郭沫若手書的「杜甫草堂」四字。杜甫草堂分為大雅堂、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少陵草堂碑亭等展覽區。大雅堂展覽大幅壁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兵車行》以及屈原、陶淵明、李白、王維、蘇東坡、李清照、陸游等十二位詩人的雕像。柴門展覽區有1997年重建的五開間茅屋故居,室內陳設保留着杜甫時代的樣貌;書齋內一張書幾,擺放文房四寶, 再現當年杜甫創作偉大詩篇的陳設。茅屋前的石桌和石凳,宛如當年杜甫和朋友吟詩下棋的地方。工部祠展覽館的中文部,陳列着中國從宋代以來歷代出版的各種杜甫作品的刻本和鉛印本;展覽館的外文部,陳列着杜甫作品的各種文字的翻譯本。
2001年底,杜甫草堂東北角發掘出大面積的唐代亭台遺址,民居生活遺址和一批唐代文物,豐富了杜甫草堂的歷史文化內涵,印證了杜甫當年對居住環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寫[14]。杜甫草堂博物館在此處原址建立了唐代遺址展覽和陳列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